摘 要:結合現階段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現狀來看,其基本內涵主要由以下四個部分構成: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創造鑒賞能力、傳承能力,而這四方面的能力都有其具體的引申含義。針對此,本文作者圍繞高中各階段“語文核心素養”的要點分析和制度落實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創造鑒賞能力;傳承能力
對于語文教育領域來說,“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產生在某種角度上代表了行業的新突破。針對此,深度挖掘高中階段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勢在必行。與此同時,要明確形成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只有扎根到日常教學,并約束學生的實際行為,才能充分發揮出該理念的優勢價值。
一、 針對高中階段開展“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價值體現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屬于身心發育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其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都趨近于成年人。在語文的文化素養方面,基礎教育已經在中小學階段逐漸形成,其學習的目的性更強,且具有自我約束意識。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要著重把握重點內容,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以此實現語文核心教育的價值。
(一) 強化語言組織與運用能力
構建語言體系、實現合理應用,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保障。語言是開展語文教育的先決條件,通過優化建設學生的語言,能夠起到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作用。在開展漢語教學環節,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掌控能力和運用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促使其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在實際應用中,實現自我價值的突破。
(二) 提升對文字的敏感度和認知
強化認知能力是我國教育領域一直以來致力發展的核心目標。而針對認知基本概念的簡要理解就是,人腦在接觸和感受到新鮮事物后的一系列思想觀點。在此過程中,自我認知是建立在對事物的客觀評價、自我判斷上的。語言和認知具有緊密的關聯性,語言是思維方式實踐的載體,而認知則是人的思維本質。由此可見,語文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整體語言能力。
(三) 培養藝術鑒賞能力
加大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力度是語文教育的關鍵環節。培養審美能力的動力源泉來自對審美的需求,而審美能力又是審美經驗不斷積累的基礎保障。這是一個提升審美修養、創造審美價值的高度統一的過程。高中語文教育如果過度關注于學生的理論成績,就會限制學生的優勢發揮,使高中語文教育失去價值。
(四) 加大學生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
從某種層面來說,文化變革的本質就是語文課程的深化變革。語文是母語認知和應用的過程,是文化的具體延伸和表現形式。在開展語文文化教育環節,要秉承傳承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則,以促進人類發展的文化體系為背景,深度解讀文化傳承過程。中國教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并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形成良性的新文化,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只有這樣在教育過程中,才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文化知識,并培養其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 創新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路徑
(一) 強化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鋪墊,在訓練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能夠深入自身的語言知識,基于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重心,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識別理解能力和評價能力。在選擇課堂形式時,要著重注意語言結構。例如,在作文訓練時,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組織和運用,確保其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解讀世界,并借助不同的文體支撐整個語言結構,表現不同韻味的語文魅力。
(二)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要想強化對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首要任務是糾正學生的學習方式。具體包括語文寫作方式、語文閱讀習慣及口語表達實踐等。任何一項活動都與學生的思維能力息息相關。在閱讀過程中,應深度挖掘文本的內涵,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表達的現實意義,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例如,學生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作文所要闡述的意思,構建合理的寫作框架,并培養獨立寫作的能力,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寫作。
(三) 提升審美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思維觸覺是積累審美經驗的開始,也是整個結構的基礎保障環節。語文教師應當鍛煉學生的初步認知,進而延伸到完整表象,引發情感共鳴。在語文教材中,不同題材的文章和語言結構形式,都能讓學生置身不同的意境。語言與音樂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性,都講究平仄音律的協調,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在體驗文章情感的過程中,也能讓審美能力得到提升,而且還可強化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自主創造力。
(四) 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客觀認知
講求文化性是語文教育的突出特征,同時,也是文化活動的宗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作為目標,加深對不同類型文化的理解。單純從文化的角度來衡量,語文教育是傳統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在日常語文教育教學中,需高度融合現代文化元素,尋找其與歷史文化價值觀的著力點,并立足于傳統文化,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因此,語文教育教學要建立與民族思想文化潮流的結合,為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奠定基礎。此外,文化理解還包括對國外文化的延伸,其實際作用價值在于拓展學生的視野,站在更寬廣的視角分析文化的演變和發展,了解文化的內在思維和結構。作為中華兒女,學生需在深度挖掘本國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客觀看待外國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不能過分驕傲,也不能對外國文化過于崇拜,而是要將二者有機結合,強化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醉翁亭記》和《別了,不列顛尼亞》的過程中,教師要綜合總比文化差異,讓學生從中領略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拓寬其視野。
三、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不但需完善優化教學手段,還需合理應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此實現語文教育的階段性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葉盛.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J].新課程(中學),2018(1).
[2]羅玲.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和培育路徑探討[J].讀與寫,2017,14(26).
[3]郭亞侖.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9).
作者簡介:
劉翃,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