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應當發揮學生的潛力,創造各種機會,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根據大綱這一要求,筆者經過近幾年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多種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遷移;觀察;堅持
一、 遷移例文,削弱難度
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這就啟示我們,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文的典范,都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把教材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利用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語句及片斷,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遷移練習。比如,在學完《精彩的馬戲》后,讓學生模仿“猴子爬竿”一節看圖描寫“猴子騎車”或“小狗做數學題”等片斷。從讀學寫,進一步使學生感到有材可用,有文可鑒,有語可說,有情可抒,進而使作文教學由“老大難”的頭疼事變為化難為易、順理成章的“快樂事”。
二、 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有道是:處處留心皆學問。觀察生活、積累素材是培養小學生作文能力和興趣的起點。因為小學生年齡都非常小,知識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更是有限。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常常交給學生觀察的任務,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還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使其形成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比如帶領學生由外到內、由前到后地觀察自己班級的教室、自己的家等,然后進行環境描寫;通過觀察父親、母親等熟悉的人的外貌、動作、語言、個性特長等進行人物描寫;通過觀察家里飼養的小動物(金魚、小白兔、小雞、狗、貓、鴨等)進行動物描寫;還可以從不同角度或用不同方法觀察各類圖片進行不同的描述。
三、 參與活動,拓展思路
馬卡連柯指出,只有通過集體才能培養集體。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也明示:一切教育都是一種活動,不外乎學習、游戲、勞動三種活動。所以在小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可使學生獲得知識,為學生寫作提供大量素材。比如組織小學生開展七巧板比賽、朗誦比賽、接力賽、主題隊會、班會、文藝演出、擁軍優屬、“六一”兒童節、“書香校園·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等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到各種感情,使大腦中形成一種一吐為快的沖動。在這種情形中寫作,能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嗎?例如我班的“小不點”在寫觀看接力賽時就說“……前面的人可真多,我踮起腳尖,使勁向前張望,鼓起了吃奶的力氣,可還是怎么看也只能看見前面同學的后腦勺兒……”總之,只有讓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參與活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東西使學生付諸筆端。
四、 補、續課文,展開想象
有些課文因表達的需要,把一部分略寫了,在教學中我便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將略寫的部分加以補充。如《小珊迪》一課,作者寫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小珊迪靠賣火柴生活,不幸被馬車軋斷雙腿,悲慘地死去的故事,而對他的弟弟小利比在他死后是如何生活的卻寫得簡略,此時,我便引導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把略寫的加以補充,進行練筆。
還有,許多學生往往在一篇課文學完后還關心、想象課文中的人物,事情的結局。因此,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學了《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后,先引導學生回想課本內容,然后以《守株待兔的可悲下場》為題,續寫課文的結局,進行練筆。
五、 變換形式,模仿原文
模仿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語言的錘煉,行文的構思都具有獨到之處,是我們學寫作文極好的范文。我在教學時,經常引導學生模仿課文,進行練筆。如在學習了《爸爸和書》這篇課文后,我指導學生以《我的爸爸》為題寫一篇表現親情的文章。不僅加深了課文理解,而且對寫好人物的作文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意境優美,內容簡明的古詩、詩歌等。教學時,在學生深入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變換形式,進行練筆。如在學完《尋隱者不遇》之后,我便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天氣,作者翻山越嶺的艱難,迫切見到隱者的急切心情及沒有找到隱者后的懊悔心情。然后再讓學生把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能夠基本寫清記敘文的“六要素”,并做到詳略得當,把事情經過寫具體。
六、 展開想象,進行練筆
有些課文作者在寫作時巧設懸念,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如《李時珍》一文,作者寫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一書的過程中所做的艱苦努力,課文沒作具體的描述,只用了四句話:“他不怕山高路遠……”最終學到了許多書上沒有的知識。對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李時珍采藥時同困難作斗爭的情景進行合理想象,然后以“一次,李時珍采藥去……”為開頭,展開想象,進行練筆。
在小學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讀來感人至深,動人肺腑。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饑餓寒冷,得不到溫暖而悲慘死去的故事。學生學習類似的課文往往能動情。對此,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以《假如小女孩生活在今天》為題,進行練筆。從而加深學生對舊社會的憎恨,對新社會的熱愛。
七、 體驗成功,擴大成果
根據教學論及時反饋的原則,我一方面重視每一篇、每一次作文的講評工作,努力挖掘出不同層次學生的閃光點,即便是一個好詞,一個好句子也要進行肯定與贊評;二是通過“學習園地”“板報”“校園手抄小報”等途徑讓學生優秀習作公開亮相,激起作者興趣及看者、讀者的羨慕之情;三是組織學生向報刊、雜志社進行投稿或參加各種征文比賽。通過三個方面努力使學生在作文中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使其更加自覺地投入到寫作練習之中,進一步擴大并鞏固前面所述的四個方面的措施的成果,從而形成作文的良性循環。
總之,通過以上多種形式進行作文教學,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者簡介:
馬中駟,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泉山鎮教學輔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