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思維發展與提升”模塊中指出“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關鍵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小人物;藝術初探
高中學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培養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對事物的判斷有一定的認識,對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人物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斷能力和一定的辯證思維。《課標》在“文學閱讀與寫作”部分中明確提出:(1)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現。(2)根據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從規定中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小說學習中,要注意抓住人物描寫的各個方面,從而表現人物性格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深刻理解文本的內涵。
作者在小說中常常塑造了很多人物,有“大人物”,亦有“小人物”。而大多數作者熱衷于對“小人物”的刻畫,通過對他們的刻畫表現深刻的道理,從而達到“小人物,大道理”之效。
所謂的“小人物”在字典中解釋為:1. 指小型人物塑像。2. 地位不高﹐沒有名望的普通人。它通常指的是“無足輕重的或無甚價值的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作者在作品中更傾向于第2種解釋。“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因為無力改變現狀和把握自己的命運而顯得孤立無助,而且,他們的行為或表現常常是讓人無言以對和令人感到無可奈何的。作者把“小人物”作為寫作對象,把他們放在特定的社會背景與環境中,尤其在具體情節和矛盾沖突中對“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描繪,從而表現出自己對“小人物”的人道主義關懷,并對他們悲慘命運寄予自己的思考;通過自己嚴峻而睿智的審視來探究作品的主旨與內涵,表達對社會問題的批判,進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是非觀。
“小人物”普遍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命運坎坷,但他們都有對生活的渴望,對幸福的追求。然而因為生活的時代不同,所處的環境有異,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有差異,因此,面對生活的態度也不一樣。
《孔乙己》一文是魯迅先生的經典著作。他在其中刻畫了一個性格豐富而復雜,飽滿而多變的舊社會知識分子的形象,作者通過對其精彩的描寫,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老師在教學本文時要緊緊抓住其中對這一人物描寫的內容加以解析,從而引導學生透過人物描寫的表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如:
1. 清高而固執。文中寫道:“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便排出九文大錢?!薄澳阍趺催@樣憑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在其中,作者特別點到“穿長衫”“唯一”“排”“漲紅,綻出”“讀書人”,甚至在后來還寫到“君子固窮”“者乎”等,由此可見,孔乙己是極力地維護著自己作為“讀書人”的尊嚴,極力地想告訴他人自己與他們是不一樣的。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是他接受的封建教育使他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而自視清高的性格又讓他把自己的缺點當作寶貝,并固守不變,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2. 迂腐而善良。孔乙己可悲、可笑、可嘆,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善良的人??滓壹簶O力讓自己融入別人的生活圈子中,但越表現換來的越是他人的鄙夷與嘲笑。他地位低下,固守清高,但手無縛雞之力,注定他無法像別人一樣通過出賣苦力來謀生,也注定他與別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因此,他在無力對抗旁人的攻擊時,把目光投向了我和小孩子,通過與我和小孩子的溝通與打趣尋找生活的樂趣,實現生活的價值。
如:在教我寫“茴香豆”之“茴”字一節中,作者用了“懇切”“極高興”“點頭”等詞語;在“小孩子討要茴香豆”一節時,寫到他的動作“著了慌、伸開、罩住、彎腰”;他的語言“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薄安欢嗖欢啵《嗪踉??不多也?!笨梢姡m然孔乙己因為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的毒害,精神上已變得迂腐、麻木,但他善良的本性并沒有泯滅。他能出于真心教我寫字,能從自己的碗中分出有限的一部分茴香豆給小孩,試想,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絕不會有這樣的行為。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要極節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他在《祝?!芬晃闹芯实貙懙较榱稚┣昂笕蔚紧旀偟那闆r,尤其是她的眼睛。如:
(1) “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
(2) “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3) “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p>
從文中可知,作者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從初到魯鎮時的“順著眼”,到再進魯鎮時“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祥林嫂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完全是因為她在魯鎮的不同境遇造成的。她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只想好好過生活,尋求最起碼的溫飽與尊重,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微乎其微的要求在當時也顯得那么的奢侈,她面對別人的冷眼與嘲諷,處處退讓,時時隱忍,但周圍的人不僅不體諒,而且步步緊逼,最后,她在別人的年夜祝福聲中死去,用自己無聲的行為表達了對社會的不滿和對封建禮教血淋淋的吃人現實的控訴,給人以震撼,更引起我們的同情和思考。
孔乙己和祥林嫂的可憐下場如果說是他們的身份、地位和能力決定的話。那么貴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他有過人的武藝,聰明的智慧,但最后也因為自己的隱忍差點丟失性命。
如:(1) 在滄州偶遇店小二時,他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卻淡淡地說一句“我因惡了高太尉”而已,并且自認是“罪囚”。
(2) 在調他去草料場時,他不但沒有意識到是新的陰謀,反而認為是“好差使”,還想“喚個泥水匠來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
林沖不滿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社會現實的黑暗,但他的社會地位,使他養成安于現狀、軟弱動搖的思想性格。面對社會給他帶來的不順,他幾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逆來順受、忍辱茍安。他處處忍讓,可能更多為的是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改善現有的生活狀況,成為令人艷羨的封建統治階級中一員,但當時的統治階級卻不給他機會,處處為難、排擠、構陷他,終于,在忍無可忍之下,他徹底擺脫了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選擇落草為寇,走上反抗的道路。由此,作品也通過對林沖生活軌跡的描寫,真實細致地刻畫了林沖的轉變過程,表現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題。
中學教材中描寫的“小人物”不勝枚舉,他們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到文本所表現的內涵,還要注意文本中人物描寫的手法,以及這些手法背后所反映的性格特征,從而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的培養與教育,并積極地運用于日常寫作中,達到“學以致用”之效。
參考文獻:
[1]摘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摘自《新華字典》.
[3]摘自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孔乙己》.
[4]摘自人教版必修三《祝?!?
[5]摘自人教版必修五《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作者簡介:
翁武崧,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縣鴻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