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作為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主陣地的政治學科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靈魂缺失。我國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學科教育目標,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約,在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廣泛存在只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未能充分落實,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更是陷入流于形式的尷尬鏡地。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學科;融入課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的靈魂,而政治學科由于學科特點毫無疑問是踐行這一“靈魂”的主陣地,但是從當前教育教學實踐現狀可以分析出這個“靈魂”目標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視、流于形式的一項目標。
一、 教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可見,加強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關系到民族生存發展大計,關系到一個國家整體精神風貌和精神支柱,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作為政治學科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從“以提高學生成績為第一目標”的狹隘觀念中走出來,必須從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高度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正確把握政治學科的靈魂。
二、 人才選拔和評價機制“誤導”教師出現教育目標缺位
由于人才選拔機制和評價體系仍不完善,以分數定能力仍然是判斷一位教師能力高低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許多教師不得不把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職業的終極目標,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和提高上,想方設法提高學生應付考試的能力,從而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三、 部分教師不思進取,不善學習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媒介層出不窮,對政治學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能否順應時代發展,能否不斷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完善,是衡量一位教師能否勝任新的工作要求和職責的重要依據。現實工作中,部分教師不思進取、不善學習的惰性思想較為突出,把工作僅僅當成滿足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一份事業,當成是一種消遣而不是一份責任,對新理論漠不關心,對新知識不求甚解,得過且過,一堂課灌滿堂,即使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也僅僅是為了更好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許多教師因注重分數而忽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其實質是陷入了“知識與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此消彼長關系的誤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政治課堂,不論是在思想認識、角色定位,還是在教學環節設置、課堂結構優化等方面都需要繼續探索。
(一) 提高思想認識。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學生學習、生活、人生發展乃至整個民族、國家的重要意義,作為教師必須服從和服務于民族和國家發展大計,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人才培養、人格塑造”中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擺在學科教學的重要位置,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探索的主體、發展的主體,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 擺正角色定位。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學生能夠掌握的社會資訊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教師收集整合并傳遞給學生,效率相當低下,這種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填鴨式”“滿堂灌”教學大行其道的無奈選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信息資源多、傳遞快、透明度高、時效性強的優點越來越突出,教師與學生角色擔當應當進行重新定位,教師不再是資源的掌控者、課堂的指揮者、真理的評判者和學習的導演,更多的應該是正確方向的引領者、探求知識的激勵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學習目標的監督者。
(三) 合理設置教學環節。當前比較成熟的教學環節設置模式其實已經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騰出了時間和空間,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很多教師仍然是以“知識與技能”為重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逐漸淡化。要在課堂短短40分鐘內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合理設置教學環節,明確課前、課堂、課后不同環節的職能要求,堅持做到課前設置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并通過導學案對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指導;課后復習要圍繞重點、易錯易混點進行針對性的習題設置,切忌濫用題海戰術。而課堂教學環節是實現教學三大目標有機融合的主陣地,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必須把優化課堂作為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
(四) 優化課堂結構。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處充斥著對學生的不信任、不放心,把不同環節的任務、要求重復地堆積在課堂,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處處強調、反復練習,完全不顧學生感受,毫不理會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是否有必要講解探究,其結果卻是學生聽之乏味,喪失興趣,甚至對學科學習和老師逐漸失去興趣,厭學情緒越來越濃,學習效率和效果反而逐漸下降。
因而,優化課堂結構首先要明確教學三大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定位和指向,梳理課堂程序、重點、突破方式。其次要嚴格區分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不同的功能、任務并嚴格落實,不能混為一談。三是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和需求,判斷哪些是重點、難點、易錯易混點,哪些需要講,哪些不需要講,哪些詳講,哪些略講,哪些需要探討、哪些無需探討,使課堂更加精煉、緊湊、高效;四是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前下足功夫,收集與教學內容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一致且具有說服力、震撼性和針對性的視頻、文字、圖片等素材,并按實際需要設置設問、討論、合作探究等課堂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對照、辨識、反思、體味和感悟,從而達到“潛入夜、潤無聲”的效果,不斷提高自身思想境界、自我修養,并內化為學習的動力、探索的激情、進取的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作為教師必須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教師最根本的職責在于“正根”,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才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真理的追求者、理想信念的踐行者,從而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向繼軍,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惠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