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為了進一步提升中職畢業生的綜合素養,職業學校應在注重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的同時,關注他們審美修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發展。公共藝術(美術)課是學校實施美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針對本課程的師資建設、學情現狀、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推進策略:一是通過內培外引,提升師資配備的合理性;二是注重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立足實踐應用,體現職教特色,強化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中職公共藝術;教學推進;策略思考
《中國制造2025》提出,我國將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這無疑對未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人才資源重要供給側的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更優質的勞動者,成了職業學校的首要任務。人工智能時代,雖然智能設備替代人類的范圍將越來越廣,但需要審美經驗、創意思維等特質的工作領域或工作階段仍需人類完成。因而,從長遠來看,今天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未來工匠,既要藏器于身,又要蘊美于心,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是學校實施美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既可提高學生藝術審美修養,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然而,筆者發現各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師資配備不合理、學生學習不積極、教學方法不得當等問題。基于此,提出以下有關教學推進策略的建議與思考。
一、 內培外引,提升師資配備合理性
教育部于2013年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規定公共藝術課程(美術和音樂兩門學科)為中職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并要求各地相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我省各地多能認真落實教育部的規定,按要求開設了公共藝術課,但師資缺乏成了一大共同的難題,多數中職學校沒有公共藝術課專職教師或數量嚴重不足。一般做法是由藝術專業的專業課教師或是其他相近學科教師、年輕教師等擔任教學任務,這樣往往易造成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專業或過于空泛的局面,教學目標無法達成。針對這一現狀,筆者建議學校通過“對內加強培訓、對外引進支援”的途徑,有效提升公共藝術課師資配備的合理性。
(一) 立足校本,搭建教師成長平臺
藝術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往往在某一具體專業方向深度發展,多為“精專型”人才。而公共藝術美術課屬通識教育,教學對象是非藝術專業的所有學生,教學內容涵蓋了美術的各基本門類,學生對各門類的知識與技能有基本了解和簡單實操即可,更需要的是“廣博型”教師。因此,學校首先應引導任課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到公共藝術美術課和專業美術課的不同之處,鼓勵教師打破專業局限性,拓展美術視野寬度,由“精專型”向“廣博型”過渡,對繪畫、書法、建筑、雕塑、工藝、設計等各領域均有所涉獵與研究。其次,學校應搭建平臺,為公共藝術課教師提供培訓交流、參觀學習的機會,使教師“內力”與學校“外力”同時發揮作用,幫助他們成長為合格的、優秀的公共藝術美術課教師。
(二) 外聘兼職,合理壯大隊伍力量
有藝術專業的中職學校,尚可調整安排專業課教師任教公共藝術課,對于無藝術專業的學校而言,師資問題更是嚴峻。這類學校一方面應積極上報師資需求情況,盡快招聘公共藝術專職教師,另一方面還可聘用普教美術教師或是其他文化部門的美術工作者來校兼課,以解燃眉之急,借助兼職教師力量,有效彌補本校師資的不足,合理壯大教學團隊力量,確保公共藝術課程教學順利實施。
二、 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中職學生的素質相對而言整體偏低,大多學習認知、行為自控等能力不強。加之種種因素造成美術課早已給他們留下了“副科不重要”的錯誤認識。這樣的學情,壓抑了許多公共藝術課教師的教學熱情,產生“厭教、怕教”的情緒;而教師在此狀況下營造的課堂索然無味,學生也就更加“厭學”。“厭學”與“厭教”產生的惡性循環,導致課程教學質量低下,不能較好地實現公共藝術課程的育人目標。
大教育家孔子先生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觀念,即教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們教師應該獨具慧眼,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中職階段恰恰是轉變學生美術課程觀、提升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大好時機。他們已告別了“書山題海”的中考,也無需參加“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比普教學生更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美的真諦、體驗美的愉悅、產生美的感動。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賴于興趣。因而,任課教師要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和實踐練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共同合作探究知識、完成任務,充分調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美術課堂上得到藝術的熏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變“厭學”為“好學、想學”。
三、 立足實踐,教學實施體現職教特色
公共藝術是中職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本著“公共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認識,我們應捕捉到職教美術與普教美術的不同之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除了體現美術的學科特征外,還應突顯出職業性、專業性的職教特點;除了注重美術知識的理解掌握,還要加強知識的實踐應用訓練,將學科知識與專業文化相融合,為學生的專業成長、職業發展服務。
(一) 教學情境創設專業化
教無定法。相同的知識點,在不同專業教學創設的情境可不同,“同課異構”“量身定制”的專業化特色課堂往往更能調動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基礎模塊的“雕塑與建筑”這一課,教師授課除了幫助學生了解雕塑與建筑的基本美學知識外,在旅游服務專業可創設景點導游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相關的創作背景、人文知識等;在建筑設計專業可創設設計競標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建筑的組成部分及設計要點、雕塑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知識;在電子商務專業可創設網站制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中外雕塑建筑主要差異及成因、代表性作品剖析等知識。
(二) 教學方法理實一體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向一線輸送合格的實踐應用型人才。公共藝術課程性質是以學生參與藝術學習、賞析藝術作品、實踐藝術活動為主要方法和手段,融合多種藝術門類和專業藝術特色的綜合性課程。無論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還是公共藝術課程性質使然,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職教的專業課教學中已得到了廣泛運用,對公共藝術美術課而言同樣適用,精心設計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每課的學習任務,以完成理論探究、實踐應用相結合的任務為主線展開教學。例:拓展模塊的“藝術設計”這一課,可布置各組學生任務為完成“校園運動會”相關設計稿件征集作品,指導學生共同探究標志設計、海報設計、網頁設計的相關要素與方法知識,再分工合作完成校運會的標志設計、制作宣傳海報、設計校運會相關網頁等作品。圍繞中心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方法,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合作能力等。
“適者生存,美者優存”。我國在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將會更加強調人才的復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中職畢業生除了掌握必備的專業技術和職業能力外,還必須擁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與文化素養,才能在競爭中不斷勝出,成長為優秀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閔越.美學視域下的中職公共藝術課程[J].職業教育,2016(12).
[2]譚棱微.情境創設在學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2).
[3]梁姍姍.試論職業美術教育中如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J].才智,2009(29).
作者簡介:
王玉銀,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