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習慣了父母長輩們的各方面呵護。進入幼兒園之后,這些孩子也缺乏相應的生活自理能力,許多事情都需要老師的幫助。而我們也發現這些常常需要別人幫助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較軟弱,依賴性強,缺乏自信。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從培養幼兒午睡自理能力入手,以引導幼兒學習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為重點,從而切實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讓他們從中體會成功,增強自信。
關鍵詞:小班;幼兒;自理
眾所周知,現在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幾乎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孩子常常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習慣了大人們的事事包辦。而這使幼兒一些本應得到鍛煉的能力在無形中被剝奪了,從而失去了發展的機會,這對他們將來的發展無疑是極為不利的。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指出:“凡是兒童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而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在家習慣了長輩們的包辦代替,自理能力都很差;離開了成人的幫助,有些孩子什么都不會,不會吃飯、不會上廁所、不會穿鞋子、不會穿衣服……就拿午睡來說,開始時只有少數上過托班的孩子會自己脫衣褲和鞋子,而大多數的孩子則是坐在床上喊老師阿姨幫他們脫,老師晚過去了還要哭;而起床時,也是坐在床上等老師阿姨幫忙穿衣服,而我們在午睡前后,總是忙碌得像打仗一般。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些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往往對幼兒園生活的適應更為困難,而且都比較膽小、缺乏自信,對新的事物不敢輕易嘗試。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也感到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能使他們從中獲得自信心與成就感。因此,我們打算從培養幼兒午睡自理能力入手,以學習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為重點,從而切實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
一、 增強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識
(一) 探尋幼兒自理意識淡漠的原因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保護,認為孩子還小,因此本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長輩們都一律包辦代替了。也有不少家長是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與其讓孩子做,倒不如自己做算了。同時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卻輕視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認為這些事等到孩子長大了也就自然會了,現在不需要考慮這些事情。但往往正是家長這種無條件的包辦,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自己不愿意干的事,長輩會幫著干的;要喝水了,會給端來;要起床了,會給穿衣;要吃飯了,會給喂……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自己動手了,完全依賴別人。
(二) 激發幼兒學習生活自理的興趣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長大了,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組織一些談話,“我長大了”“我學會了……”通過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并且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而感到高興和自豪。對那些上過托班,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的幼兒,常常多表揚,使幼兒了解到能自己的事自己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樹立生活自理的意識。我們還發放了“我變能干了”的調查表,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填寫,讓幼兒了解到自己學會了做許多事情,很多事通過努力是可以自己完成的,這使幼兒對自己的自理能力更有信心。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注意觀察,給幼兒及時的指導與幫助;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及時肯定,每當這時孩子們會特別開心,也變得特別樂于自己動手。這樣孩子們漸漸從中體會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從中也體會到很多的樂趣。
二、 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的技巧
要培養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需要一個過程,要在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反饋、不斷鞏固練習,直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午睡正是一個讓幼兒學習和練習穿脫衣褲、鞋襪的有效時機,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每天午睡前后的機會,讓幼兒動手操作實踐。同時針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與能力狀況,在實踐中,我們采用了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一) 通過兒歌激發興趣。幼兒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對于一些描述具體事物的生活現象的語言較易接受,因此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如兒歌,可激起幼兒學習一些枯燥的勞動技能的興趣和愿望。我們把一些生活技能編成兒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幼兒如何穿脫襪子時,我們就編了穿襪子的兒歌“小襪子,手中拿,小小腳,準備好,找個洞洞鉆進去,爬呀爬呀向前爬”;編了脫襪子的兒歌“縮起長脖子,露出腳后跟,拽住長鼻子,襪子脫下來”。因為有了兒歌,幼兒學起來特別起勁,邊念兒歌邊穿脫襪子,一遍一遍,樂在其中,自然學得也特別快。
(二) 通過模仿自主學習。小班幼兒自理能力較差,但模仿能力強,我們通過示范,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方法,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幼兒了解基本動作的要領,然后讓幼兒去模仿練習;讓孩子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這樣幼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方法。如幼兒開始穿衣服時特別困難,不是穿反了,就是找不到袖子了,我們就和幼兒一起學穿衣服,讓孩子跟著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學穿,幼兒興致盎然,跟著老師幾遍下來就會了。
(三) 通過游戲鍛煉提高。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可以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學習自理能力的技能,把一些勞動技能與游戲相結合,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如“扣扣子”訓練:我們利用“摘果子”的游戲形式進行,首先將大樹剪好,在適當的位子訂上扣子,用布剪好各種水果,并在上面索上扣眼,然后讓幼兒給大樹系上果實,幼兒興趣盎然,很快就學會了。而通過“娃娃家”游戲中給娃娃穿衣服,也使幼兒在游戲中反復練習,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穿衣服、穿鞋襪。
(四) 結合日常生活操作練習。生活自理能力是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點滴積累的,是要貫穿在日常活動中持之以恒的。常常幼兒學會了新的生活技能,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強化鞏固,就會消退,因此要經常督促、提醒幼兒,不斷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生活活動占60%以上,因此有很多讓幼兒學習操作的機會,可充分利用這些機會,注意讓幼兒在平時多鞏固練習,如每天午睡時我們都鼓勵幼兒盡量自己穿脫衣褲和鞋襪,讓幼兒在實踐中進一步掌握。我們每周還會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進行穿衣服、穿鞋這方面能力的比賽,讓幼兒進一步練習,也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
(五) 注重個別教育。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對不同能力的孩子要求也是有所區別的。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提出不同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如同樣學習穿衣服,能力強的孩子幾次下來就會了,我們就要求他們在學會的基礎上,還要求講究質量和速度。而能力弱的孩子則要老師反復地去幫助指導,讓其反復學習。
三、 體驗自己動手的成功感
雖然幼兒年齡小,但他們對周圍事物感到新鮮有趣,樂于動手嘗試,喜歡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同時他們也為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而驕傲,從而養成獨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強責任感,培養意志力,獲得成就感。而專家也指出: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體力、智力的發展以及良好個性的形成,對幼兒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幼兒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成人的贊揚和鼓勵。獲得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動力,也是他們自信心的來源,只有獲得了肯定,幼兒才會樂于多動手,多操作;因此對于他們的一點點進步,我們都不該忽視,應鼓勵他們最微小的表現獨立性的愿望。當幼兒獲得點滴進步時,一句“你真棒!”“真能干!”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動力。有時幼兒限于自身能力,即使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只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鼓勵,幼兒還是會滿懷信心。如幼兒穿反了鞋子時,我們首先肯定其獨立意識,表揚他:“真能干,能自己穿鞋子。”接著糾正:“只是它們反掉了,重新穿一次好嗎?”使幼兒產生良好情緒,提高自信心。而我們也看到,當孩子學會一樣新的本領,得到老師的肯定后,會變得特別自信,做事會特別投入,也樂于動手去嘗試。這樣隨著幼兒生活能力的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并從中品嘗到成功的快樂,這也就促使他們更加樂意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們開始樂于自己動手,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午睡時基本都能自己穿脫衣褲、鞋子了,不少孩子還學會了把脫下的衣褲疊放整齊。更重要的是,在幼兒自理能力提高的同時,幼兒的情緒情感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大多數幼兒自主性、獨立性增強,不再處處依賴成人,樂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幼兒也從中體會到了許多成功的樂趣,得到了許多的肯定,變得更為開朗自信,敢于嘗試。
作者簡介:
周軼,江蘇省常熟市,常熟市星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