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開展,區角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幼兒在區角游戲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區角環境的創設顯得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極大挑戰。讓我們優化思想觀念,真正尊重孩子的想法,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優化材料,材料的多樣性綻放光彩,讓幼兒的想象力在這里出發;優化指導,讓教師真正成為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引航人。
關鍵詞:區角環境;優化;自主發展
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心理學家羅伯特·索馬說:“人離開環境便無行為可言。”可見,班級中良好的環境創設與利用會對幼兒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幼兒集體活動的減少,區角活動已成為幼兒園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有更多時間自主安排、掌控自己的活動。因此,創設一個適合的幼兒園區角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合理的區角環境,有利于促進幼兒自我學習、自主探究、自我發現,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互動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一、 現狀分析
(一) 正確的教師角色定位缺失。首先,教師對班級區角環境創設的運用能力表現在:長期不變的游戲材料,內容以及區角位置的固定擺設;長期單一的創設手段,既不利于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也減少了孩子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積極作用,同時也限制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其次教師對班級區角環境創設的理解。教師對于班級區角環境的理解重在物質環境層面,忽視了精神與物質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再者,教師的指導水平與評價能力缺乏專業性。在區角活動中,教師缺乏指導的計劃和層次性。
(二) 區角空間利用與材料投放環境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場地緊、人數多、任務重等諸多因素,當區角的空間布置在開學之初定下來后就不再有大的變動,看似井然有序,可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也會減少好奇心的出現,甚至有些活動會相互干擾,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要求的。
低結構、原生態材料(如自然物和廢舊物品)因擺放無序,教師也不知道怎樣指導探究等原因出現的機會比較少。它們或許會出現在教室或走廊的一角,美其名曰“資源共享”或“廢舊材料區”,很多時候它們只是一種漂亮的擺設。
(三) 幼兒參與區角活動與發展情況。多數老師會想盡辦法為孩子開辟活動場所,但在準備材料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孩子特點和需要,成品材料的呈現不能滿足大班孩子的能力需要,尤其是長時間的投放而毫無變換,沒有挑戰性和創造空間,從而阻礙區角活動的深入開展,出現冷清的情況。
指導的缺失影響幼兒的發展。教師很少與孩子一起投入到活動中,導致孩子出現不知所措,漫無目的的現象,而教師很難進行有效指導,區角的應有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長此以往,區角活動成了一種擺設,得不到應有的作用。
二、 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策略
(一) 從成人中心到幼兒中心轉變。班級區角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大部分都是通過環境的影響和潛移默化而獲得的。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到班級區角規劃中來,如墻面,柜面、吊飾的布置;區角標牌的創設;進區規則的制定等等。對于中大班的孩子,甚至主題和材料的內容選擇都可以來自孩子的想法,共同商討、共同制定,一起收集和完善。
進區規則由我定。曾經的進區規則雖好看,但對于孩子來說,那只是一個擺設。在嘗試“我是班級區角小主人”這個微課程活動中,每一次游戲后,時不時有孩子利用一點點時間畫好一張圖,在評價的時候展示出來,認為在什么區里還可以增加或變化某些規則。一次美工區活動后,由于材料鋪開太廣,以致物品亂放,能力強的孩子在活動結束后,展示了一張圖文并茂的一張圖卡,在她的解釋下,知道這是給美工區新增的規則。由于點子來自孩子,由孩子聲情并茂的解釋,得到了全體孩子的贊許,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多善于觀察,多有自己的思考和發現。當一張張新的規則卡交替在區角環境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自信,并激發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無形中,還養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并用自己的行動去維護和堅守,真正實現孩子的主動參與。
(二) 從單一到多樣化轉變。孩子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只有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區角環境,才能吸引孩子。以前在我們的區角中,會有“作業型”的材料,涂色游戲、做數學作業等紙面練習。這樣的操作內容容易引起孩子的疲勞感,草草了事應付,絲毫沒有愉悅的體驗。
材料收集大家來。我們利用季節的特點或身邊隨處可見的材料進行布置、探索我們的區角環境,就能滿足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喚回孩子對知識的渴望。秋天到了,我們就結合秋季的話題拓展區角材料的收集,帶著目標去搜索,不僅增長了孩子的知識,也增進了孩子與大自然的親密關系,在操作中獲得了更多的自我學習的機會,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
演示形式多樣化。幼兒園教室空間面積不大,因此,采用開放的區角環境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墻面、地面、過道、窗臺等地方都開放成孩子探索的空間。雖然有老師的預想,但在實際行動中,我們也會結合孩子操作的實際情況與孩子交流、分享,并做相應地變動、調整、再嘗試,讓有限的區角空間無限地放開,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表達自己。
(三) 由園內向社區的轉化。《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良好發展提供機會。區角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內容通過向家長開放而讓家長熟悉,在參觀和體驗中感知區角活動對孩子的影響,了解材料的收集在活動中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并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調查問卷,在收集家長問卷的數據中,從有些家長對區角活動的不了解、無意識到熟悉,知道收集的材料的意義;從不配合到支持,主動收集,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家長提升了認識,也為教師的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柱。
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材料體現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技巧,是孩子游戲質量高低的有效手段;有效促進孩子與區角環境主動互動的氛圍,是孩子自主性參與的關鍵;適宜的引導、指導,是幫助孩子走得更遠更細的基石。我們給孩子創設一個豐富的、適宜的、能夠增進他們不斷發展的區角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陶慧,江蘇省張家港市,張家港市妙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