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是特殊的石器,它所承擔著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也被賦予著美好的象征。因此,對于玉的美學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本文試從玉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及玉的審美意蘊中形式美和內容美兩方面闡述玉的文化的美學。
關鍵詞:玉文化內涵;審美意蘊
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代表性文化,在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中國傳統的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它已經超越了中國其他礦物的屬性,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玉器打造的禮器代表了宗教的神圣力量,讓中國的祖先能夠對未知世界產生敬畏,然后感受到神圣力量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在文化象征方面,玉代表著世間美好的事物。
一、玉文化的內涵
中國古代的玉器有著8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儲備量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玉文化。自原始時期以來不斷發展的玉文化是中華文化可以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一個鮮明特征,以《說文解字》為例,可以探究出玉文化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
玉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制度緊密相連。生產力的發展促使封建社會的一系列規章制度日益成熟。玉器佩戴者所使用的尺寸各不相同,足以顯示身份地位等級的差異。六瑞禮器包括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和玉璜,代表天,地,東,南,西,北。并且從“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所佩戴玉器的材料,顏色和功能與不同身份地位人們都有著詳細的對應關系。社會權力等級分化之森嚴可見一斑。
(二)完善的宗教祭祀禮儀
在史前社會,人們無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所以他們相信神圣的力量覆蓋了自然物體,所以他們崇拜它們。最初的膜拜通過三個階段隨時間而變化:自然崇拜,神物崇拜和鬼神崇拜。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狀況,按照自己的想象創造了高于人類的神明體系,并采用祭祀的形式與神進行溝通。也許是因為玉石是極為罕見的高品質之物,所以人們認為玉是一種珍貴,而且能夠通靈的東西。它可以用來表達對神明的尊重,并希望神明保佑世界。玉石在這個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成為了溝通人神的一個連接點,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并在巫師的召喚下一次又一次地成為祭壇上不可缺少的物品。
二、玉文化的審美意蘊
所謂審美,就是對美的欣賞的一種精神活動,其中審美主體可以自由地關照審美對象。在主體和美學對象之間發生的心靈的感覺以及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流動態心理過程中充滿了愉悅?!币虼斯P者認為可以從審美表現這個方面來表現玉的審美意蘊。
審美表現可以說是主體直覺感知客體的外在審美特征,分為感性直覺和理性直覺。前者指對事物美丑的直接的反射;雖然后者也是一種直覺的形式,但已融入理智情感的內容成為了一種理性直覺。兩者經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簡單的說,就是對“美”的理解。對于玉文化的審美表現,可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
形式美是美麗事物外在形式的相對獨立的審美特征,因此形式美的外在表現是具體的。從狹義上講,形式美是指構成事物形狀的材料的自然屬性和它們組合的美學特征。因此玉的顏色是判斷玉石品位的一個重要標準,所以古代社會大力發展了玉文化色彩的美學理論。古人對玉顏色的重視在許多文獻中均有所體現,闡述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明代,曹昭的《古谷谷史》將玉分為八種顏色:白、黃、碧、墨、赤、綠、甘青、菜玉八種顏色。同屬明代時期的宋應興在《天工開物 玉篇》只提出了玉分為白色和綠色兩種顏色。他認為,綠色的在中國名菜玉,其他像赤色、黃色的玉石都是奇怪的石頭,雖然價格不低于玉,但本質上講不是玉。東漢時期的王逸在《正部論》中提到:“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淳漆等?!?/p>
(二)內容美
內容之美主要來自玉器的社會屬性,包括玉器鑒賞水平的提升和玉器工藝水平的更加精湛。對于內容美,我們可以總結和分析裝飾美和信美的兩個方面。
裝飾的美是從使用玉石的角度來看,它作為一種裝飾品給人審美的愉悅感,但在更深層次上,它仍然基于玉石本身的審美價值和生產后的工藝價值。因此,裝飾美不僅指其表面的裝飾性,還指玉的鑒賞觀念的轉變,美玉鑒賞水平的提升,以及玉器工藝的進步。因此,裝飾美被置于內容美的范圍內。玉的造型美不斷提高,人們對玉的形狀和質地的要求也不斷嚴格,玉所表現的形狀之美也逐漸成熟。有些玉的線條混亂繁雜,有些是有序的美麗。綜合來看,這就是所謂的玉的審美意蘊。
玉從古至今,都蘊含著很多的內涵和意蘊,直至今日,它在人們心目中仍占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無論是它的審美性,它的紋路,它的靈性,都是人們的關注所在。因此,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美學的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更加深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崔明明,李晶源,朱明玥.淺談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與影響[J].速讀(上旬),2016(5):9-9.
[2]張清波.美學視野下的《說文解字》玉文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23-28.
作者簡介
付子昂(1998—),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