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 孟穎
摘 要:足球是同場競技對抗性項目,具有高速、多變、強對抗等特點,全攻全守能力突出,校園足球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很高,我們要針對中學足球運動員運動生理特點,制定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法。
關鍵詞:校園足球;訓練方法
足球項目訓練分為體能、技戰術、比賽心理等要素,針對足球是強對抗項目,身體接觸程度激烈,技戰術轉換速度快,全場比賽時間長等特征,因此體能是必備的基礎技能,良好的專項體能是發揮技戰術、取得好成績的前提和保證。
1中學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特點
分析中學校園足球聯賽的數據,發現中學足球隊員在比賽中的運動距離平均約為4600米,運動方式主要有來回走動、后退跑、直線或非直線加速、中距離跑、帶球直線或變向跑、慢距離跑等;運動員在比賽中表現出運動時間長、強度變化明顯、動作速率有差異、運動距離不等、運動間歇和恢復時間也不相同等特點。由于運動員在比賽中運動方式的不同,間歇時間也呈現差異,體能恢復狀況分為短時恢復、長時恢復、完全恢復和不完全恢復等,而優秀運動員的體能恢復情況一般處于短時和不完全狀態;從運動生理學分析,人體運動的能量供應有糖酵解供能、有氧代謝和磷酸原供能三種形式,一場足球比賽是體能競技的比賽,優秀運動員能夠把三種供能方式進行合理的資源再分配,充分的施展技、戰術。筆者通過對2018年中學生足球聯賽15場比賽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中等強度和適宜的高強度距離跑與比賽結果呈正相關,身體的供能大多是有氧和非乳酸無氧形式,糖酵解形式供能比例不高,體現出中學足球運動的體能特點。
2中學足球比賽的技術分析
足球比賽中,球員要準確執行教練組的戰術意圖、實現比賽目標,技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紹恩指出:“足球運動最重要的、決定性的部分是技術。”世界優秀強隊代表著現代足球技術的發展方向,體現在比賽中球員快速多變技術的應用、激烈的機體對抗能力及對賽場信息的把握,而如何在高對抗的足球比賽中長時間保持快速的技術節奏,是任何一個球員追求的目標,所以高水平的體能是球員在比賽中保持技術發揮的基礎和保證。
3中學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方法
中學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時要把握一般訓練和專項訓練的辯證關系。一般訓練的作用就是在比賽準備期內提高、鞏固和恢復運動員的運動機能,使身體處于良好的競技狀態,訓練的時間持續不間斷,但不能作為技戰術訓練的主課;專項體能訓練是提高足球運動員技戰術水平保證的重要手段,貫穿始終,兩者互為支持,缺一不可。訓練方法為:用循環訓練法進行技術訓練,在規定的時間內注重訓練的量和水平,縮小組間休息時間,間歇方式不固定或者組織比賽對抗進行小規模的技戰術配合,采取人數不等的隊員對抗形式,所以技戰術和體能訓練都達到了設定目標,為比賽積極準備。
3.1有氧訓練
根據運動生化理論,有氧訓練就是以有氧供能使用無氧供能達到臨界點的無氧闕為指標,心率不低于130次/min,是提高耐力訓練的最大攝氧量。馬特維耶夫認為:以前有氧和無氧代謝混合運動量比重占總量的20%,現在達到了60%~70%,目前這種強度訓練是中學優秀足球隊普遍的練習方式。有氧訓練方法有。
第一,高原訓練法。在高原缺氧的條件下進行訓練可以增加紅細胞和血紅素的數量,提高血乳酸水平和無氧糖酵解能力,增加機體的耐力素質。
第二,重復訓練法。此法可提高專項身體素質能力,負荷強度較大,待身體完全恢復后再重復進行訓練。
第三,持續訓練法。此法是主要的有氧訓練,無間歇時間,訓練時間通常在30分鐘左右,高水平運動員在60~100分鐘。
第四,往返跑訓練法。此法可增強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水平,往返跑距離為30m~60m,訓練時間為20min~30min。
3.2無氧訓練
隊員在技戰術配合訓練中,以較快的速度反復進行短距離沖刺進行無氧訓練,但要注意的是。
第一,無氧訓練應是高強度、乳酸值高的訓練,時間在10s~1min之間,如果持續時間短動用的是磷酸原系統供能,持續時間長則是有氧代謝系統供能。
第二,間歇訓練法是校園足球主要的體能訓練法,但一定要注意間歇的時間,因為休息時間長就會影響血乳酸值,練習的目的就變成了發展速度素質,因此要根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適當安排間歇時間,保持高乳酸值,發展無氧耐力。
第三,教練員要根據運動員的機體水平要適當調整練習方法,例如間歇時間固定+延長訓練時間;訓練時間固定+間歇時間減少;像5×5傳搶球練習,40×40×3組,間歇2min,練習時間5~7min。
第四,無氧訓練是一項高強度的體能訓練,練習之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間歇階段要積極性的休息,避免訓練驟停造成血液回流產生頭部不適癥狀。
4小結
從校園足球聯賽中,思考中學足球運動員的體能現狀,研究符合中學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特點和運動規律,采取適宜的運動訓練方法,增強隊員的體能水平,促進技戰術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秦志輝.足球運動員耐力訓練若干問題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136-138.
[2]耿建華.現階段我國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結構的分析與訓練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5):111-113.
[3]陳明.足球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與疲勞消除[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2):206-208.
[4]劉夫力,周毅.職業足球隊訓練手段結構體系及其構成因素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