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450000)
“非遺保護熱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遺消失最快的20年。”一位文物保護專家如此感慨。近年來,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因為保護不到位,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不可補救的損失。一些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中,過于追求經濟價值,忽略了相關文化旅游、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使蘊藏在其中的風俗、信仰,文化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形式與內涵分離直接導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本末倒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政績和經濟利益掛鉤,如果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不具備一定地文化自覺性,就很難去功利化、純粹地把握好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度”。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一部分在于人。解決這些問題只依靠有識之士呼吁奔走,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制度來約束,還需要各個階層清楚保護意義何在,相對于學術界和新聞界,其他各階層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深度還不夠,進而導致在進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時,缺乏一定地文化保護自覺性、自發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以人為載體,是屬于全人類和整個民族的文化,它具有很強的大眾性。與物質遺產不同的是,它需要的是活態傳承。如何進行活態傳承,是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題。我們通過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市場化道路、加強學校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等途徑來保護非遺,但在實施保護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某些地方在工作中缺乏科學的保護意識,過度開發和破壞性保護背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制定的保護措施難以落到實處。許多地方在申遺成功后,對其帶來的經濟利益的重視遠高于保護和傳承。加上文化生態環境的變化,人文環境隨之改變,使許多傳統手工缺乏市場,技藝面臨失傳。對此,我們除了保護好非遺賴以生存的原生環境,還應保護好非遺的“人氣”,這些“人氣”不只是走馬觀花的游客,而是懂得欣賞傳統文化之美并能積極參與到保護中的廣大民眾。
從廣義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不僅僅是掌握特殊技藝的傳承人或傳承團體,而應是全體民眾。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其中蘊含著超越地域性或國家的普世價值,但歸根到底,它仍是地域的,如果脫離了生存的土壤和人群,就會變質,就會干枯而死。無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有多高,口號有多響,最后還是要落到所在區域實施,必須融入到民眾的生活中才能傳承維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國家名錄、進行產業化這些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廣大民眾都認識到非物質文化對于國家和他們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或者說如何使民眾更為珍惜和愛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促成和提高當地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關鍵。
日本對非物質文化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都堅持民眾才是保護的主體。全國各地從城市到村鎮,幾乎都有民間團體自發成立保護文化遺產的協會,地方性和民間的文化保護組織,成為了民眾參與保護的核心力量。比如每年都舉辦的盂蘭盆會,在節日當天晚上,男女老幼自發參與到活動中,圍在一起跳盂蘭盆舞。整個活動的宣傳和秩序、商品售賣等都由民眾組織來完成,每個細節都被充分利用到活動里,這樣節日的原始形態也就自然融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白川鄉的保護案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獨樹一幟,給予最重要保護始的終是當地的居民,他們自發成立保護委員會和協會,從整理材料到遺產申報,從修繕道路用的材料到路燈的顏色款式選擇,都要以不改變白川鄉原有的面貌為出發點,使白川鄉完好的保存了歷史的記憶。這與日本尊重與愛惜本民族文化態度分不開,只有民眾認識到文化遺產的不可復制性、不可替代性,意識到本民族文化的珍貴,才能將文化遺產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
通常,一個國家的文化自覺性是和國民教育發展水平相關的,像歐洲和日本的全民積極保護意識普遍比較高。在我國,經濟較發達地區,民眾受教育的程度較高,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相對也較高,但全民保護意識還不夠均衡。文化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我們應該在提高民眾意識方面投入更多。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還應強化青少年傳承的作用。推進青少年體驗文化遺產和文化傳承的各種活動,以便最大化發揮文化遺產在教育和文化的認知、傳播與交流等多方面的功能,重視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參與。日本從文化保護政策到各種民俗活動中,都將中小學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具體的活動中,都有學生參與的方陣。比如增加學生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提供觀看傳統表演的機會;從中學到高中階段,由文化財傳承者、文化保護方面專家和優秀的藝術家一起,給予學生們有效的指導,加深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珍視的態度。而且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項目,學生們對著名的神話、歌謠等都非常熟悉。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中,規定民眾要熱愛“鄉土”,有“愛國心”,這是熱愛和尊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前提,教育大綱中還列入了“尊重和維護日本傳統文化”等內容。可以說,文化遺產被認為是國家和全體國民的文化財產,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全體國民的義務,因此,他們基本形成了自國家到地方、自傳承者到民眾全體保護的格局。畢竟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政府具備保護的職責,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全民自發性保護方面,我們應該借鑒日本的經驗。
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是不可或缺的,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要延續下去,青少年必須要承擔起傳承的角色,擔負起傳承的職責。我國社會各界已經認識到青少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有部分少數地區將和民族有關的非遺引入課堂,如浙江海鹽的灶壁畫、江蘇白茆等地小學生的吳語山歌等,但是在我國教育部所規定的課程設置中,全國通用的教材中,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還是很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中日兩國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差異,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文化了解、熟悉的程度上,更重要的是自覺保護意識以及理解深度的差異,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缺位所造成的后果。
在教育界,日本將“傳統與文化課程”代替了之前實施的“傳統文化推進項目”。所謂“傳統與文化”包括三個方面:“歷經漫長歲月、形式發生多種變化而傳至今日的事物”、“在現代得到好評的有價值的事物”和“形成新的文化并將在未來繼續擁有生命力的事物”,它們相互交融,形成一條自過去流向未來的綿延長河。這三個方面不僅僅指由過去傳承而來的傳統文化,而是包含了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未來文化。“傳統與文化”教育理念中,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作為了文化創新的基礎,傳統文化仍是課程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是,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還要將其與未來文化的創造聯系在一起。
這些都對我國的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到全民自發性的保護和傳承,與全民文化的整體素養分不開,與民眾對傳統文化珍視的態度分不開。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從學校教育實踐來看,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聯系更為緊密,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目的和宗旨與日本教育界主導的“傳統與文化教育”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日本“傳統與文化教育”所具有的面向未來的文化追求,缺少具有過去、現代和未來文化相聯系的廣闊視野。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式,還要著眼于當代和未來相互聯系的角度謀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拓展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視野,將傳統、現代和未來聯系起來。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在培育學生能夠理解和創造傳統與文化價值方面的素質,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和教育模式。使他們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面對傳統文化具備積自覺自發的保護傳承能力、積極的交流能力和執著的鉆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