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文化館 067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一地風土和千載遺承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層文化館(站),作為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最直接感受人民的喜怒哀樂,最了解一方人的文化渴求,肩負著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在物質需要得到較大滿足的當下,基層文化工作力度和深度很大程度決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質量,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應當成為基本文化館(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尊崇。近年來,地方政府更是加大了對非遺傳承的支持力度。就我學習研究的平泉“凌河大鼓”來講就已經迎來了新的春天,平泉市文旅局多次召開“保護凌河大鼓、打造平泉滿足文化品牌”專題會議,制定專項保護政策和保護計劃,2016年“凌河大鼓”被列入市級非遺傳承項目,當前正在申報省級非遺。作為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在做好傳統曲目保護性傳承的同時,我們還與師傅張靜對“大鼓”在吐字、發聲、表演上存在的不足進行了精細化改革,其藝術內涵和特色價值得到了深度挖掘。不僅如此,我們積極培養第六代傳人,大力開展“進學校、進廠礦、進社區”活動,多向設點對愛好者開展定期免費教學,“凌河大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文化館每年“文化惠民”演出近百場,涵蓋京劇、器樂、歌舞、相聲、小品等多個藝術種類,但演出最受歡迎的卻是當地的“凌河大鼓”,特別是我們結合平泉當地風土新近創作的《古韻新風》《丙丁火》,觀眾熱情更高,他們反映“用平泉藝術評話平泉事,這樣的作品要多排多來”。
在傳承和傳播中,我們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傳統文化藝術面臨的共性問題。一是老藝人年事已高,深度傳承形勢嚴峻。“凌河大鼓”曾經出現過斷代,因此在曲目傳承上保留不是特別完整,因老藝人年老精力不夠,恢復和整理工作難度較大,且演出沒有形成常態化,教學開展不夠連貫、不夠深入的問題依然存在。二是演出曲目陳舊,時代風貌展現不夠。“凌河大鼓”大部分曲目多為傳統評書故事,缺乏與時俱進的新創曲目,與當前百姓生活和內心需求略有脫節,而新一批能編、會導、擅演的骨干人才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新創文本與傳統曲風的融合度不高,藝術精華展示不夠得力。三是傳播載體單一,覆蓋廣度有待加大。“凌河大鼓”基本是通過現場演出傳播的,受眾趨于老齡化,青年愛好者傳播和發展上有了局限,且在廣電訪談節目創作、影視傳媒滲透介入、教學配套光盤制作上缺乏策劃團隊,在傳統文化和科技傳媒的結合上有待進一步加強。
藝術可分為大眾文化和小眾文化。例如,大眾文化比如書法、歌舞、器樂、相聲、小品等在全國范圍甚至全球范圍內都有總體規范和普及,而“凌河大鼓”只是盛行于河北承德大凌河流域,應屬小眾文化。但是,大眾文化和小眾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是可以互換的,具有鮮明的辯證特點。文化館(站)面向的是基層百姓,要滿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大眾向小眾、小眾向大眾的有效轉化。例如,在創作大眾文化作品時結合當地風土人情,通過講述身邊人發生的故事來使大眾文化成為一種廣為流傳的藝術手段,踐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生產出無愧于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的文藝宗旨,讓高雅藝術“零距離”走進老百姓,讓大眾藝術具有當地味道;在發展諸如“凌河大鼓”這種本土藝術時,一方面可以書寫本土故事,引領本土風尚,通過抒發平泉人的性格和歷史來增強本土共鳴,成為走進當地人日常生活的高雅志趣,正如陜西作家賈平凹寫的小說《秦腔》那樣,讓一地聲腔成為當地人的畢生信仰來寫精神、書豪氣,這樣“小眾文化”便成了當地的“大眾文化”;另一方面,放眼全國文化需求和時政特點進行創作,用地方文藝展示時代風貌,這方面陜西的華陰老腔發展模式值得借鑒。當然文化傳承和發展,還是要以原汁原味傳承為主,讓文化真正由一種遺產轉化為堅定的文化自信。
由此看來,文化館(站)責任重大,且大有作為。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文化事業觀,堅決克服“無事可做、無米下鍋”的錯誤思想,著眼時代所需、人民所求確定工作指向,不斷深入田間地頭挖掘典型故事、發現藝術人才,讓先進的文化藝術扎根基層,讓優秀的文化遺產深入人心,營造“脫俗從文、人人作藝”的良好文化風尚,進一步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上而下普遍重視文化館(站)建設,服務理念和創作意識都有了普遍提升,各地也正在競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但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具有當地特色、形成品牌效應的好作品還不夠多,千篇一律、千佛一面的情況仍有凸顯。比如,以當地名人為主建立名人紀念館、主題園,在藝術創作上接地氣不夠、共鳴性不強,等等問題。經過長期實踐和思想,我認為加強文化館(站)建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應當重視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特色陣地建設。在實現文化館(站)的全覆蓋,做到有專用場地、專管人員、專項經費的基礎上,文化館要綜合衡量各站(點)文化優勢資源和領軍人物分布特點,鼓勵和幫助各站(點)實現“一站一品一特色”,集中全市(縣)文化優勢力量打造傳統特色文化產業化工程,確保文化場所有濃郁特色蘊藏,工作人員有特色文化專長,文藝作品有地域特色風味。
二是強化特色服務保障。在實現文化產業優質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互動模式,定期組織專業力量開展特色文化精品創作研討和互動交流,聘請專業團隊進行“課堂式”教學、“面對面”指導,實現文化“點餐式”服務,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提升特色文化的藝術價值。
三是突出特色人才培養。深入了解本地區內非遺傳承基本情況,經常性開展調研和交流活動,大力推廣代表性傳承人在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的經驗,解決不同藝術種類面臨的個性難題。定期組織非遺傳承綜合性演出,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內涵,使當地人民更多地了解非遺文化,確保傳承工作更加高效有力。在人才選拔和培養上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采取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并舉的方法,激發人才學習和傳承動力,確保非遺傳承后繼有人、后勁更足。
四是構建特色文化生態。要協助文化站做好典型事跡挖掘、精品節目編排、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工作,結合春節、元宵、重陽、國慶等重大節日開展不同主題的文藝節目調演,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充分激發基層文化工作活力,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結合獨特旅游資源進行文化滲透,增強歷史名人和獨特景觀的文化內涵,構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生態。要對特別優秀題材和作品,進行深度加工、精細化創作,進一步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文化品牌效益向經濟政治效益的良性轉變。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作為文化發展的細胞,文化館(站)重任在肩,新時代基層文化工作者要以更大的情懷、更高的熱情投入偉大的文化事業中,要以真情實感、用特色文化打造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讓特色文化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