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201620)
社區居民作為構成社區的最重要的元素,而社區居民參與是社區治理的根本,是實現社區多元合作治理的重要社會基礎。伴隨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基本條件不斷發展,多元主體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快,尤其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時代已經悄然向我們走來,其中通過和諧社區文化和公民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播與滲透,社區資源才會得到合理整合,社區就能和諧蓬勃發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是按隨機原則直接從總體N個單位中抽取n個單位作樣本,這種抽樣方式能使總體中每一個單位有同等機會被抽中,這種方式是抽樣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簡單的方式。,以上海市留云街道為例,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對問卷進行完整性檢查及邏輯檢查后,去掉無效問卷4份,有效問卷為116份。有效回收率為96%。
在問卷中我們進行了社區居民是否主動向社區提意見的問卷調查,有50%的社區居民只是偶爾向社區提出自己的意見,32%的居民經常向社區提出意見;但是仍然有18%的居民從不向社區提出意見。即使我國的社會生活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在迅速發展,但是自古以來的封建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殘留在了大部分社區居民的心中,大部分人對社區治理還是持有一種“臣民思想”,認為自己只要被動的接受管理就行了,沒有意識到居民本身才是社區的主人,尚未營造出一種積極表達自己意愿的社區文化,對社區缺乏認同感。
當社區居民被問到對于自身參與治理事務的態度是什么,仍然有68%的居民認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是流于形式的,剩下的32%的被調查居民則對參與治理仍有信心。經過分析問卷的數據和研究相關的文獻,目前社區治理的主要管理者還是居委會,并且大部分的社區職能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社區居民沒有足夠的權限去參與社區治理。同時更是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能夠保障社區居民參與治理的合法流程,大部分時候都是由居委會一家獨大,控制整個參與治理的過程,導致居民對于積極參與治理的熱情不斷降低,越來越認為居民自治只是形式上的內容,只要配合居委會的管理而不是自主治理。
中國自古以來的民主思想就比較薄弱,“臣民思想”作為一種傳承的社區文化在大部分居民的腦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只要不損害到自己的利益,居民大多數時間里樂于接受坐享其成的單方面管理。社區居民普遍認為參與社區治理是一件與自身利益沒有太多關系,并且就算自己對社區治理付出足夠的心血和努力,往往實現自己需求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因此居民對于社區治理的熱情度不高。
部分居民對于參與社區有一定的熱情。但是礙于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的限制,往往只關心自我利益實現的相關事務甚至有時候會犧牲社區共同利益,缺乏形成一種和諧整體的社區文化理念,例如老年活動室的占用面積往往是社區治理中的爭議性問題。社區居民對于政治性活動以及社區共同利益的關注是極少的,功利性的表現比較強,缺乏社區共同體文化意識。
社區文化是要經過長期培養才能進行的,而積極的社區文化氛圍能促使整個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自治,所以培養居民的社區共同體意識是重中之重,首當其中的便是要弱化管理思想,居委會以及政府對社區切不可進行單方面的管理,而是引導居民進行治理,使社區居民擺脫單位制遺留下的“臣民意識”,其次要繼續加強在社區中的宣傳,針對社區居民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等特點,對符合不同居民關注不同社區職能進行宣傳。并且宣傳的形式要有所創新,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社區居民進行設計,提升居民社區意識,鼓勵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社區進行宣傳,以榜樣效應來強化社區共同體意識,使大家樹立有良好參與氛圍的社區文化。
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第一動力也是希望社區能做到自己所需求的職能,因此當社區治理所能帶來的利益是整個社區居民所希望看到的,那居民必定會樂于參與自治。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居民自主參與意識的提升,第一步是參與能力的提升,社區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培訓班,重點是提升居民的素質教育,當居民的素質儲備達到一定程度,那自然會對社區中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有所不滿,進而自主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去。例如上海市寶山區有一些大型社區,就創新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工作方法。居民自身樹立起“居民公約”、“自治章程”等,讓居民自覺遵守、相互監督,相當于社區內的“法律法規”。社區內還設立“道德點評臺”,對破壞社區秩序、影響他人生活的行為進行“公示”。
居民參與文化的缺失導致現階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屈指可數,既然我們已經跨入“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連接網絡與千里之外的人進行溝通,了解全世界的動態,那為何不把參與社區治理與互聯網相結合呢?通過社區建立一個互聯網平臺,更新社區的各種信息,平臺上的居民進行實名制發表自己對社區治理的意見,同時以投票的形式等等選出最迫在眉睫的需要提升的社區職能需求,并在網絡上進行反饋,加強社區內的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培養居民的參與文化。網絡能夠帶給社區居民龐大的信息來源讓他們了解到國內外不同的社區模式,并且在發表自己對于社區的意見時不在需要通過居委會或其他組織,簡化形式,增加效率,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更加方便和經濟。
同時,在現有的居民社區治理形式的基礎上也可以進行創新,例如完善居民聽證會制度,每當有重要的社區治理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不再像現在的居委會找一些代表解決,而是廣開言路,在舉報聽證會之前將具體要討論的問題的信息放在之前提到的互聯網平臺以及社區宣傳欄上,邀請一些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幫助居民理解治理問題,并且根據居民自身的判斷來最終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的社區治理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居民參與。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大部分的社區,有關社區治理的內容是放在社區宣傳欄或者社區網站上的,老年人大部分時候只能看到社區宣傳欄上的內容,但是宣傳欄往往不能詳盡的對社區治理內容進行介紹,維護或者更新起來也比較麻煩,因此有關內容的更新周期都是很長的,而在于網站上的社區治理內容是年輕人比較容易關注到,但是根據我們問卷調查發現,年輕人參與社區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都要比老年人低的多,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需要展開,很少有時間去參與社區治理。因此我們要在社區中加大宣傳,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并且在每一次具體的社區文化活動開展之前進行社區居民的意愿調查,調動居民參與文化意識,制定出能夠有受眾最廣以及是居民對于社區職能最為關心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穿插一些社區治理的內容,進而提高居民對于社區治理的熱情,在活動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創新,例如親子活動,拓寬年輕人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
我國社區治理已在不斷發展之中,從封閉性強的單位制到街居制,直到現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網格化管理”,說明我國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進程是在不斷推進當中,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權力也在不斷上升。雖然現階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依然存在一定的文化障礙,從而對居民自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以完善社區文化角度的方向以及從居民本身出發,拓展居民參與治理路徑,進而實現居民對于社區職能的要求,使社區成為居民樂得其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