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 266590)
從古至今,蛇是人類崇拜、畏懼的對象,所以世界各地廣泛流傳著與蛇有關的民間故事。蛇郎故事是流傳于我國多地區、多民族的蛇故事類型之一,是‘蛇與人類女子成婚后最終完全/未完全變身為人’的故事。中國蛇郎故事的數量豐富,《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以及各地資料中記錄的蛇郎故事異文達數百篇,1但至今為止對蛇郎故事的研究卻為數不多。
劉守華(1995,2001)不僅剖析了閩臺地區蛇郎故事的類型及傳承的民俗文化底蘊,還指出中國蛇郎故事是圍繞兩姐妹間的沖突展開的。劉魁立(1998)將蛇郎故事的情節分為開頭、婚配、謀害、爭斗、結局五部分,指出故事的主人公是代表善惡的姐妹而非蛇郎,故事的重點在于謀害、爭斗和結局的懲罰。農學冠(2000)認為蛇郎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注入了孝思想,加強了儒家文化色彩。萬建中(2000)對蛇郎蛇女型故事的禁忌母題及該母題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文化解讀。
上述蛇郎故事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故事情節、文化等方面,但對敘事結構及敘事結構反映的民眾價值觀涉及甚少。基于此,本論文將采用結構主義分析法解析中國蛇郎故事的表面結構和深層結構,闡明不同類型的蛇郎故事是在何種思維下形成的以及反映了怎樣的價值觀。
為盡可能囊括各地區、各民族的蛇郎故事異本,本文將以《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和《中華民族故事大系》所載的蛇郎故事為研究對象。收錄于兩種資料的蛇郎故事的主要內容為:蛇向小女兒求親成功后變身成英俊的男子與小女兒成婚,姐姐因嫉妒將妹妹殺害后自己打扮成妹妹的樣子成為蛇郎的妻子,被殺害的妹妹轉世后向姐姐復仇。蛇郎故事各異本的最大不同在于:結局是小女兒與蛇郎分離還是再結合,不同的結局反映了不同的民眾意識。以結局為依據,蛇郎故事可分為夫妻離別型和夫妻再結合型兩種類型。夫妻離別型指的是小女兒被姐姐殺害后轉世向姐姐復仇成功但未能再變為人只能和蛇郎分離的類型。夫妻再結合型指的是小女兒轉世向姐姐復仇后再次變為人與蛇郎生活在一起的類型。
雖然《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和《中華民族故事大系》收錄了大量的蛇郎故事異文,但各異文的主要內容大同小異。各異文的主要敘事段落可概括如下:
①父親獨自撫養三個女兒。②父親有難時,蛇現身給予幫助。③父親為表謝意要把一個女兒嫁給蛇。④父親告知女兒后只有小女兒愿意。⑤蛇變身成英俊男子與小女兒成婚。⑥姐姐因嫉妒將妹妹推入井中殺害后假扮成妹妹行事。⑦小女兒轉世為鳥等向姐姐復仇。⑧小女兒無法再次變為人只能與蛇郎分離。/小女兒再次變為人與蛇郎重新生活在一起。
段落①中,生活窘迫的父親獨自撫養著三個女兒。在各異文中,女兒們(兩個、三個或七個)由單親父親撫養的情況最為常見,其次是由年邁的夫妻撫養。父母通常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樵夫或商人,這表明了女主人公的出身和社會地位。
段落②中,父親得到蛇的幫助。蛇多次幫助父親,父親想報答蛇。父親的恩人以蛇而非人的形象出現為缺陷(缺陷1)。蛇是動物,女兒是人類,蛇與女兒雖處于非人類與人類的對立面,但雙方卻有著未婚的共同點。在諸多異文中段落②脫落,蛇直接現身求親或是威脅父親嫁女,并未影響故事的進展。
段落③中,父親為報答蛇決定將一個女兒嫁給蛇。父親有多個女兒,而且蛇與女兒都處于未婚狀態,所以為了報答蛇的多次幫助,父親才萌生了嫁女于蛇的想法。況且父親和女兒均屬弱勢群體,若想在生存下去,需要得到他人的幫助,而蛇就是一個很好的幫手。
段落④中,父親將成婚一事告知女兒時,只有小女兒表示愿意。父親許諾將女兒嫁給蛇時,蛇欣然接受。父親將自己的決定告訴女兒相當于代替蛇向女兒求婚。求婚是蛇欲擺脫自身非人類缺陷的一次嘗試(試圖解決缺陷1)。
段落⑤中,蛇變身為英俊男子與小女兒成婚。蛇蛻皮成人暫時解決了自身非人類的缺陷(解決缺陷1)。但此時蛇只是化為人形,并未蛻凈獸性,不是完全的人類,為解決這一缺陷,必須對小女兒進行考驗。
段落⑥中,姐姐出于嫉妒將妹妹殺害。目睹妹妹與蛇郎生活幸福,姐姐心生妒意將妹妹殺害。大部分異文中,是大姐殺害了妹妹,方式以將妹妹推入井中淹死居多,或在江、湖等與水相關的場所將妹妹淹死。死亡便是對小女兒的考驗,若通過考驗,蛇郎就可以成為真正的人類并與小女兒重新生活在一起。因此小女兒為克服死亡的缺陷(缺陷2)而轉世。
段落⑦中,被殺害的小女兒轉世向姐姐復仇并成功地報復了姐姐。被殺害的小女兒的靈魂仍在,轉世為鳥、樹木等向姐姐復仇的過程正是為再次回到蛇郎身邊而試圖解決死亡缺陷的過程(試圖解決缺陷2)。故事中復仇的過程反復出現,形式也漸趨復雜。小女兒先后轉世為鳥、樹木、床或椅子、石頭等想姐姐展開報復。
段落⑧中,或是小女兒成功報復了姐姐卻無法重新變成人而與蛇郎分離(解決缺陷2失敗),或是小女兒向姐姐復仇后與蛇郎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解決缺陷2)。在多數異文中,小女兒變回原來的樣貌,或是將姐姐殺害自己之事告知蛇郎,或是在老奶奶的幫助下與蛇郎再相遇。關于姐姐的結局,多數情況下是被妹妹殺死,其次是被蛇郎殺死或在逃亡途中死亡或羞愧自殺。
1.夫妻離別型
根據上述各段落間關系的分析,夫妻離別型蛇郎故事的表層結構為:缺陷1→試圖解決缺陷1→解決缺陷1→缺陷2→試圖解決缺陷2→解決缺陷2失敗。“缺陷1→試圖解決缺陷1→解決缺陷1”過程的主角是蛇,“缺陷2→試圖解決缺陷2→解決缺陷2失敗”過程的主角是小女兒。“缺陷”和“試圖解決缺陷”雖重復出現,但意義不同。“缺陷1”是指蛇非人類,而“缺陷2”是指小女兒的死亡。“試圖解決缺陷1”是指蛇為了變成人向小女兒求婚,而“試圖解決缺陷2”是指小女兒為擺脫死亡轉世向姐姐復仇。
從敘事過程來看,段落①②中蛇現身幫助父親(出現),段落③④中小女兒答應嫁給蛇(求婚),段落⑤中蛇變成英俊男子(變身)與小女兒成婚(異類婚),段落⑥中姐姐將妹妹殺害(死亡),段落⑦中小女兒轉世(轉世)向姐姐復仇(復仇),段落⑧中復仇成功后小女兒無法再次變成人,只能與蛇郎分離(離別)。故而,夫妻離別型蛇郎故事的深層結構為:出現→求婚→變身→異類婚→死亡→轉世→復仇→離別。
范·根納認為,通過儀禮分為分離、過渡與融入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與原狀態、地位分離階段,第二階段為過渡階段(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第三階段為重新整合階段。經歷通過儀禮,實現新舊性質的轉化。2那從通過儀禮角度,蛇是如何進行身份轉換,其結果又如何呢?
“出現”使蛇與原來所處世界分離,與人類世界相連。即,“出現”相當于通過儀禮的分離階段。來到人類世界的蛇只有變成人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因此蛇向身為人類的小女兒“求婚”。小女兒同意后蛇“變身”為英俊男子與小女兒成親。因為蛇通過變身并未安全變成人,所以其與小女兒的結合為“異類婚”。至此,蛇雖然暫時化成人形并生活在人類世界,但若想永遠生活下去,必須蛻凈獸性,完全成為人類。蛇為了能完全變身為人便賦予小女兒“死亡”的考驗。“求婚→變身→異類婚→死亡”相當于通過儀式的過渡階段。小女兒為擺脫死亡而“轉世”向姐姐“復仇”,但她無法再次變為人只能與蛇郎“分離”,所以蛇未能完全變成人,也未能完全融入人類世界。即“轉世→復仇→離別”過程為蛇郎在通過儀禮的融入階段失敗,最終又回到分離階段。因而,從通過儀禮的角度,夫妻離別型蛇郎故事的結構為:分離→變身→分離。
從表層結構和深層敘事結構的解析可知,夫妻離別型蛇郎故事是蛇變身為人失敗的故事。在這一類型傳承民眾的意識中,動物變身為人并非一件易事,人類是高于動物的。故而,雖然蛇是人類崇拜、敬畏的對象,但是蛇在短暫變身為人并與人類成婚后,最終未能蛻凈獸性完全變身為人,也未能完全融入人類世界。
2.夫妻再結合型
從段落①-⑧的闡述可知,夫妻再結合型的表層結構為:缺陷1→試圖解決缺陷1→解決缺陷1→缺陷2→試圖解決缺陷2→解決缺陷2。“缺陷1→試圖解決缺陷1→解決缺陷1”和“缺陷2→試圖解決缺陷2→解決缺陷2”中的主人公分別是蛇和小女兒。“缺陷”、“試圖解決缺陷”和“解決缺陷”雖反復出現,但內涵的意義卻并不相同。“缺陷1”指蛇為非人類,而“缺陷2”為小女兒的被害。“試圖解決缺陷1”是蛇的求婚,而“試圖解決缺陷2”是小女兒的多次轉世。“解決缺陷1”指蛇暫時變身為人,而“解決缺陷2”指小女兒向姐姐復仇成功,蛇完全變身為人。
若從敘事過程重新整理夫妻再結合型蛇郎故事的敘事段落,段落①②中蛇出現幫助獨自撫養女兒的父親(出現),段落③④中小女兒答應嫁給蛇(求婚),段落⑤中蛇變身為男子(變身)與小女兒成婚(異類婚),段落⑥中姐姐殺害妹妹(死亡),段落⑦中小女兒轉世(轉世)向姐姐報仇(復仇),段落⑧中小女兒再次與蛇郎幸福生活在一起(再結合)。因此,夫妻再結合型蛇郎故事的深層構造為:出現→求婚→變身→異類婚→死亡→轉世→復仇→再結合。
“出現”使蛇與原來所在世界分離而進入人類世界,相當于通過儀禮的分離階段。“求婚→變身→異類婚→死亡”是蛇變身為人的過程,相當于通過儀禮的過渡階段。小女兒多次轉世向姐姐復仇成功后擺脫死亡,蛇完全變為人且與人類世界成功融合,所以“轉世→復仇→再結合”是蛇與人類世界交融的過程,相當于通過儀禮的融入階段。總之,從通過儀禮角度,夫妻再結合型蛇郎故事的結構為:分離→變身→融入。
由表層結構和深層敘事結構的分析可見,夫妻再結合型蛇郎故事是蛇成功變身為人的故事。在這一類型傳承民眾的意識中,動物是神圣且優于人類的,所以故事中的蛇才能變身為人與人類女子成婚并最終融入人類世界。
根據結局的差異,收錄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和《中華民族故事大系》中的中國蛇郎故事分為夫妻離別型和夫妻再結合型,本文從表層敘事結構出發,歸納出兩種類型的深層敘事結構,并淺析了各敘事結構內涵的民眾意識。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加強對中國蛇郎故事敘事特征的了解,進而剖析其中的文化內涵。但因紙面所限,本文未能對兩種類型所反映的民眾意識進行詳細闡釋,不足之處將在后續研究中彌補。
注釋:
1.劉守華.兩姐妹與蛇丈夫——“蛇郎”故事的中華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19(1): 17-18.
2.岳永逸.范·根納普及其《通過儀禮》[J].民俗研究,2008(1):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