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開放大學 215000)
李嵩(1166——1243)是南宋中期著名的畫院畫家。李嵩所生活的年代文化藝術繁榮,他“工畫道釋、人物、花鳥,位置不凡,傅彩精妙,高出流輩。”1元代夏文彥的《圖繪寶鑒》載:李嵩,錢唐人,少為木工,頗達繩墨,后為李從訓養子,工畫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尤長于界畫,光、寧、理三朝畫院待詔。2他的養父李從訓,為北宋宣和年間畫院待詔。工畫道釋人物花鳥,位置不凡,傅彩精妙,高出流輩。3他不止是李嵩的養父,還兼李嵩的師傅。《骷髏幻戲圖》是李嵩頗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骷髏幻戲圖》,絹面團扇,縱27.1厘米,橫26.3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的題材帶有一定的神秘性與荒誕性,還有人認為此畫面充滿了一種恐怖感。這些感覺都是源于畫面所描繪的對象:一對大小骷髏。據記載,李嵩表現骷髏題材的作品并不少。《南宋院畫錄》收錄的關于這一題材的作品描述如下:
1.明陳繼儒的《太平清話》:余有李嵩《骷髏圖》團扇,絹面,大骷髏提小骷髏戲一婦人,婦人抱一小兒乳之,下有貨郎擔,皆零星百物可愛。4
2.明代《顧氏畫譜》摘錄了吳來庭李嵩《骷髏圖》跋:李嵩精工人物佛像,觀其《骷髏圖》,必有所悟,能發本來面目意耳。5
3.吳其貞《書畫記》中有對李嵩的一幅《骷髏圖》的描繪:“墩下坐一骷髏,手提一小骷髏,旁有婦乳嬰兒于懷,又一嬰兒指著手中小骷髏,不知是何義意。”6
上述記載中作品,大同小異,是同一母題的作品,可見李嵩熟知此類題材。李嵩作為同時期的畫院畫家,一種骷髏題材,繪成多幅扇面,在當時應是常見的。而團扇則是日用品,在日用品上出現的圖像,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后,大都成為百姓習以為常的圖像。因此,可以說“骷髏”形象在當時的百姓心目中,則是大眾化的圖像。
李嵩出身底層,其生活的時代朝廷腐敗、軍事力量薄弱。作為當時的宮廷畫家,李嵩的作品有很多是反映百姓生活的,曾被評價“李師最識農家趣,畫出萋萋芳草天。”7。藝術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村社、村巫、乞丐以及農民勞作的場景都是李嵩極為熟知的題材,這些畫面中的生活場景都是伴隨著他的童年時光的。在掌握了精湛的繪畫技法后,這些題材便成為他信手拈來的描繪對象,在此基礎上,他成為極有代表性的畫院畫家之一。
宋代畫院在當時作為最高的繪事機構,注重形似,據鄧椿記載:“畫院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茍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8在這種理念下畫院畫家也視形似為最高標準。《骷髏幻戲圖》畫面形象逼真、結構嚴謹,人物生動活潑,兩個大小骷髏結構嚴謹,貨郎擔以及其中的水壺、草席、雨傘等物也刻畫細致。可見,李嵩對“骷髏”這一物象極其熟悉,而在扇面這一日用品上繪此形象,李嵩又不止繪此一幅骷髏圖扇面,足以說明此形象被大眾廣泛接受。
據統計,在宋朝建立的319年里,全國共計爆大規模戰爭551次,其中北宋、遼、金、西夏為256次,南宋、金、蒙為295次,年均1.73次。9南宋政權從最初的建立就面臨著巨大的戰爭壓力,在與金國尋求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后,金國幾次出兵南下,企圖滅掉南宋,都未成功。而南宋在宋孝宗時期也數次北伐以期收復失地,都無果而終。南宋到了中后期朝政腐敗,國力衰退。與此同時,北方的蒙古崛起,在聯合南宋滅掉金國后開始大舉南下,入侵南宋。這期間的無數次戰爭對人們生活的摧殘嚴重。戰爭導致的物價上漲直接對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致命的沖擊。戰爭的危害不止是直接參與者,涉及地區的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直接導致國家的財產損失。此前就有記載金人入侵讓百姓遭受的苦難:
金人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里,斗米至數千,且不可得。盜賊、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價,賤于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10
處于亂世時期的百姓,無力支付高昂的糧價,只能選擇食人肉,當時的人肉的價格極為便宜。《宋史》記載:建炎元年,汴京大饑,米升錢三百,一鼠直數百錢,人食水藻、椿槐葉,道殣,骼無馀胔。11金人與南宋之間的戰爭導致了百姓的基本生存難以保證,糧價高得離譜,尋常百姓無力購買,于是餓殍遍地,甚至某些地區食人現象成為常見的現象。
紹興元年(1131)戰亂地區地區的米價:“貴?直二千。”12湖北鼎州地區由于戰亂,米價昂貴,而浙西地區相對和平,故米價沒有大的變動。
除了戰亂以外還有自然災害導致的糧價大漲,如張嵲載:“去年旱荒,餓殍滿野,死亡十有六七。”13這對于百姓來說又是致命的打擊。高昂的價格,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支付能力,人吃人、餓殍遍地、以及戰爭中將士的死亡等都使得當時的百姓對枯骨形象很不陌生,甚至成為常見物。為了生存,食人肉都成為百姓生活的正常狀態了,吃完肉剩下的骨頭對于他們來講,也并不陌生了,甚至成為孩子的玩具。
北方的蒙古在滅掉金國后,很快對南宋發起了入侵行為。嘉熙元年(1237年),南宋的金州失守,此后至宋滅亡期間,糧價大漲,波及到的百姓大多過著民不聊生的生活。即使是豪門巨姓,在這種極不穩定的市場下,也有很多傾家蕩產,甚至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自殺身亡。綜上所述,南宋政權自建立起就大大小小的戰爭不斷,加上饑荒瘟疫導致了人口的死亡率大大增加。如:嘉定十五年,汀邵劒三州疫死者各以萬計。14
李嵩作為當時的宮廷院畫家,三朝待詔,如果說他沒有什么機會經歷戰爭,但是他對由戰爭、自然災害引起的糧價高漲導致的下層人民饑不擇食、餓殍枯骨等現象應該極為熟悉。并對百姓的這種生存狀態極為擔憂,因此他便用《骷髏幻戲圖》這一圖像形象再現現實,利用團扇這一載體,大量繪制,進行傳播。而百姓也因為對骷髏形象很熟知,因此,也能夠接受扇子這一日用品上所繪的圖像。
《骷髏幻戲圖》神秘、荒誕而耐人尋味。李嵩出身貧寒,其作品中所表現的下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態體現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道理。《骷髏幻戲圖》也不例外,正是由于李嵩以及其所處時代的百姓對骷髏形象的極為熟知,才能夠精準地繪制大量的關于這一題材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又在廣大民眾中頗受歡迎。李嵩所畫,一切皆肉眼所見,用骷髏這一題材大量繪制扇面,表達了其同情民眾、揭露現實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因此,《骷髏幻戲圖》也可以說是反映南宋百姓生存狀態的風俗畫。
注釋:
1.(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二,第38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2.(元)夏文彥.《圖繪寶鑒》,文淵閣影印版《四庫全書》第8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02頁.
3.(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二,第38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4.(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第106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5.(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第106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6.(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第99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7.(清)厲鶚.《南宋院畫錄》卷五,第105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8.(宋)鄧椿.《畫繼》卷十,第77頁,于安瀾《畫史叢書》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9.韓英:《戰火陰云下的城市變遷:宋代戰爭與城市發展進程的嬗變》,《蘭州學刊》,2014年8月.
10.(宋)莊綽.《雞肋編》卷中,《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06頁.
11.(元)脫脫等.《宋史》,卷67《五行志》,中華書局,1977年,第1643頁.
12.(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第一冊),第41卷,中華書局,2013年,第757頁.
13.張嵲.《紫微集》,第24卷《論和糴》,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14.(宋)真德秀.《敕封慧應大師后記》,《西山題跋》卷二,第25頁,《津逮秘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