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黃秀英 (重慶市榮昌縣易合紡織有限公司 404000)
包 婷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榮昌區隸屬重慶市,當地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且夏季多雨。環境氣候對于作物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苧麻成為夏布的原料絕非偶然。重慶的地貌以淺丘為主,地勢起伏平緩,伴有山云峰寺、萬靈古鎮、清流民俗的風情小鎮等人文景點,這也奠定了榮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
從考古資料中不難看出,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苧麻布和手工編麻繩,至今天已經4700年之久。在江西貴溪崖墓發現的棕色苧麻殘片,也體現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祖先對苧麻的加工利用就已經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準。在《詩經》,《周禮》等一些秦國的文獻中,也曾有大量關于苧麻加工工藝及管理方面的記錄和描述。以及《天工開物》更是對于不同時期苧麻的栽培、種植和功能用度進行了記錄。
榮昌夏布織工細膩,呈雪白色,由于其纖維感強而堅韌耐磨。夏布品種粗略的分可以分為生夏布和熟夏布,熟夏布經過脫膠,經紗、織布,漂白等一系列加工后制成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粗布可做布袋,蚊帳和手套。細布宜做衣料,或稍加點綴制成手絹、窗紗等裝飾品。
苧麻纖維與其他纖維也存在一些區別。在觸感方面,苧麻材質偏硬,而棉質柔軟,易彎折卻不易定形;在外觀方面,苧麻有著特殊的肌理。夏布手藝人在編織過程中,熟練程度、操作都存在差別,所以每升夏布的紋理都會存在差異。這也就造就了它獨特的纖維張力。在每一寸布面上,苧麻纖維的疏密、色澤都不盡相同。
夏布不僅有作為衣物以及生活用品的功能性,還在夏布扇上體現出其審美性和文化性,夏布扇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子福陳先生在1998年創立并且發展起來的,夏布扇本身呈現出的質樸文雅的氣質,和我國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兩者相互結合。對今天的夏布風格與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榮昌夏布折扇的創收人陳子福先生,全國首批“大國非遺工匠”的獲得者,他的折扇,被出口到東南亞國家,還被中國扇藝術博物館所收藏。在折扇制作藝術衰落的今天,他仍然堅守這門老手藝。真的是應了那個詞——扇匠。據陳老師自己說,他想到把夏布和折扇結合在一起,并不是偶然。陳老師生在榮昌,在當地的夏布文化中浸泡著長大。鄰居們編織夏布、搓線,這樣的生活就在身邊,對他而言,夏布不僅僅是生活中的日用品材料,更是一種情懷。早年折扇的市場并不景氣,自己又想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出來。所以陳老師決定把夏布和折扇結合在一起,讓夏布賦子折扇競爭力、變革型與創新性。
陳老師認為,夏布折扇相較于市面上的折扇,由于其本身材質的緣故,容易皺,比較呆板。不像絲綢和紙一樣光滑平整。在市場上不具有那么大的競爭力,但是夏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也有著豐富的觀賞性價值,。夏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發展方向,更多的偏向于工藝品,納涼的功能顯得不是那么的主要。
改良過程中,夏布粗糙、質地硬而且纖維空隙也比較大。這就造成了制作過程中的粘連工序困難,和其他材質的組合也更是難上加難。對此,脫膠工藝和軟化就顯得及其重要,扇面不能暴曬和高溫,只能風干。陳老師不停的摸索,還借鑒了裝裱工藝的處理方式。
扇,也是一種文化器物。區區幾尺之間,落落大方,穩重而不囂張。以其美觀實用而著稱。因制作考究、工藝精湛、雅俗共賞而歷數百年而不衰。風扇,空調的普遍和發展。折扇的實用功能逐漸退居其次,但對美的欣賞能力逐步提升,審美功能逐漸成為折扇的主要功能。
榮昌現代折扇突破了手上折扇的禁錮,開啟并加強了藝術掛扇的革新。在扇子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改變,大到扇葉、扇頭的制作,小到扇心的造型。榮昌現代折扇結合了當地的特色文化,進一步融入了雕刻、繪畫這些極具藝術性的元素,顛覆了傳統折扇的外觀,加強了其把玩收藏和裝飾方面的特性,逐步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刺繡是我國的傳統技藝之一,在我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京繡。夏布繡在傳承刺繡的基礎上,兼顧著創新夏布繡的紋樣與針法。我國夏布繡的傳承人張小紅,針對夏布相對較為粗獷的肌理,挖掘出了適合夏布繡的透底針、層疊針等針法和浮雕繡等繡法。將夏布與刺繡融合,夏布繡以水墨畫為主,注重線條,相對弱化色彩。夏布繡中的線條與繪畫中一樣變幻于虛實之間,造就了獨特的韻味。
夏布,本就是一件藝術品。然而不同的面料帶給人的是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將面料的自身缺陷加以修飾從而帶來更高層次的感受,這也是面料再造的驚艷之處。手工編織的傳統夏布與精雕細琢的后期裝點修飾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別致的視覺效果,形成有力的視覺沖擊。
保護和傳承夏布工藝文化,讓夏布最大程度的走進我們的生活。對于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在設計上應體現保護與創新相結合的思路。在保護傳承它的同時,實現創新,以求得更好的發展繁榮。設計創新方法方面,應遵循傳統與時尚結合的理念,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既滿足大眾對功能的需求,同時滿足更高層次的文化情感需求。通過加入現代化的設計元素,傳承和發展夏布,將現代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設計中,讓設計與人民更為密切。
這些要求對于當下夏布產品設計具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標志性。首先是“色”,即做衣服的夏布。本就是精漂的細布。呈現白色,夏布產品的色彩無疑就成了這布上的點睛之筆。通過印染著色工藝處理,使色彩延續性、滲透性、視覺沖擊力增強,讓產品凸顯出獨有的審美性,布料的特殊會影響染料的擴散速度和著色度。用這種無法復制的著色走向呈現出特殊變化,創造更多的紋樣。其次是“意”,即通過情感和意境的傳達,來刺激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同時也呼應早前人們用扇傳情達意的初衷。現如今,我們傳達的是一種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設計過程中,多維度的挖掘“非遺”文化蘊涵的本質精神,使文化、理念、設計三者進行滲透融合,為產品注入新的理念,進一步提升產品的觀念價值和內涵文化。最后是“綠”,夏布原料為苧麻,是一種環保材質。這更加符合我國各項方針,也起到了“非遺”的表率作用。
當下的夏布手工藝文創產品隨處可見,產品的外觀包裝也在不斷地更迭,但不變的是地域文化和審美理念的傳承,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得以繁衍生息。本文主要分析了榮昌夏布的現代創新發展,研究出夏布折扇和夏布工藝品的發展需要將保護與創新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給苧麻夏布賦予新的活力,進一步實現社會效益與非遺手工藝文化的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