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533000)
魏晉南北朝是繼大一統的秦漢帝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戰爭不斷和朝代更替頻繁的時期。戰爭造成民眾流離失所,遷徙不定;也帶來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戰爭打破了自西漢以來儒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產生了探究個體人生價值的玄學,徹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玄學的誕生、佛教的發展、道教的勃興、希臘波斯等文化的輸入,形成了魏晉南北朝學術思想的繁榮景象,“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1同時,這股學術思潮造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美學思想,從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因此,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的歷史價值及其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對于梳理中國繪畫史及繪畫理論發展脈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特殊的時代造就了特殊的藝術,在推動整個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作用。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帶來了文化的融合,也為中國繪畫藝術奠定了基礎和骨架。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繪畫的形成期,也是中國繪畫作為一門純藝術的開端,出現了純粹的繪畫藝術家,如桓范、曹不興、王廙、張墨、戴逵、顧愷之、宗炳、王微等。他們從文藝理論的角度,進行繪畫理論探討,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繪畫理論;如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神儀在心而手稱其目”的傳神論,宗炳的“暢神”旨趣、“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及“近大遠小”的觀點,王微的“明神降之”的觀點,謝赫的“六法論”,姚最的“立萬象于胸懷”“心師造化”的觀點,王廙的“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觀點。他們從美學的角度實踐繪畫創作理論或方法,留下了不朽的藝術作品;如以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烈女仁智圖》等為代表的人物畫,以宗炳和王微為代表的山水畫,王廙的《獅子擊象圖》《魚龍戲水圖》《孔子十弟子圖》及大量的肖像畫、佛像畫等。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文人思想大解放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次“百家爭鳴”。受玄學、佛教、道教等思潮的影響,文人可以通過詩歌、文賦、書法、繪畫、音樂等形式袒露自己的心聲,表達他們對個體人生價值、社會現實問題等的看法和認識?!俺山袒?、助人倫、名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2是繪畫的目的,也是漢晉以來的智性作用。曹不興、陸探微、衛協、顧愷之、王廙,宗炳、王微、張僧繇等畫家體現了這種作畫目的,他們借助繪畫創作將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看法等表現出來,寄托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如顧愷之畫列女圖,是通過真實的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認識和教育的效果,擔當起輔助政教的責任。
“藝術理論啟導藝術實踐,藝術創作要有畫家思想為指導,使繪畫作品更有精神內涵”3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批真正從事書畫創作與理論探究的藝術家,既有大量的繪畫藝術品的誕生,也有深究繪畫藝術的理論問世。姚最《續畫品并序》、彥悰《后畫錄》、竇蒙《畫拾遺錄》、李嗣真《續畫品錄》等魏晉六朝及唐朝的文獻材料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論述作畫技巧為核心的理論著作。顧愷之的《畫論》《畫云臺山記》、宗炳《畫山水序》、王微《敘畫》、蕭統《山水松石格》等畫論中記載了繪畫創作的過程,包括繪畫技巧、手法、著色、構圖等。“如畫山,跡利則想動,傷其所以嶷;用筆或好婉,則于析楞不雋。或多曲取,則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難以言悉,輪扁而已矣,”4以作畫為例,介紹了筆鋒的不同對于繪畫的影響?!胺伯嬋?,坐時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鮮微,此正蓋山高而人遠耳”,5如畫人為例,坐姿可做七分,衣服顏色也沒有平時鮮艷,這是因為人做高山上,距離較遠,空氣所遮。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繪畫批評。顧愷之、謝赫、姚最等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實踐創作上升為理論認識并以此批評當時的畫家作品,開創了中國畫理論批評的先河。如顧愷之對作畫的評價,“《壯士》:有奔騰大勢,恨不盡激揚之態”。6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對諸多畫家的繪畫藝術作了簡短的評價,“戴逵。情韻連綿,風趣巧拔。善圖賢圣,百工所范”。7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由以人為畫轉向以畫為畫的嬗變。在魏晉六朝之前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繪畫理論,都強調以畫比喻人、人的思想、人類的社會,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自魏晉始,出現了以畫為畫的純藝術。他們創作繪畫作品還是進行繪畫理論探究都是立足于繪畫藝術,其社會意義或社會功能減弱。
(四)魏晉六朝出現了有明確記載的中國繪畫師承關系。從當時的文獻記載看,其繪畫藝術傳承的主要方式為:家族傳承和師徒傳遞。前者如王廙——王羲之——王獻之,陸探微——陸綏、陸弘蕭;后者如衛協師從于曹不興,顧愷之師從于衛協,陸探微師從于顧愷之等。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寫道:“至如晉明帝師于王廛,衛協師于曹不興,顧愷之、張墨、荀最師于衛協,史道碩、王微師于荀最、衛協,戴逵師于范宣(荀、衛之后,范宣第一),逵子敦、敦弟顒師于父(已上晉)”。8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繁、朝代更迭、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黑暗時期,又是中國藝術自覺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涌現出了顧愷之、宗炳、王微、謝赫、姚最等一批繪畫理論家,提出了頗具藝術審美的理論或觀點,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宗炳、王微的山水畫論,謝赫的“六法論”等。這些理論充分表現了魏晉南北朝的審美寓意和審美傾向,為中國繪畫藝術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世的繪畫藝術及其理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注釋: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P208.
2.于霞.從大衛到蘇里柯夫——淺談歷史畫創作的三個關鍵指向[J].《人文天下》,2016(14).
3.葉尚青.中國花鳥畫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P111.
4.俞劍華等.顧愷之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P68.
5.[晉]顧愷之.畫云臺山記[C].轉自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P581.
6.[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C].轉自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P347.
7.[晉]謝赫.古畫品錄[C].轉自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P355.
8.[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