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18)
王 兵 (常州大學 213016)
在一般的認知中,建筑傳達建筑本身與所在場所的多重關系與涵義的途徑是建筑形態、空間布置、結構材料、生活環境、文化表現的方式等。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作品過程中如何能夠更好的傳達出所設計場所的地域傳統文化信息,即“建筑要表述的是什么”,這樣就引出了建筑敘事的概念。
本文中所指的建筑傳統文化敘事,就是通過跨學科的方法,將文學中的“敘事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可供選擇的方法來理解建筑空間所內蘊的傳統文化,并對建筑結構要素、空間關系、建筑語義三個維度進一步剖析,即換一個具有可能性的語言體系來研讀建筑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和文化意義,進而豐富建筑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深度。
在一個完整的建筑敘事的表達過程中,應包含這三部分的載體:圖像模型、空間語言、空間參與。
(1)圖像模型:這是建筑傳統文化敘事表達的基本。通過圖紙、動畫、模型以及數字多媒體技術等協助表達空間概念,進而拓展了建筑之中的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展示的層面。
(2)空間語言:這是建筑中傳統文化敘事的主體。通過空間語言系統中的概念、語義、句法,將建筑、環境、室內空間不同尺度的形態嫁接到一起,營建空間形態中的傳統文化敘事模式,提供給空間中的使用者更多的傳統文化體驗與參與感。
(3)空間參與:這是傳統文化敘事的一個最終目的。建筑空間同時具有精神與物質兩個維度上的雙重意義。建筑空間的創造過程,是建筑的人文屬性的一個投射,是由創作者和使用者一同營建的精神內涵。建筑創造者傳達出場地地域文化信息,使用者再建立起與自身經驗相關的主角體驗,從而建立起了建筑中傳統文化敘事的模式。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第二期教學樓建筑是由建筑師王澍主持設計的,其中11號樓作為本文敘事案例主體,設計師作為空間的敘述者,設計師使得“文人的建筑”這一概念在建筑中更深一步的發展,使整個象山校區互為連結,“自然”成為了建筑師對校區建筑與環境的最重要的思考,而“自然”與具有“城市”特征的“校園”這一詞匯相結合,就產生了“自然”與“城市”的思考,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園林”就是這一思考的融合體現,建筑師將自己對“園林”傳統文化的理解實現在象山校區的二期工程中。本文以象山校區二期工程的11號樓為例,通過環境、建筑、室內空間三個維度進行建筑傳統文化敘事模式解析。
象山校區校園建筑與自然空間營造中的園林傳統文化建設。整個大學可看成就是一個大“環”,而每一個圍合的獨立建筑,可看作成合院式布局的園林院落,構成了一個個的小“環”,在這些“環”之間,具有動態性的曲折小路將具有靜止性的園林院落串在一起,則形成空間上的一個大環。同時,曲折性的小徑與“幾”字形方正的教學建筑院落形成在動靜上的對比,為人們在這樣的一個環境空間組合中行走、游覽營造了動靜結合的園林式游覽體驗。象山校區的美院選址,是處在杭州城的西南部,坐落于幽靜的群山腳下,在整體上形成了“城 +山水”的新式大學校園選址布局。整個大學校園的最大特點就是“依山而建”。圍繞著山體而建的教學建筑區,構成山水與人文建筑相結合的局面,組成靜態的大“環”。
11號建筑工程實驗加工中心樓,建筑本身是以“幾”字形跟隨山體而展開,形成幾個半敞開的庭院類型空間,面對山體而建,建筑能自然的將周遭景色收入進來,四季交替,景色更迭,形成一種無形、可變的張力。設計師在這里的創作,可視為校園的骨架結構,將可變的張力與自然景色的隨機性保留,給生活學習于此的使用者根據個人進行創造體驗。通過生活來營造建筑,讓建筑本身與人的活動更加磨合,而不是讓人生硬的去適應建筑,強調大眾參與的有機建設理念,配合11號建筑周邊種植以繁茂的植被,建筑院落自然掩沒于環境之中,獨有傳統園林院落的秀麗,形成建筑院落相連的動態小“環”。
設計師王澍通過安排環境空間與建筑的關系使得院落空間與周圍環境構成靜態的傳統文化敘事空間。院落在此基礎上,可以作為一個“承載體”,承載人的各種行為活動與周遭景象,自身處于這樣一個相對于外界的靜態空間中,通過情景式的體驗,內化為傳統院落文化的空間體驗;使用者通過對這一類的空間關系的體驗,來獲得對敘事主題和物質空間之間關聯的感知。
設計師將本土地域性的景觀元素融入到建筑中,演繹地域性傳統生活與其空間文化。王澍先生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剛建好的時候肯定不是這個建筑最好的狀態。但它一定有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狀態”。認為與周邊自然融為一體,是建筑的最好的狀態。11號樓設計為包括大量階梯教室的教學樓,整體建筑類型屬于“山房”類型,總體3層,一層的地板與第三層的屋頂部分形成兩條出挑頗深的飛檐,之間的白色墻面有澆筑的步道連廊。
在11號樓之中,步道連廊圍繞于建筑,高低起伏。在建筑空間中,它是一個交通空間,是室內走道進一步延續到了外部空間環境,由于步道連廊與室內通道路線交相穿插演變,而使建筑與環境能更好的融合。
多變的步道連廊達成一種動態的文化敘事空間,行走流線多變,步行者能以線性的方式體會建筑主體間的分隔,形成連續又有變化的建筑體驗空間。將園林中曲折的小徑空間體驗融入到建筑空間之中,演繹出傳統園林的曲徑之美。
在小說、故事和電影中,通常是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來講述,相類比,建筑的敘事通常則是通過、材料、色彩、肌理和功能等來表達。在建筑室內空間材料上,11號樓主要選擇鋼、混凝土、竹制模板等純樸、可塑性強的材料。使得室內空間在日常使用中,通過改變立面竹板的密集度而產生不同光線變化,營造流動、斑駁的室內空間形象。在建筑內部,背向象山的墻立面被設計成若干幾何形狀的小孔作為透光窗洞,材料上選擇為水泥做毛面處理,夏日在建筑內能感到柔合的風和較低的溫度,朝建筑群方向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建筑屋頂如同層層山脈。
在建筑室內之中,建筑師巧妙利用園林中的“框景”手法,利用門洞或窗口等小型的平面透景空間,攝取室外或室內的立體景色空間,11號樓立面開以大量的規則細長洞口或以走廊與開放空間的交界處入口作為一個框景洞口,這形成了建筑室內的特色。這一種空間效果,可以解釋為將平面中的正負形關系以立體的形式融入到建筑的文化敘事之中,形成了一個交互的敘事舞臺,生動的展示了《園冶》中框景文化在園林中的應用。
在象山校區二期工程的建設中,王澍將一些西式現代設計和國內江南地區園林的審美體驗相摻雜。將“道路”與“院落”組成的“環”作為若干個單體空間,形成一個以使用者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敘事意向。建筑師對于建筑的認知不僅存在于空間和環境上的感知,也存在于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王澍在建筑的傳統文化敘事中所傳達的,是從空間、人居、環境理論上將建筑、環境和文化所連結起來,這是在精神層面上更貼近人本身的大學校園建筑,是“校園”“自然”“城市”符號融合的中國現代建筑。對于當下的國內城市,無疑是非常需要可識別的地域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我們作為設計工作者,同時需要去探尋一個較為合理的機制模型來建構大學校園中的建筑傳統文化敘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