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00)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營造自然的校園環境和注重生態的保護,創造一個融合建筑、景觀、生態為一體的校園總布局。千畝之地竟有三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設計的建筑,王澍設計的校園、隈研吾設計的民藝博物館、西扎設計的國際設計博物館。所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學習象山校區的建筑空間、室內空間、環境空間三個方面。
象山校區的美院集學習、生活、景觀于一體,可以說是一種復合型生活模式。象山校區原是一片農田,王澍在設計時仍保留部分農田,種上農作物,親近自然,展現田園風光。美院象山校區與其他高校整體環境空間不同,中國大多數高校的設計都是中規中矩,大都呈軸
對稱空間布局樣式。從背后的喻意看,這正是當代社會展現儒家禮制文化對等級秩序的維護和現代政治意識的反映,是一種傳統校園的審美表達。但是從人文角度看,缺乏校園應有的活力和年輕人朝氣蓬勃的氣息。象山校區空間布局上頗具自然,力圖將建筑與自然相結合,整體建筑圍繞象山而建,盡可能留出自然景觀,最大限度的利用象山,展現出具有時代感的校園景觀,讓師生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并在自然景觀中學習,把教室搬到戶外去,是一種自由開放式的教學環境。
傳統建筑中大都由土、木、竹、磚組成,在重構地域性特色空間環境中,選用傳統建筑中的材料。例如構建水岸山居的夯土材料,夯土材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作為一種傳統建筑材料使用在現代校園建筑中,對弘揚傳統文化與傳播建造技藝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古話說“千年的土,百年的磚”,夯土建筑可保持千年,真正延續著建筑的記憶和文脈的傳承。夯土材料也是一種可循環使用的材料,拆除的廢料可二次使用,大大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
在整個校園中,建筑顏色大體都是白墻黑瓦,頗具中國水墨畫的意境美。大量的舊磚、舊瓦片、舊石頭被利用在這個校區,體現中國重復再利用、可持續的建筑營造特色。并且,這些材料本身就具有年代感,重新使用,具有延續歷史的意義。傳統的歷史價值在于它往往能夠喚醒歷史和社會中深埋的那部分的記憶,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材料是最基本的建筑要素,材料的堆積,以及將材料構建成為體塊,形成墻體和屋頂,用磚瓦來圍合空間,間雜木構件建筑,大量使用傳統竹編文化,竹編門、窗、圍欄,極大的展現中國建筑特色。在空間上,象山校區設計理念以合院式布局為主,三合、四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轉,根據景色、光線的方向設計缺角,最大限度地展現自然美,不拘泥于同種形式。每幢建筑都圍和有一個天井院,院中種上植物,些許雜草從青磚鋪裝縫隙里冒出來,雨水順著屋檐淅淅瀝瀝的流下,勾勒出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景象。
校區內建筑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包豪斯的的簡約高闊和中國材料的使用,鋼結構和
木構件的對比,隨處可見。象山校區不但營造出符合地域特色的建筑,并汲取西方建筑特色,這大概就是費孝通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民俗藝術博物館以收藏、展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為主,旨在傳達傳統文化,與隈研吾致力于回歸傳統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建立在山坡上的民藝博物館,給人一種仰望的神秘感,樹木掩映,流水環繞,順著山坡地勢設計建筑,體現隈研吾設計理念——負建筑,讓建筑融于環境,與環境共生,鳥瞰整體空間展現出和諧寧靜之美。在隈研吾“負建筑”的理論中,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了建筑中表層與實體的分裂,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建筑地位及形式的變遷,從歷史的角度總結了民主主義對混凝土建筑發展所起到的推進作用,從當代社會品牌營銷虛擬世界的發展中思考了未來建筑的可能性。著重體現對建筑本質的思考,最大限度使建筑讓步,形式盡可能地減少,采取一種謙遜和包容開放的態度。“負建筑”并不是讓建筑完全消失,只是在形式上讓步,俯伏于地面、溶解于環境。這種設計理論正與東方人自古以來的謙遜、含蓄有異曲同工之意。
隈研吾打造的民藝博物館是一種“自然的建筑”,經過對現場的考察,發現茶田是用土墻來劃分范圍的,從山下向上延伸的土墻形成的動線,成為這一設計最初的起點。設計民藝博物館時遵循茶田地勢起伏的內在自然本性,打破建筑中規中矩建造在水平面上常規形式,生發出契合自然環境的空間體量。整個建筑不單單只是地勢上契合自然,采取自然材料,還需與場所精神相一致。在材料的使用上與王澍設計象山校區其他建筑相同,注重鄉土材料,對蘊含歷史的材料的探索,追求內心的體驗。同時,采用廢棄的磚、瓦,也是一種可持續、環保的取材理念。整個博物館外墻利用鋼絲固定串聯瓦片排列構成,營造出特殊的光影效果,并根據不同展廳功能光照的需求,瓦片的排列密集度及形式有所調整。屋頂同樣附著瓦片,根據菱形紋樣高低起伏相互疊加,展現中國傳統“村莊”景觀。瓦片暗含著歷史的氣息和生活的質感,是整個建筑的靈魂。此建筑又建立在茶山上,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加以“瓦”為主要建筑材料,極大地契合場所精神。
我們去參觀的那天恰逢“中國現代設計巨匠——陳之佛特展”的最后一天展出,陳之佛先生引領中國現代設計,以“圖案學”的發展和構建為核心。此次展覽極大的向世人展現出陳之佛先生的藝術作品和設計思想的變革和當代意義。整個內部空間鮮少有臺階,通過緩坡慢慢引導人們順著流線觀看展出,走在迂回的展館中,仿佛沿著村子里高低錯落的小道,從這跑到那。田園詩般的內部空間設計讓水平線產生了變化,營造出流動、自然的展示空間。沿著內部空間設計的流線,將游客引向展館深處,探尋更深層次的民族藝術,最終指向博物館出口,與入口分離,形成人群分流。參觀者置身于展廳中,視線越過透明玻璃,可以觀賞到瓦片墻斑駁的投影映射在地面上。隨著日照移動,產生不同的光影效果。玻璃上貼著幾行白鷺,是歸家似箭的象征。正契合民藝博物館的場所精神,民藝正是民俗藝術,民族文化的象征。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營造頗具自然的空間布局、使用中國傳統特色的材料,呈現一番江南韻味,極具本土化特色。隈研吾設計的民藝博物館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放棄建筑的主導性而從屬于自然,營造場所精神。兩位設計師都從地域性文化出發,就地取材,融入傳統文化,從營造空間的角度體現傳統,從自然、可持續角度出發,保持對個性化追求與繼承傳統文化處于同一個平衡點。
注釋:
1.2.婁永琪.環境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第8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