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 100020)
泥叫虎來自于山東高密聶家莊,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泥塑,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一段當地的民間歌謠,“小孩小孩你別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叫虎,咕嘎咕嘎兩毛五”足以體現出泥叫虎這門古老的泥塑手藝在當地民眾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聶氏家譜中我們可以查詢到,聶氏先人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萬歷年間便從事于泥塑的制作。最早聶家莊的泥塑藝人用泥為主要材料,在其內填裝火藥,制成“鍋子花”的焰火出售。經過幾代泥塑藝人的發展這種裝有火藥的泥坯出現了多種不同的造型,由于造型精美,焰火放過之后還可以再作玩具或擺設。隨著時間的推移,聶家莊的泥塑藝人們停止了“鍋子花”的制作,將制作重心轉移到泥塑玩具上,其外觀造型也變得更加豐富生動,進而發展成更具本地文化特征的獨立手工藝術品。到清朝中后期,聶家莊泥塑受楊家埠年畫的啟發與影響,革新了對泥叫虎的上色工藝與色彩表現上,使泥叫虎的形象更加生動。到清朝晚期,泥塑藝人逐步為泥塑增加了音效與動作,開始出現了以叫虎為代表的集聲音、動感、色澤融為一體的“活”玩意兒。
制作泥叫虎的主要原料是一種被當地人稱之為“杠子土”的泥土。古時,高密聶家莊所處之處湖水密集,這種在湖底常年積累的泥土具有極強的粘性,適合泥塑的制作。此外,用它來制作泥塑風干后通常非常結實。
以前泥叫虎的制作通常要靠手工捏制,現在主要采用模具制作。模具制作更方便進行批量化的生產,模具主要用石膏作為材料。泥叫虎的制作工具較少也很常見,包括有木片、鐵片、刀片、美工刀、剪子等,在制作過程中,如果遇到細節需要描繪,也用線、牙簽等工具,上色則主要通過毛筆。
下料:通常采用當地的黃粘土,按照一定比例與砂性土混合活好后,在石板上淋水浸泡1-2天,稱之為“燜土”。然后使用鐵棒或榔頭用力敲打和好的泥土。
制坯:以前泥叫虎的制作通常要靠手工捏制,大約在每年五月份便開始了虎頭、虎尾的泥坯制作。現在,為了進行批量化的生產,多采用模具翻制,翻好模之后便是等著模子陰干。但是,通常只有大小在10-30厘米的泥叫虎可以用模具翻制,超過40厘米的泥叫虎仍需要手工制作。
制作葦哨:哨子由蘆葦桿兒制成。先將蘆葦桿切成小段,刮除腔膜,用小刀將兩頭削出一定的坡度,需要控制好坡度,如果掌握不好哨子都會不響;然后在其對面裁切縫隙,縫隙不宜過深,否則哨音不亮;最后將紙片壓進兩頭的縫內,作為響膜。
安裝葦哨:把制作好的哨子用細線或紙糊固定在泥叫虎的后半部分,老虎前半部分完全中空,可以將聲音進一步擴大。
連接坯體:過去常選用羊皮將泥叫虎的前后兩部分連接起來。現在多選用皮革,皮革質地緊實,具有一定的彈性,并且相較于羊皮制作成本更低。
著色:泥叫虎的制作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可見色彩對于最后成品的影響。首先將泥叫虎通體刷上一層白色的滑石粉作為底色,滑石粉在后期不會吸油彩的顏色,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彩繪的效果。著色的順序一般為紅色、綠色、黃色和黑色,按照著色面積不同,按照先大后小、先廣后狹、先粗后細的順序依次著色。像眼睛、口、鼻、舌等一些細節處,應選用筆尖較細的毛筆,小心勾勒。在面部涂完以后再對其余部分的裝飾圖案進行描繪,待整只泥叫虎顏色全部涂完以后將其放到陰涼處晾干。
清油:經過一段時間的晾干,將清油在泥叫虎涂有彩繪的部分涂抹一遍,可以使著色更加亮麗,泥叫虎的表情更加有神氣。
泥叫虎在模樣上更注重寫意神似而脫離對老虎本身形象的刻畫,其大膽夸張表情既展現了老虎王者的威嚴,又擺脫了其兇惡的感覺。按照兒童的喜好,在其造型設計上有所取舍,不拘泥于老虎形象的限制,因而使得泥叫虎成為了孩子們鐘愛的玩具。
泥叫虎的面部表情極其夸張,泥塑藝人在眼睛上添加了粗重的眉毛,以此刻畫出老虎威風凜凜的神情。嘴巴自左至右貫穿整個臉部,齜牙咧嘴好不威風。兩端虎口大開,既展現老虎百獸之王的兇猛之情,又能用于通氣,是泥塑藝人在雕琢造型與完備功能的智慧體現。虎耳與虎鼻所占的比例被縮小,進一步凸顯出夸張的嘴部,此外也方便了泥叫虎的脫模,又能避免孩子玩耍時的磕碰。整個虎身較為圓潤,與虎頭、四肢的連接處區分并不明顯,四肢短而粗壯,老虎細長的尾巴也被短小的設計所取代,只在屁股上突出短短的一節。這種重神不重形的造型設計,最終使泥叫虎在造型上具備了敦厚優美、稚拙憨樸的特點,達到了既威武雄壯、又稚氣活潑的藝術效果。
如前文所講,聶家莊泥塑的初期,主要制作的還是不添加任何色彩修飾的 “鍋子花”。在其成為專門制作的泥塑玩具后,泥塑藝人們才開始對其進行彩繪裝飾。而泥叫虎的紋飾色彩上受楊家埠年畫的影響極大。
泥叫虎通體的彩繪裝飾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僅在虎尾處有些許點綴。色彩以紅色、黃色為主,整體較為艷麗。五官以黑色顏料勾勒輪廓,通常眉眼、鼻子的輪廓較細,而嘴巴的輪廓筆觸則較粗。老虎鼻、口和頭頂的“王”字或花紋多用紅色,兩腮則用桃紅色。泥叫虎前半部分的虎身,以胸口處為主會涂以大面積的黃色為底色,胸口中間與虎足尖端多用桃紅色暈染進行花紋裝飾。在泥叫虎額頭、胸口的花紋一般還會伴有綠色、黑色的修飾點綴。在泥叫虎的尾部,多會以花為修飾,其中心便是凸出的虎尾;或是再簡化以一點紅色表示。受傳統民間藝術審美影響,泥叫虎整體的用色明亮鮮艷,十分喜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隨著近些年的發展,在泥叫虎的彩繪所使用的顏料也不斷改進,使得泥叫虎的顏色更加亮麗。而隨著泥塑藝人審美的不斷提高,泥叫虎各部分色彩的比例也更加協調。
泥叫虎在額頭、胸前以及兩耳上都裝飾花紋圖案,體積較小的泥叫虎刻畫比較簡單,而體型較大的泥叫虎花紋圖案的刻畫便會細致很多。通常胸前的花紋多為牡丹花,寄托著富庶如意之情;兩耳的花紋為梅花,代表著氣節;胸前還有綬帶,表示這只泥叫虎是驅邪避災的神獸,而非吃人的野獸。
在泥叫虎整體的花紋裝飾上,多借鑒剪紙藝術,力求簡潔概括、注重寫意神似,沒有蓄意雕琢的刻畫,筆法簡單、色彩明艷的圖案顯得天然質樸,在全國泥塑中別具一格。
受傳統材料和經濟水平的限制,我國古代民間玩具多以泥土、木料、布料制作。古代交通并不便利,這些民間藝人自行創作的泥玩具,其生產與消費基本都依賴于本地居民,不易流傳太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國古代的泥玩具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各具地方特色、風格迥異。
聶家莊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當地的泥塑深受齊魯文化的影響;同時由于泥塑的多是由民間手工藝者創作,泥塑同時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齊魯文化質樸自然,百姓憨厚豪放的性格,這都對泥塑形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即便是塑造的對象是老虎,其形象也不再是橫眉怒目的兇相,而變成了敦厚、嚴肅的形象。
泥叫虎的藝術特征獨具本地風格,在裝飾圖案的主題上,也反映了高密的風土人情;在外觀造型上,它不拘泥于老虎真實樣貌的限制,敢于舍棄傳統的老虎形象,大膽夸張其五官比例與身材比例,注重寫意、追求神似,在是虎與不像虎之間,給人們大巧不工、質樸而不做作的感覺。
聶家莊泥塑深受地域文化影響,具有齊魯大地質樸、敦厚的藝術特點,是中國傳統泥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而泥叫虎又是聶家莊泥塑的代表作之一。其造型上具備了敦厚優美、稚拙憨樸的特點,色彩明艷亮麗深受楊家埠年畫的影響,圖案筆法簡單、注重神似,這些無一不是對地域文化的反映與傳統文化的繼承。此外,泥叫虎在造型美觀上的考量也注意到了其可玩性的提高,達到了對造型雕琢與功能實現上的相互成全,也展現著聶家莊泥塑藝人對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的思考,展現了聶家莊泥塑的工藝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泥叫虎已經不再被作為一種泥塑玩具而需要,但其作為中國傳統泥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內涵與傳統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