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122)
二十四節氣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經》道出了先民們有意識地記錄自然現象,總結其規律及變化,逐漸譜寫出歷法的歷程。節氣文化完善于漢代,納入歷法,西漢《逸周書·時訊解》把每個節氣劃分為三“候”,建立了最初的物候歷。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導大眾生活,淵源流傳至今。節氣文化既反映了中華傳統平凡質樸生活的具象之美,又蘊含著百姓美好愿景生生不息的抽象之美。
任何行為的產生離不開體驗,尤其在當下經濟與科技發展日益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增大的時代,體驗經濟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新增長點。在傳統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實踐經驗是指導農事的根據;節氣引導人類與自然共處于同一環境,孕育了人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共感。而在當下,體驗不只是感知的存在,它開始意識化,可以被設計再創造,可以從不同維度、運用不同的載體帶給人們新的體驗,使文化得以將主觀與客觀的兩方面綜合,使行為與環境有了共通性。在非遺文化需要廣泛傳播的信息時代,設計師尋求文化創新的切入點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種行為與環境共建的共感與共通性正是節氣文化與體驗對設計的價值,也是傳統再造的文創實質性設計路徑。
感官體驗是人們與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獲得的第一感覺。它能產生先于意識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上的反饋,這種本能的反映具有時效性與直接刺激性。好的感官體驗能瞬間吸引用戶,激發用戶想要購買或使用的欲望。以感官體驗為亮點的二十四節氣文化創意產品大多給人貼近實際的美好生活愿景。
衢州溝溪鄉余東村農民創作的二十四節氣圖,以生活化元素,用視覺語言表達的文化創意給人強有力的視覺審美體驗。色調的冷暖給觀者直觀的季節信息反饋,內容的豐富程度描繪著節氣的風俗人情,生動形象的造型一目了然,瞬間讓觀者產生聯想。以驚蟄圖為例,天漸暖,畫面中春雷驚醒蟄居的動植物們,從大面積冷色調轉到遠處的暖色調。像這樣來自民間工藝的文化創意作品,將具象的名詞根據現實的生活場景擴展想象,得到抽象的畫面,反映了本土文化的真性情;又通過節氣之間的差異性,用不同張力的色彩元素表現,在觀者心中建立出節氣本真的模樣。
對比于民間工藝的質樸與寫實,年輕人對二十四節氣文創有著個性化的表達。臺灣自由插畫師Cinyee Chiu的《二十四節氣》插畫作品與農民畫的相同點在于色彩運用豐富,視覺呈現具有吸引力。但年輕插畫師將文化創意靈活綜合,依托動植物表達意象的神韻。如立春插圖,以七十二物候中第一候——“魚陟負冰”意象為主,象征初春的魚沖破融化的冰,從頭到尾由暖到冷,這種視覺的感官體驗呼應著觀者在立春時節身體真實的冷暖感受;以“春韭秋菘”之說,在破冰之魚的背部運用了韭菜的紋理裝點立春的生活氣息。這樣極富趣味性的視覺語言體現了信息時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見解。
除了視覺體驗,在新興科技的幫助下,文化創意也在其他的感官方面有所探索。“節氣盒子”便是運用嗅覺發現節氣于生活之美的一個例子。這是一種通過物候歷法推算植物巔峰采摘時間后,經過一系列提純工序得到的植物“純露”。這類文創產品講究順時,通過嗅取每個節氣特有的味道,感受自然生命力。這種感官體驗讓使用者從氣味分子的傳播,到感性精神的心神意會,為新時代打開了綠色生活方式的新大門。
互動是兩者以上的物質相互影響制約形成,此關聯的體現主要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對空間與時間的認知。《氣一元論》的傳統宇宙觀認為,“未聚之氣與有形之氣相互作用和轉化,衍生且接納有形之物,把天地萬物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氣乃宇宙本源,氣構成天地萬物,氣是構成人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這份來自自然的元氣感化于人之稟性,使人與文創產品接觸后滋生節氣文化創意。文創產品的功能性、可用性與易用性是使用體驗的關鍵。
互動性的文創設計是在抓住節氣文化本質的同時,通過用戶參與產品的運作,共同運行產品功能,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感知節氣之美。如央美畢設作品《二分二至節氣燈具》,模擬太陽對地球的光照變化的情境,使整體文創語義有節氣文化象征性。功能上,通過燈具亮度的調節模擬光照強弱,將自然現象與日常行為習慣融合,在使用燈具的過程中體驗回歸自然的身臨其境感。該節氣文創產品把互動之美巧妙地結合在有趣的使用體驗中,重塑人、自然與光的空間對話,在調節光線強弱變化時,初步引入節氣文化,喚醒用戶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對自然的尊重,這正是中國傳統宇宙觀指導人們生活發展的意義所在。
由好東西設計團隊出品的文創設計“妙手回春”手撕老黃歷,用時間去紀念時間是其核心理念。產品的使用體驗著眼于“手撕”,以中國計時方式——五天為一候,三侯為一節氣,六個節氣為一季,一年二十四節氣,用雙手每日翻閱日歷親手感知時光的流逝。這本日歷追溯傳統的韻味,運用中國紋樣元素給用戶接地氣的使用體驗。與市場上廣泛售賣的普通日歷比,這款文創極具趣味性的使用過程,每日都要痛快地撕掉一頁,迎接新的一天,把陰陽圓融、順應天時的節氣之美表達得恰到好處。
“節氣作業”系列涂色手賬則以相對溫柔的使用體驗展現另一種節氣生活態度。在時間感強而季節感弱化的城市化時代,“節氣作業”涂色手賬帶給用戶由表及里的感知,提供讓用戶與生活互動交流的方式。該文創告知用戶什么時節做什么吃什么,用戶通過記錄、繪畫和涂色的參與創作完成一本節氣手賬。通過多板塊的互動,用戶使用的同時創作屬于自己的節氣創意,這樣的文創把文化做成了享受,在使用中體驗節氣對當下年輕人的影響。
當文創設計走進用戶生活喚起情感共鳴時,文創便可以激發用戶的意識與認知。基于情感體驗的文創設計大多具有情懷和想象空間,往往體現出一種中式哲學之美。這類文創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上,而是更多地嘗試新的媒介與載體,進行綜合性的運用,將文創融入生活并普及開來。
近幾年像“廿四·節氣”線下體驗空間等線下文創活動逐漸成為熱點。它們借助新媒體的形式傳播品牌文化,弘揚以節氣為主題的非遺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節氣飲茶的中式茶席空間,它運用紗幔與投影效果,滾動展示節氣文化內容。像這樣的線下體驗空間模擬朦朧的詩意氛圍,屬于本能層的情感體驗,營造了自然環境的神秘感。這正印證了重儀式也重意境的中式生活哲學,無形中把文化意識融入了生活的常態,節氣讓人們把日子過得精致,這也是當下年輕人的美好愿景。
中式哲學之美對精致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體現便是食。如中式點心“于小菓”的品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這一點。創作人于進江用五年時間尋找近七千塊古代糕點模具總結成《小點心·大文化》的餐飲文化書籍,把這些傳統模具與節氣、物候對應,將中式生活美學的精髓融匯于傳統民間文化。回歸本源的思維使用戶對本國文化有了情感轉化,由品牌認知到同理心理解,逐步增生品牌意識,從而對節氣文化持有更堅定的認同感,并產生新的想象空間。
除了小而美的中式哲學觀,態度也是中式哲學的一大關鍵,這是一種集大成者的智慧。在自媒體熱度上升的時期,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以節氣、自然的生活主題,為觀眾展現跟著時令過日子的中式生活哲學之美。她用親身體驗號召一代人對中式生活價值觀的回歸與青睞;其行為引起了觀眾的反思:如何用平等謙虛的態度融入大自然的元氣、尋找自我平衡。在她的影響下,關注者會隨之帶動情感需求,效仿其從容、睿智的生活態度,尋求自我的中式哲學生活。
二十四節氣非遺文化的傳承靠什么來推動是當今仍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文創產品是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而基于體驗角度去發揚文化魅力是新時代創新文創設計的一個關鍵點。每一個物候都是多維多感官的存在,在二十四節氣文創設計中具備整體觀,以系統的思維整合節氣文創設計,考慮到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等認知三層面的銜接與貫穿,“移情于景,景融于情”,使用戶在體驗中產生強烈的共鳴,才能真正地推動“傳統再造”,使二十四節氣非遺文化在當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