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樂學院 民樂系 610000)
作為四川具有影響的主要曲藝形式,四川揚琴發展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是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揚琴為巴蜀文化的傳承、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來,作為傳統曲藝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四川揚琴卻日漸衰退。因此,如何更好的對四川揚琴進行保護傳承與創新,則是本文應研究的重點。
坐地傳情,用聲音塑造形象是傳統四川揚琴最顯著的特征。而它的名稱與樂器、音樂都有一定的關系。揚琴是四川揚琴的主要伴奏樂器,而根據相關史料來看,揚琴原本是一種外來樂器,在剛剛傳入我國的時候,揚琴的名字叫做“洋琴”,在很多文獻當中,都用這一名稱對揚琴進行記載。洋琴之所以叫做揚琴,也與其來自揚州的音樂曲調關系密切,其中的揚字,也能夠看作是揚州音樂的含義,受到地域的影響,不同的曲調也發生了改變,使得不同的琴書得到形成在我國的眾多地區都有以揚琴伴奏的曲藝藝術。除了四川揚琴之外,其代表還有安徽琴書、湖南絲弦等,但不管是哪一種揚琴伴奏的曲藝藝術,其主要都是受到揚州清曲的傳入而逐漸發展出現的。
四川揚琴又名四川琴書,因演唱時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它的唱腔曲牌表現力強,音樂流暢生動,兼具有抒情性、敘事性及戲劇性等特長,文詞典雅、唱腔優美,演唱形式簡便活潑,既能坐唱,也可適當加表演站唱。四川揚琴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曲目,題材廣泛,不僅反映古代人民的生活和風俗習慣,而且還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而且在現實題材更具方便直接的表達。自建國以來,四川揚琴已創作了一些現代曲目,逐漸擴大了其表現內容,使四川揚琴音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川揚琴的唱腔曲牌,包括大調和月調兩大類。兩者的音樂結構形式,唱腔基本調及旋律風格都截然不同,表現性能各異,自成體系。大調,屬于板腔體音樂結構,是四川揚琴音樂的主要部分,運用廣泛,四川揚琴的大多數曲目都是采用大調曲牌來譜腔的;月調,是曲牌體音樂結構,其唱腔旋律與四川清音的同名曲牌大同小異,從運用范圍來看,它在四川揚琴音樂居于比較次要的地位,傳統曲目中大約只有十幾出戲是用月調演唱的。
作為四川眾多曲藝藝術當中的代表性曲種之一,四川揚琴是一種以唱為主、說唱故事的四川民間傳統曲藝形式。它的傳統曲目篇幅都較長大,一個曲目相當于一折戲(一出戲),一般要演唱半個小時左右,有的大型曲目甚至還可以至一個小時左右。四川揚琴在不少方面與戲曲相似,可以說是一種“清唱劇”,例如每個曲目都有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有角色行當之分。但它又和戲曲有所不同,四川揚琴的唱是將敘事與戲劇交融一體,兼有說白,用說唱形式把故事有層次的表現出來。在多人坐唱形式中,除主要角色以外,其余都是采取“一人多角”的辦法,時而又以第三人稱用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形式,交代事件,把人物形象表現出來。其次,四川揚琴演員還有“一專多能”的特點,演唱者又是伴奏者,還要分別操作樂器伴奏。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四川揚琴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我省四川揚琴傳承的現狀不容樂觀,在“傳”的方面其主要表現為:師資力量單薄,藝術家普遍年事已高,“陰盛陽衰”沒有系統的教學計劃,專業的曲藝演出單位因多方因素未能有效地進行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在“承”的一面主要表現為:學生資歷不濟,行當不齊,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主體和職能的錯位匹配。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如今,對四川揚琴傳承人的培養迫在眉睫。傳統曲目是其活態傳承的主要內容,人為的作用仍然是傳承中最重要的元素。四川揚琴的傳承人不能僅是單純的得到相關部門認定,還更應肩負起對四川揚琴推廣、傳承與創新的責任與使命。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使得新一輩的傳承者對四川揚琴藝術的精髓更好的進行領悟,并對建立在扎實基礎上的活態傳承得到實現。
對于目前在職的四川揚琴演員來講,其院團主要是以相關人事部門規定的普遍演員職稱標準作為晉升標準,如果想要晉升二級演員、一級演員,則需要在大型劇目、中型劇目當中擔任主角或者是主要配角、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大型藝術活動當中參與、獲得過全國性文藝評獎等條件。這些條件的設置,阻礙了傳承演員的發展。
從這一方面來看,演員的晉升條件、獎項的設置等,與四川揚琴的傳承之間缺乏足夠的聯系。對現代藝術事業的貢獻仍然是演員職稱評定和獲獎標準的主要落腳點,但是對于四川揚琴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講,學習者其傳承的主要是學習掌握傳統曲目的數量和質量,與普通演員有著不同的條件與要求。
對于四川揚琴的傳播、保護以及傳承來講,觀眾的認可是其重要的外在條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四川揚琴曾經風靡一時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而現代觀眾對于傳統曲藝比較陌生,演唱者采用拼盤式的演唱方法,也難以使得四川揚琴的藝術魅力得到充分體現。除此之外,傳統的四川揚琴從演唱形式,文字語言,故事內容及音韻也是當代觀眾不了解,不熟悉的。另一方面,欣賞傳統四川揚琴曲目當中的觀眾,往往具有老齡化的特點,這些觀眾對于傳統文化比較熟識,能夠更好的欣賞其中富有哲理性的情節。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使更多的年輕觀眾也接受并喜愛四川揚琴這一傳統的曲藝形式,就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從內容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例如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等單位均屬于國家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單位需要自行承擔一部分演員的工資,每年院團都需要參加政府公益性演出,但是,對于四川揚琴的保護經費,則主要屬于專項經費。非遺保護經費的主要用途是對傳承人、四川揚琴相關資料的搶救保護工作等,對于院團來講,這筆資金并沒有太大的作用。并且政府公益性演出主要是面臨基層群眾,其主要采用綜藝性的演出形式,演出的節目也力求能夠符合現代基層群眾的生活,節目簡短,僅有有限的時間能夠展示。與其他的曲藝形式相比,四川揚琴在演唱過程當中,一般劇本較長,節奏舒緩,占用時間較多,而為了適應觀眾,不得不采用片段化演出的方式,刪減曲目內容,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揚琴的保護與傳承自然難以有效開展。
在過去將近十年的保護過程當中,因保護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使得四川揚琴從瀕臨消亡逐漸回暖,而我國相關政策的推出以及相應的資金支持,也為四川揚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更好的發展四川揚琴,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認為,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保護傳承的制度體系。第一,如果文藝演出團體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當從單位總收益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投入程度不斷加大。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院團發展結合起來,針對四川揚琴的專場演出進行扶持,并對普及傳承、專業傳承進行良好的界定。第二,傳承人與普通的四川揚琴演員之間應對制度橋梁進行搭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演員,應在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建立演員的考核制度與晉升方式相融合的管理機制,從而使得演員能夠更好的轉變成為傳承人,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2)加強四川揚琴傳承的保護宣傳工作,提高人們的對于四川揚琴傳承的保護意識,通過網絡媒體和電視等進行四川揚琴的宣傳,吸引人們的關注,并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著重培養相關人才,重視專家指導和人才隊伍的建設,并通過興趣學習的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進行推廣;加強四川揚琴學者和文藝演出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爭取保證演出類目和內容的完整可循。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規定來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用過程當中,應對其內涵、形式給予足夠的關注。但是從目前的演唱形式來看,四川揚琴的表演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片段化傾向,因此,應對其曲目的完整性給予保護。四川揚琴本體的音樂、唱本、伴奏技巧等都是其傳統曲目完整性的重要體現,而要對四川揚琴進行發展以及創新,都要將保護傳統曲目作為基礎,因此,應在尊重四川揚琴形式、內涵的基礎上,防止片段化傳承情況的出現。并對那些專業的演員進行一定的政策性保護,保證四川揚琴的傳承。
四川揚琴共有大約三百多折傳統曲目,但是現在只有不到一百折還能夠得到傳唱,曲目的數量與質量正在不斷萎縮。因此,應對四川揚琴傳統曲目當中需要重點保護、傳承的曲目數量以及質量加以確認,藝術教育機構、藝術院團以及藝術研究單位應根據其各自不同職能領域,針對以上問題內容,來進行梳理整合并制定相應的傳承創新規劃。并且對于四川揚琴相關經驗豐富的演出人員以及相關學者,藝術教育機構、藝術院團以及藝術研究單位應進行一定的保護,保證傳統曲目的傳承。并盡可能的對于四川揚琴的曲目等內容進行重新的整理和登記,盡力保證傳承的完整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建立在傳承基礎處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為使四川揚琴逐漸走出日漸衰退的困境,個人認為要不斷加強傳承創新、人才創新、推廣創新與載體創新,以持續推出有思想高度、內涵深度、文化厚度、彰顯時代特色的四川揚琴作品。
第一,在加強傳承創新方面,要以各級文旅部門、文化館和民間藝術協會為主,使更多的演員來演繹四川揚琴作品,共同組織建設四川揚琴藝術傳承的專業隊伍。第二,在人才創新方面,需要與時俱進,培養一批的作曲家與作詞新人,在繼承傳統四川揚琴的基礎上,創作更符合當代審美的新作品。第三,在推廣創新上,一方面,為解決觀眾斷代的問題,應把四川揚琴帶進校園,帶進社區,不斷培養新人,要在大學、中職學校甚至是義務教育階段開創四川揚琴興趣課程,促進廣大青少年喜歡上四川揚琴、樂學四川揚琴,全面解決四川揚琴人才匱乏的短板。另一方面,廣泛應用互聯網多媒體、自媒體等平臺,大力普及,傳播傳統的四川揚琴。第四,在載體創新方面,其一,要充分利用各地重大節慶活動、提高四川揚琴的參與性與融入度,全面提升四川揚琴知名度與受眾面;其次,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資源,積極發展四川揚琴與文化旅游地區項目相結合;最后,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四川省為基點,逐步從內至外輻射擴散,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藝術融合。
受到各種不同歷史原因的影響,傳統文化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著較大的區別,在不斷對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的當今社會當中,四川揚琴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以及保護。我們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規劃,明確責任,采取具體措施,從不同的角度共同努力。做好四川揚琴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讓這個古老而美麗的藝術奇葩綻放的更加光輝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