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321000)
稻米是世界上人類的三大主食之一,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緊密。央視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稻米之路》,通過對稻米這種物質的描述與它和人類的緊密聯系中,講述稻米的傳播歷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本片的編導將這一過程生動的稱之為“稻米之路”。它沒有絲綢之路連接大漠天際的壯闊,沒有瓷器之路在海天澎湃間的悲壯,其終點也不是皇宮和城堡;但卻毫無痕跡地通過手手相傳的方式在民間悄然延展。這足以看出紀錄片的編導在創作時,從生活中看到美景、從歷史中體會滄桑、從故事中領悟哲理,用鮮活豐富的手段來講述多姿多彩的故事,開拓了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創作方式。
“人物的選擇是影片構思風格和方法的一部分”1,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特性,從海量人群中選擇出符合主題的特定人物,更能夠完成敘事的表達。該片的編導在人物的選擇上,選取了具有平凡性或傳奇性的人物,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生活在貴州山區的吳老甩,手工“摘禾”稻米并放入谷倉晾曬,平常吃著簡單的稻米制成的食物。平凡性的人物與普通人有著共性,編導對其生活場景的展現,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對平凡生活的向往。中國香港的郭鶴年通過早年在馬來西亞種植與售賣稻米的艱苦打拼中,一路創業成為“亞洲糖王”。郭鶴年帶有傳奇色彩的成功經歷,讓觀眾了解到創業需要向“善”、誠信的理念以及堅毅的性格,滿足了觀眾對于成功學的探求。不管是具有平凡性的吳老甩,還是具有傳奇性的郭鶴年,編導實際上是通過這些鮮活生動的人物彰顯了人性。本片通過他們的自尊自強,積極向上的心態,能夠好的激勵觀眾,樂觀的面對生活,滿足觀眾坦然面對生活的審美需求。而編導選擇的人物也成為一面映照全世界人類文明的鏡子,觀眾在審視別人時,也在審視與正視自己。
如果人物本身的特點能吸引觀眾的興趣,那么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語來講述故事,則使觀眾更易理解與認同。創作者以自身來代言,會過于主觀與單調,讓他者說則會使內容變得豐富與生動。本片的編導選取了稻米傳播沿線各個國家的人,通過里面的人物解說來進行講述,其中既有對身份考量的專家,又有是故事之中的普通人。
第一集《文明的種子》中,在介紹客家人的土樓時,編導利用多人解說來敘述同一件故事。生活在土樓中的蘇恒睿解釋了土樓對自己的重要性,他將自己的一生和家園緊緊黏結在一起;考古方面的專家秦嶺解釋土樓堅固不倒的原因,參與發掘工作的專家鄭云飛介紹酥松陶土中摻雜稻殼的歷史。同樣都是敘述同一件故事,但多人敘述的解說手法,豐富了敘述方式,而多維度更立體直觀的展現,更易讓觀眾認同與理解。學術研究者往往能夠憑借自身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經驗和文化地位引發“意見領袖”效應,編導對專家解說的運用加上普通人質樸的講述,既生動又具有個體性,在滿足觀眾觀看需求的同時,又提升了影片的學術高度和說服效果,更具權威性與真實性。
“無論紀錄片還是故事片,其實都是在講故事”。2對于紀錄片來說,如何講好故事,用什么手段講故事,怎樣將敘事內容故事化,則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稻米之路》,編導在對稻米講述的過程中,也注重了對故事的處理。稻米的故事是本事,它與故事化的講稻米故事是兩個概念。“本事作為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的具體行為或心理事件,它的時空演變過程是單向度、線性的。”3它并不能夠完成敘事,故本片的編導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段對本事進行加工處理,把稻米的故事講的生動具體。
《稻米之路》從稻米出發,采用微觀敘事手法為觀眾把握稻米故事。本片摒棄了以往以宏大敘事進行架構的手法,而是利用人們耳熟能詳的小小稻米,在“一帶一路”的視角下進行微觀敘事的處理。微觀敘事從小切口做大主題更易把握,能夠將碎片化與細節化稻米故事串聯起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從細微之處見精神,讓觀眾去感受故事。本片的編導以稻米為主角的微觀敘事處理,是從百姓的生活視角和審美趣味出發,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刻畫日常生活,貼近生活與大眾,對故事進行碎片化和微觀化的展現,營造親切、可感的氛圍,更能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
編導在對稻米故事敘述的同時,更是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因為稻米的傳播,日本的阿依努人一路遷徙到北海道。領土的缺失與增補,必然會挑起戰爭,但編導沒有對戰爭進行展現,更多的是介紹了稻米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以及出現用珍貴的稻米進行祈禱的文化融合之中。編導對這一故事的選擇,基于對正確歷史觀的書寫,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片中和諧與融合的美好畫面,彰顯了和平、平等的人際關系,引導社會正氣。稻米的傳播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與觀眾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流相匹配,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紀錄片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選取題材,并對發生的人、事、物做真實描述,因而真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紀錄片的本質,也是紀錄片的美學基礎”4。《稻米之路》的編導在創作中也遵循了真實性原則,但紀錄片并不是真正要人們欣賞真實本身,而是創作者們在真實原則上所進行的創造性活動。本片的編導采用三D圖像和情景再現的藝術創新,將故事中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件、真實的環境以自己內心感受的真實來進行創作,達到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使觀眾獲得一種審美的真實。
《稻米之路》中運用3D圖像進行解讀,既豐富了畫面又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稻米的傳播過程及人類文明都擁有大量的史料記載,具有歷史性與復雜性的特點,而生活在“讀圖時代”的人們,普通的影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挑剔的“味蕾”,本片的編導通過3D圖像對稻米故事進行系統的講解。《文明的種子》中稻米的食用價值通過黑色圓圈與黃色圖案定位的稻米遺址來展現,并具體到某個省份的空間位置。為了畫面的清晰直觀,編導將遺址定位到各個省份后,又把各個遺址的空間位置濃縮到一張地圖中,便于觀眾觀看與理解。本片的編導也采用3D圖像詳細的介紹了稻米傳播的路線圖,通過綠色色塊來標記稻米的分布范圍,顏色的漸變與箭頭的指向展現稻米以中國為中心,至遼東半島經朝鮮進入日本、東南亞等各大洲。該紀錄片通過3D圖像,各個國家的遺跡與稻米的傳播路線,更具客觀性與可靠性。
《稻米之路》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不僅具有趣味性的特點又使觀眾印象深刻。《向北之旅》介紹稻米被上繳國庫至含嘉倉地窖的過程中,人物的生活環境被完整還原,人們的穿著打扮、如何搬運糧食和糧食的計數統計等具體的局部細節都非常清楚的一一展現。編導運用光影與聲效再現的歷史環境,展現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人生活,在豐富紀錄片畫面的同時,又滿足了觀眾探尋古人生活的好奇心,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該紀錄片在情景再現的同時又與現實世界的畫面相結合,在歷史的維度上,將過去與現在的內容聯系起來,這是敘事方式的一大創新。編導將再現的畫面與含嘉倉地窖現在的樣子相結合,如發掘出的大量的稻米遺存,地窖的廣度與深度。這能夠激起觀眾的聯想與想象,也對畫面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片中稻米傳播遺址的介紹、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日本的稻作文化等,都是如此。
從一粒米,透視世界。《稻米之路》中用稻米在生動的人物、鮮活的故事及富有創新性的藝術創作選擇上,講述其傳播過程及人類文明,對人類文化進行了深入解讀。該紀錄片通過稻米。呈現出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聯系,傳遞出以稻為名、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以更為包容的視角看待天下大同的世界文化,完成了觀眾對于全球視野下文明史觀的塑造。而圍繞稻米這一物體來展開敘事的手法,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頗具中國特色,為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架構提供了借鑒經驗。
注釋:
1.2.[美]希拉·科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孫紅云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年版,第33頁,第131頁.
3.胡智峰、江逐浪:《“真相”與“造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版,第69頁.
4.陳國欽:《紀錄片解析》,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