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010051 )
作為培養合格幼兒教育從業者的學前教育專業,其興起在于人們對于幼兒教育的需求和重視以及現代思潮的影響。教育家福祿貝爾首倡幼兒教育學,出版自己的專著《人性教育》并從理論上探討其教育理念,同時創辦學校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從這些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來看,學前教育發展已有兩百余年歷史。學前教育專業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體現,是伴隨著歐洲現代化開始的,而學前教育在中國的發展也是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1904年在提倡“中體西用”的文化策略,主張洋務的以張之洞為首的清末名臣主持下,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該學制是一種全國性的學制系統,規定了詳細的近代學制體系,其中便規定了蒙養院制度,在章程中的《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可以說是學前教育的第一個法規,自此學前教育進入國家教育的百余年現代化進程之中。
從清末時期的蒙養院中的保姆培訓作為幼兒教師培訓的雛形,到民國時期的蒙養園和幼稚園制度下幼兒教師培訓,學前教育在逐漸地不斷規范化和制度化。而進入新中國,學前教育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時期,建國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社會局面,在教育行業的人才缺失凸顯,為了解決教育困境,在1952年11月我國頒布了《教育系學前教育組教學計劃(草案)》,規定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師范學校學齡前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員,同時也規定了教學計劃。從此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步開始步入正軌,之后經過六十余年的坎坷發展走到今天。而一個學科成熟的表現在于學科內部課程設置,課程設置的概念內涵豐富,正是不同程度的概念探討,也顯示了課程設置理論的豐富性,一般而言,《教育大辭典》的定義是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根據此定義可以對我國近代以來的課程設置進行概括式的勾勒:即最初的蒙養院解答課程設置以封建婦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課程設置到蒙養園的修身課程的減少與西學的增加,到幼稚園制度下基礎課的比重增加,再到新中國模仿蘇聯教育體系的課程設置。通過學前教育制度與課程設置的考察,可以說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也是教育學乃至高等教育學發展的縮影,也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走向教育近代和現代化的艱難征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鋼琴課程作為學前教育課程的規定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在1956年頒布的《幼兒師范教學進程表》中規定鋼琴課程作為選修課,“每周一小時,至少選修兩學期,最多不超過三學期”,這一課程設置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眾所周知,鋼琴是一種舶來品,它的傳播歷史是“西學東漸”影響下音樂文化傳播的歷史,其傳播規律大致可以總結為從最初的“貴族文化”到“精英文化”最后到“大眾文化”三個階段的傳播歷程,而“大眾文化”初期應該始于新中國時期,在中小學的課程規定上,國家在1952年頒布《小學暫行章程》和《中學暫行章程》規定了中小學的課程規范,在這規定之下開始了全面的大眾的鋼琴音樂教育,鋼琴文化開始面向大眾化,正是由于鋼琴文化的初步興起和需求,才會出現1956年的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設置。換言之,學前教育中的鋼琴設置標志著鋼琴文化全國普及的肇始。總之,鋼琴文化促進了鋼琴課程的設置,鋼琴課程設置標志著鋼琴文化的普及。
鋼琴文化的真正全面普及則應始于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國門漸開,有關鋼琴的文化全面涌入,社會對鋼琴藝術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人們通過唱片、磁帶、電視、互聯網等接觸鋼琴藝術,學習鋼琴的熱情大幅度提升。在九十年代以來,出現了鋼琴等級考試,在考試制度的催生下,鋼琴的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眾多家長不惜重金來讓學生學習鋼琴,鋼琴老師內部也有級別訂制,這也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教師之間的競爭,“實現樂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自主提高”,在這里暫且不論這種鋼琴熱潮的功利與藝術追求的得失,我們可以了解到鋼琴的熱潮與普及程度,正是熱潮的出現,使得中小學乃至幼兒園有了對鋼琴的教育需求,也更加催生出了高校學前專業的鋼琴課程設置,與建國初期的選修課程不同,當代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設置呈現出普遍化趨勢,而且以必修的形式出現,并且與舞蹈、美術等并稱為專業技能課。
問題在于,面對當代社會上的鋼琴文化普及和鋼琴熱局面,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該如何定位,即該課程的設置目的何在?在這里應該從高校學科設置的區別來談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的獨特目的。在高校的鋼琴課程設置里,有作為音樂藝術類專業的鋼琴課程,同時有作為通識教育的鋼琴課程,再者就是作為學前專業的鋼琴課程設置。首先,音樂藝術類的專業院校或院系目的在于培養音樂方面的藝術人才,從鋼琴與音樂的歷史、樂理、技法、實踐以及畢業演出等各方面來全方位地培養,使他們擁有全面的音樂知識,技法與實踐能力,培養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而在通識教育開始流行于各大高校的今天,作為藝術教育的手段之一的鋼琴教育也有著不同的目的,通識教育的目的指向不僅是專業知識的遷移創新,還指向“價值規范專業知識的知意情融通的人格主體”,那么作為藝術教育的鋼琴教育而言就指向依靠審美連接情與意的審美教育。簡言之,藝術類的鋼琴教育側重鋼琴知識與能力的全方位覆蓋,通識類的鋼琴教育在于審美指向,而作為學前教育的鋼琴課程則有著不同的目的:
第一:鋼琴常識與能力的普及。正如前所述,藝術院校強調技法理論實踐的全面掌握,使他們擁有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而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目的則強調未來的幼兒教育,有著明確的教學目的性,所以從這方面講,我們針對學前教育課程的安排并不需要專業課程的細致全面和深刻,僅僅是鋼琴知識與實踐的簡單普及,內容多以幼兒音樂為主,其目的在于簡單鋼琴常識的普及。
第二:鋼琴教學能力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隸屬于教育學專業,這就決定了在學前教育的專業課教學中,要強調教育學方法的滲透。這就需要其他學科的配合,比如幼兒心理學,教學法,課程設計,課堂紀律的維持等等。在其他專業比如語文課程教學等已經針對學科教學形成自己的課程,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上急需明確教學方法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限于鋼琴知識。
第三:鋼琴教育人文素養的提升。前兩個目的是針對未來的幼兒職業教育情況提出的,然而作為高等教育序列下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更要注重其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人文素養的培養方式之一便是藝術教育,從古希臘的“七藝”和先秦的“六藝”中都有藝術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出理想人性,而不僅僅只是強調技術的掌握,所以在鋼琴的教學下,應該具有培養人文素養的目的,通過各種音樂技巧與文化的普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鋼琴文化的魅力,達到“以美儲善”,“以美啟真”的美學教育目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期學生成為合格且具有人文素養審美鑒賞的合格幼兒教師。
通過對學前教育百余年的粗淺回顧和對鋼琴課程作為學前教育課的歷史考察和探索,提出學前教育專業的鋼琴課程設置的歷史意義,同時面對當下高等教育鋼琴課程在不同院系專業的設置的情況,明確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獨特目的和使命,面對新時代與新形勢只有清楚學科與課程的發展史與教學目的,才能更好地面對鋼琴課程所面對的問題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