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00)
16及17世紀,歐洲在工業革命風暴的洗禮后,以一個全新的歷史紀元作為了新的開始。為了維護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與運作,地球上的自然資源開始地毫無節制地開發與掠奪。與此同時,無從避免的是同樣源源不斷的廢氣、垃圾與污水。漸漸出現了一批對于這一時期歐洲工業化發展道路滿懷不滿與擔憂的學者,伴隨著機械論與有機論對立愈加尖銳,熱愛自然的浪漫主義詩人們開始以文字抒懷,表達自己對自然協調論的認同,對萬物有靈論的鐘愛。在他們的筆下自然是一個整體,一個實在的共同體,每個物種又相互依賴著存在。
吉爾伯特·懷特是最早的生態學思想創始人,其所撰寫的《塞爾波恩的自然史》是一部以自己生活為藍本的生態學著作,堪稱“生態學”的第一部著作。在書中懷特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大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上帝所創造的,是不可分割的。在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從而導致人與自然環境產生爭端的大環境之下,懷特提倡,人類應以一種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田園式生活取代盲目消費自然的生產方式。
19世紀,博物學家亨利·梭羅被稱為“浪漫主義”,他以懷特的“田園主義”為基礎,結合超驗浪漫主義手法來描繪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其代表作《瓦爾登湖》一書中梭羅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詳細、系統的闡述。其一,自然萬物都是相關聯的,且萬物“有靈”,“沒有任何東西能完全自給自足,每個物體盡管是個實實在在的個體,但都對另外的物體負有某種義務,反言之,其他物體又是它生存的條件。”。其二,梭羅一方面將上帝比作人類的父親,人類并非煢煢孑立。另一方面,大自然是母親,人類依賴于自然而存在。其三,人與自然萬物平等,追求在整個整體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為19世紀最偉大的生態學家之一的查爾斯·達爾文,其著作《物種起源》一書的發表引起了廣大反響。達爾文在著作中以生物的“共同祖先觀”對自然界的起源問題加以解釋,人與自然被劃分入了同源的系統整體中。同時又在金字塔食物鏈的構建中強調各個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能量轉換。更加充分的說明了,整個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圈緊密的依存關系。
隨后,施韋澤對整體論的觀點加以繼承,其以生態整體主義作為理論的邏輯起點。在其理論中人類并不是孤獨存在的,人類的發展始終依賴于整個有機的生命系統。與此同時,施韋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觀點,其將倫理關懷的范圍進行了拓展與深化,從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拓展至人與所有自然界中生物之間。施韋澤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生命的意義,沒有價值有無與高低的區別,充分的領悟這一點是敬畏生命的基礎。在施韋澤的“敬畏生命”觀點中,人并不能獨自的體驗生命,與周圍的生命一起是人類體驗生命的必然前提,每一個獨立的生命之間都是具有普遍聯系的。
1953年,隨著《生態學基礎》一書首次出版,尤金奧德姆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奧德姆在書中將自己對于生態系統整體的看法進行了闡述,“在生態學中,生態系統是最大的功能單元,因為它包含有機體(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的環境,其中任何一個都對對方的屬性產生影響,兩者對于地球生命的維持必不可少。我們在地球上也需要它們。”,此后隨著他對于生態系統定義的不斷研究,能量的概念逐步貫穿其中。奧德姆的思想開始發展為以能量轉換概念為前提,堅持整體論思想,主張人與自然相貫通的觀點。
奧爾多·利奧波德被世人譽為環境倫理學之父,他的大地倫理思想對于后世的生態學研究起到了深遠影響。其一,大地共同體結構的形成。利奧波德以大地倫理體系是其生態意識的起點,以“大地共同體”為其中重要內核?!按蟮毓餐w”是一個將自然中所有生命、土壤和水資源都囊括在內的有機整體。其二,出于對自然的熱愛,利奧波德將“人與自然”也納入了倫理關懷的范疇之中。由于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影響,為了人類和生態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更加公平和諧的共生關系,倫理觀念的約束及限制變得不可或缺。其三,將“和諧、穩定和美麗”作為新的價值評判標準?!爱斠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比叻謩e作為衡量事物正誤的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了評價人與自然關系的三維笛卡爾坐標系,一種大地共同體坐標系。
面對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系,卡遜也以一部《寂靜的春天》,在生態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書中以充滿張力的文筆描繪了一幕幕農藥污染給人們已然且終將帶來的危機,令讀者陷入沉思。萬物共生共存是卡遜所堅持的觀點,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卡遜也不斷積極強調人類亦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卡遜認為萬物平等,自然界猶如一個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中的每一部分都應平等和諧,并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擁有支配其他命運的權力。
巴里·康芒納作為一名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其一生致力于環保運動之中,被譽為“創始之父”??得⒓{具有突破性的將自然、人與技術三者聯系起來,以生態學的學科視域為起點來分析當代環境危機的真正根源,他選擇將視線放在人為技術圈與自在生態圈的關系之上??得⒓{在著作《封閉的循環》中對其“生態學四法則”這一理論進行了論證與闡述。整個生態系統中皆是“物物相關”的,多余物質的都將被轉換,其中的好壞無法控制因而最有效地辦法是減少不必要的多余生產。與此同時,任何的生產與發展都是有代價的,因而在處理人與自然、自然與生產關系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順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以減少自然系統因人為而引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