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 550025)
納孔村地處貞豐縣者相鎮西面,距縣城18公里,距鎮政府1公里。全村國土面積8.18平方公里,轄11個自然村寨、17個村民組,1008戶,4497人,人均純收入3600元。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2214人,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數的49.2%,其中布依族人口占全村人口48.9%。近年來,省、州、縣等各級領導多次親臨指導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民族文化觀光旅游業,被評為“中國布依風情第一寨”,同時先后獲得全國“民族進步團結示范村”、全省“巾幗示范村”、全州“先進文明村”等榮譽。
20世紀90年代初,貞豐縣旅游事業局成立,三岔河景區成功申報成為貴州省省級風景名勝區,為發展旅游,加大了對景區及納孔村相關旅游硬件基礎設施的投入,在交通方面,除了修建三叉街景區環湖路外,還修建和完善了打料至納孔的旅游路、納孔村村寨主要游覽道路以及通往相關景點的游覽線路。在旅游設施方面,三岔河景區修建了生態廣場、民族生態園、水上舞臺等相關設施,納孔村則依托其獨特的布依風情,對村里的建筑風貌進行修復和完善。2003年在納孔村舉辦了貞豐縣第一屆“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擴大了貞豐縣、三岔河景區以及納孔村的知名度,使得游客認識了這個傳統的布依族風情村寨,為接下來的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了改善村中旅游環境,2008年在村中村寨,修建牛圈,計劃將村民飼養的牛統一集中圈養,2009年牛圈被拆。2015年——2017年為了發展旅游吸引游客,政府在景區和村周邊征地租用田地用于栽種鮮花,打造鄉村花海旅游,據當地村民描述,當地政府以每年每畝田地800元補貼當地村民,2015年游客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由于栽種鮮花管理花海成本過高,2018年地回歸到村民手中,村民開始隨意種植,如今花海已經名存實亡。
納孔村被評為“中國布依風情第一寨”,布依族占比48.9%,但關于布依族文化的彰顯對于游客來說,最直觀的只有三岔河景區內的石刻、村內建筑上的一些裝飾以及村內婦女的裝扮。民族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夠,從 “吃住行游購娛”六方面而言:餐飲方面,當地的農家樂缺乏布依特色菜品,食物并沒有區別于其他的地方,缺乏特色菜品,對于旅游者來說吸引力不夠。住宿方面,村寨內的民宿以及農家樂更偏向于現代化的建筑及裝修,缺乏民族文化的體現。交通方面,景區內部公路設施相對較完善,但是具有觀光性質的步道、自行車道等偏向于現代建設,車道兩旁也毫無布依族民族特色的裝飾體現。游玩方面,民族特色吸引物缺乏,游客進入村寨內能感受到的民族風情風俗有限。購物方面,村寨內部商戶不多,多數人家大門緊閉,缺乏布依族特色商品的開發及銷售。娛樂方面,周邊的三岔河景區內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娛樂活動也相對較多,例如滑板、露營、燒烤等,但其娛樂活動的形式更偏向于現代休閑娛樂,針對布依族的娛樂活動除了該民族重大節慶舉行的活動之外,相對缺乏。
社區參與旅游是指在旅游的決策、開發、規劃、管理、監督等旅游發展過程中,充分考慮社區的意見和需要,并將其作為主要的開發主體和參與主體,以便在保證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實現社區的全面發展。通過走訪調研,納孔村村民的旅游參與度較低。村寨內部從事旅游相關行業的人數并不多,村內年輕勞動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村民參與旅游的意識和激情不高,納孔村緊挨三岔河景區,但加入三岔河景區工作的人員并不多。就三岔河景區內部的星空酒店而言,星空酒店的員工大部分來自別村,納孔村的人員相對較少,根據酒店內部一個工作人員介紹:在酒店內工作的人員只有兩三個屬于納孔村,其余的人都來自鎮上或是其他地方。除了星空酒店以外,在三岔河景區從事自行車租賃、小吃售賣的人員均沒有納孔村的人。同時,在納孔村周邊的生態觀光園,主要的水果蔬菜種植人員均不是納孔村內部人員,土地由私人老板購買后承包給他人種植,承包種植的人基本都為外省或其他地方的人員,甚至在農作物種植期間承包的人員需要聘請幫工的時候,聘請的人員均不為納孔村的人員,通過跟承包商的交談得知納孔村的人并沒有強烈的意愿加入其中。
當地村民在旅游開發后通過旅游獲得收入的途徑主要是來源于兩個部分。首先,當地發展旅游的過程中從農民手里進行土地流轉或是土地租賃,農民通過流轉或租賃自身土地獲得相應的收入。其次,村中的少數農戶利用自家房屋經營農家樂與民宿客棧來獲取相關旅游收入。寨內農戶表示,會有農戶將自家種植的蔬菜等作物帶到市場上進行售賣,但售賣價格會低于一般的市場價格,而村中的農家樂并不會從當地村民手里購買相關食材,限制了當地村民獲取旅游收入的途徑。
納孔村內相較于一般村落而言,道路通達情況相對良好,村內衛生環境也相對較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某些公共垃圾桶荒廢,部分道路會出現動物糞便,影響村內整體衛生環境。其次,三岔河景區內指示牌存在信息不清、指示不明的問題,容易誤導游客游覽過程及線路。最后,村內公共衛生間較少,僅發現在納孔廣場有一間公共衛生間,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
納孔村作為布依風情村,但在旅游商品的開發和銷售上存在缺陷,村內以及三岔河景區售賣相關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商店相對較少,商品種類也相對局限,且傳統手工藝制作物件的成本較高,村民利用自身擁有的民族文化開發設計相關旅游商品的意識比較欠缺,當地并沒有相對成熟的特色旅游商品產品業態,特色旅游商品還有待開發。
隨著旅游的發展,納孔村當地原有的布依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原有的建筑、服飾、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改變。一般來說,來自文化強勢地區的旅游者對于相對較弱的納孔村會產生一定的示范效應,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很容易效仿。除了旅游者之外,根據當地實際走訪調研,村中每戶的年輕勞動力基本都選擇外出打工以貼補家用,受村寨以外的環境的影響,外出打工群體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并將這些思想觀念帶回村中。同時,隨著手機技術以及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拓展了人們眼界的同時,也使得人們更容易接觸到外來文化,并對其中的一些文化進行吸收及模仿。在納孔村,傳統布依族建筑大多已經被現代水泥房所取代,村中除部分老年人依舊穿著傳統的布依族服飾外,基本上都穿著現代化的衣服,同時1995年貞豐縣志顯示,該村村民使用語言情況,男性成年人會布依族語的為100%,會漢語的為90%,男性青少年、兒童會布依語的為90%,女性成年人會布依語的為100%,還會漢語的僅占 70%,女性青少年、兒童會布依語的為95%,會漢語的占80%。然而目前村寨除了部分老年人外,基本的日常交流語言為漢語。隨著旅游的發展,當地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漸弱化。
文化旅游區的開發能否忠實于它原有的傳統文化特色,是其能否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隨著外來利益主體的參與以及外來文化的滲入,不斷沖擊著本土傳統文化,應當從政府、企業、居民、游客等各方利益主體的角度,建立完善相關政策制度,保護傳統文化:政府和企業方面,應當完善相關保護性政策,使得旅游開發過程中能夠有規可循,避免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過于盲目、粗暴的開發方式,使得當地旅游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開發;當地村民方面,完善相關政策制度,規范當地村民的行為,對相關保護性政策制度進行宣傳普及,使村民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自覺維護自身傳統文化;游客方面,游客的進入不僅會帶來不同于當地文化的其他文化,同時也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生態環境是文化賴以生存的載體,對環境的破壞必然會造成對文化的破壞.完善相關法規政策,規范游客行為,減少因游客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
在中國廣大農村,生存成了壓倒一切的需要,鄉村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核心利益點為經濟收入。基于此,從多方面考慮拓展當地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途徑,增加旅游收入,有利于激發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保護當地環境與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針對納孔村的實際情況,首先,可依托其“中國布依風情第一寨”的名譽,借助三岔河景區以及周邊雙乳峰景區等知名景區聯合宣傳,增強當地的知名度,提高營銷效果,吸引游客前往,推動當地旅游發展,為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提供機會。其次,納孔村當地農民仍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會有多余的糧食蔬菜等產出,以往都是農戶自身前往附近集市以相對低廉的價格進行售賣,得到的收入相對較低,可與當地農家樂合作,為當地農戶搭建糧食蔬菜銷售渠道,以當地自己種植的糧食蔬菜來制作本地特色菜肴,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當地農戶的收入,提高當地農戶參與旅游的積極性。另外,豐富多彩的布依傳統節慶活動是體現當地民俗的重要標志,在尊重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舉行大型節慶旅游活動。通過舉辦大型節慶活動,既可以增強當地人的民族自豪感,激發當地居民支持旅游、參與旅游的熱情,也能夠為當地農戶參與旅游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村寨周邊道路通達情況較好,但基礎設施方面仍有待完善,具體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村寨內農家樂多以農家自身房屋進行開設,就餐環境相對較差,可結合布依民族風格,進行適當的裝飾與完善;(2)景區公路設施比較完善,但通往村寨和景區的班車平時不到達景區,而只到達者相鎮,對于部分非自駕游或非旅行團游客來說造成不便,阻礙了部分潛在客源市場,旅游淡季時可考慮按照實際情況安排固定時段的班車通往景區,既方便部分游客游覽,也為當地農戶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3)村寨及三岔河景區內指示標牌相對完善,但部分知識標牌存在信息錯誤及指示不明的情況,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對景區內指示標牌信息進行核對與完善,對錯誤的指示標牌及時進行更換或拆除;(4)村寨內部公共衛生間的數量及衛生情況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只有確信能從旅游發展中得到利益時,人們才真正原意參與旅游開發。開發民俗旅游產品,努力做到“產業鏈本地化”,提高當地經濟收益,能夠有效的激發村民參與積極性,推動當地旅游發展。對于納孔村而言,擁有豐富的布依民俗文化,但缺乏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及體驗性旅游產品,在后期的旅游開發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旅游公司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對當地村民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結合當地特色文化,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帶領當地村民學習開發制作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能夠帶來更多經濟收入的旅游商品以及能夠使游客參與其中體驗傳統布依文化特色旅游產品,為當地帶來更多的旅游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得當地布依傳統文化能夠更好的得以傳承和發展。此外,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還可通過加強村民間的團結與合作,努力做到“產業鏈本地化”.在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基本能實現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村民間的合作,以旅游業為主要抓手,最大限度的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優化配置相關資源,實現在本地能夠最大限度地生產和銷售旅游商品,努力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使得當地居民能夠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安置當地居民就業,使得旅游收益盡可能的留在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