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木江南
2017年12月25日,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發布《長寧法院2014年—2016年涉投資管理公司糾紛案件司法審判白皮書》,揭示近3年來,該法院受理的涉投資管理公司糾紛案件呈大幅增長態勢,其中2016年同比2014年增加266.67%。老年人成為理財的熱衷者,同時也成為主要受害人。

近年來,作為民間融資的創新方式P2P、眾籌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業態以其靈活性、便捷性、普惠性廣受關注。但由于各類提供融資業務的投資公司良莠不齊,其粗放式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較多的風險隱患以及政府部門監管上的漏洞。
2017年12月初,上海市長寧區法院來了一位顫顫巍巍的起訴人。現年90歲的丁老伯秉持“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理念,在如此高齡卷入了委托理財的漩渦。說起自己此次的糾紛,丁老伯悔恨不已。2017年年初,他偶然與一家投資公司的員工相識。該員工向丁老伯介紹了一個位于浙江的養老投資項目。“他說國家現在都在扶持養老項目,所以這個項目穩賺不賠。”丁老伯說,該公司給予他的年利率為12%,遠高于銀行利率。
被這個養老項目的美好前景所迷惑,丁老伯將自己20萬元積蓄都投入其中。雙方約定,在同年6月之前將全部本金及利息返還。
誰知,僅僅拿了2個月的正常利息,丁老伯的投資就沒了回報。為此,丁老伯拖著年邁的身體一次次和該投資公司交涉,可是直到6月份到期,丁老伯的錢還是沒有蹤影。為此,丁老伯只得將投資公司告上了法院。經法院調解,該公司表示愿意通過分期付款的形式,將丁老伯的20萬元返還。簽下調解協議書后,丁老伯依舊不放心。“雖然現在對方答應還錢,但分了幾期,我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每期都能還。”丁老伯感到既懊惱又無奈。
白皮書披露,2014至2016年間,長寧法院共受理涉投資管理公司糾紛案件247件,其中2016年受理132件,收案數較2014年和2015年的36件和79件分別增加266.67%和67.09%,涉投資管理公司糾紛案件呈大幅增長態勢。
在相關融資類糾紛中,丁老伯的遭遇其實并不少見。由于涉案合同大多約定了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受到普通個人投資者的追捧,其中以金融知識匱乏、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的老年人為最,此類人群較難識別合同性質與高回報背后的潛在風險。
該類案件的自然人原告所在區域覆蓋較廣,除上海各區外還有浙江、廣東、安徽等外省市地區。盡管個案涉案金額不大,但總體金額巨大。個案涉案資金額一般在100萬元以內,但對于大多數老年人原告而言幾乎相當于畢生積蓄,由于涉案自然人人數眾多,涉案總金額有的更是高達數千萬元,人均貸款金額逾60萬元,超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的個人向同一平臺貸款金額的上限。
年近八旬的劉老伯夫婦如今拿著那張勝訴的判決書依舊愁眉不展,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去找到三名被告,要回自己的投資款。
2015年,劉老伯夫婦也被人鼓動,一頭扎進了投資理財的圈子。通過某投資理財公司,他們向另一家機械公司投資出借7萬元。“當時有理財平臺公司作為中介,還有第三家科技公司作為擔保,我們以為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安全的,哪里曉得最后這3家公司統統跑路了。”
2015年3月,劉老伯夫婦分別與被告機械公司簽訂5份《借款合同》,約定該公司向劉老伯夫婦借款7萬元,期限4個月,月利率為2%,到期本息一次付清。
然而,借款到期后,劉老伯夫婦沒有按照合同的約定拿到本息。而當劉老伯再去找這3家公司時,卻發現3家公司都“人間蒸發”了。無奈之下,劉老伯只得向法院起訴這3家公司,追討借款。最終,3個被告都未到庭應訴,法院作出了缺席審判,判決劉老伯夫婦勝訴。
只是贏了官司,劉老伯的借款追討之路還在繼續中。
據了解,在融資類案件中,下落不明或涉刑事犯罪的投資管理公司增多。長寧法院白皮書揭示,投資管理公司進行融資業務極易產生資金鏈斷裂問題,因而無法向投資人償還欠款,支付所謂的高額投資回報,出于逃避責任等原因,涉案投資管理公司往往會遣散員工,主要負責人下落不明,導致案件送達不能,在以投資管理公司為被告且以判決方式結案的35件融資類案件中,因被告下落不明需公告送達的案件有28件,占比80%。
3年間,至少7家投資管理類公司在案件審理期間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被上海或外地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所涉及的案件數量達63件,占融資類案件收案總數的41.45%。
翻開這些融資糾紛案件的卷宗,可以發現不少成為被告的投資管理公司,都宣稱背景雄厚、風控嚴謹,但實際上或虛構投資項目或虛構讓與債權及理財產品,虛假宣傳問題凸顯。
這些投資管理公司為了規避法律,多與投資者簽訂形式多樣的合同,包括債權轉讓合同、居間借款合同、投資理財合同、投資合作合同等,其中還涉及理財產品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所謂金融產品,并許以7%至36%的高收益回報率以吸引投資者,雖然部分合同約定的利率明顯偏高,但大多能夠控制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之內,因此投資人僅憑借合同本身較難判斷其真實目的,若被告不進行信息披露,投資人往往無法得知錢款的真實流向,通常是在無法得到預期回報或引發群體性矛盾后才知情。
與巨大的涉案資金相比,投資管理公司進行風險控制的手段較為單一。擔保方式主要是投資管理公司以公司的股權或固定資產進行抵押,為投資人的資金投入設定保障,當項目出現風險時,投資人可將債權轉讓給投資管理公司,再由投資管理公司向貸款人進行追償,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投資管理公司所設定的借款或理財項目實際是為其自身融資需要,因此構成自融自保情形,在實際發生風險時,投資管理公司多已提現困難,導致公司停業、負責人跑路,甚至經偵介入的案件也不在少數。
白皮書揭示,對此的監督管理缺失問題突出。工商行政部門對投資管理公司的監管,由于相關法規制度不健全,此類監管在監管范圍、權責等方面較為模糊。對投資管理行業的管理,目前該管理權集中在行業協會,但受管理手段匱乏、管理體系及規則缺失等限制,難以有效管理,特別是對跨省市異地經營的企業,經營地監管部門對于非本地企業的監督管理權有限,而企業所屬地區的監管部門跨省市監管難度較大,從而造成監管的“真空地帶”。針對資金流向,實踐中假借第三方托管之名義,實由投資管理公司自行管理和使用投資資金的情況屢禁不止,所謂的第三方賬戶大多也是由投資管理公司掌握,由此形成“資金池”后,給挪用資金、非法集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一旦資金鏈斷裂,所有風險都轉嫁給了投資者。
白皮書指出,應當建章立制,完善各項法律法規。通過專項立法的方式,將線下借貸與網絡貸款中涉及到的法律風險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加以規制,明確投資管理公司的定性、定位,以及市場參與者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制定相關行業準則和從業標準,抑制投資管理公司的無序增長態勢。
考慮到投資管理公司參與融資行為的風險性,應根據其業務特點制定區別于普通公司的市場準入細則,適度抬高投資管理公司等民間投、融資機構的設立門檻,區別設置注冊條件,嚴控注冊資本實繳比例,同時加大對開展特定業務公司的資質審核力度,必要時增加對其組織機構完備程度和相關業務人員從業資質的審查,提升機構從事相關金融業務的整體實力。對目前投資管理公司泛濫的態勢,合理設置退出機制,對于不具有相應資質卻隨意注冊以致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公司,可由相關職能部門采取一定的懲戒措施,同時也可賦予監管部門必要的手段,在投資管理公司違規經營時可依法取締其經營資質,強制其退出市場。
同時,建立資金存管機制,規范資金有效運作。引入第三方存管機制,將交易資金交由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存管機構進行托管,實現客戶資金分賬管理,銀監會和人民銀行加強對托管資金流轉的監管,杜絕投資管理公司自設“資金池”,嚴禁使用公司或內部人員賬戶進行資金周轉;設立風險準備金機制,當公司出現資金運作不良時由準備金對投資者先行賠付,建立投資管理公司的資金“防火墻”,降低投資風險,確保投資資金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