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占立 ,李國輝 ,劉忠成 ,楊志超 ,張新宇 ,于豐浩 ,刁振東 ,孫大鵬
(1.鞍鋼集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遼寧 鞍山114021;2.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遼寧 鞍山 114021;3.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鲅魚圈鋼鐵分公司,遼寧 營口 115007)
隨著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及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的提升,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已經很難滿足提高后的環保標準,多數污水處理廠出水脫氮效果差,總氮含量高。生物濾池是一種生物膜法污水處理工藝,其特點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懸浮固體于一體[1],能夠將低濃度廢水中的污染物質進一步有效脫除。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中引入了生物濾池[2]。在生物濾池運行過程中,隨著系統截留固體懸浮物量的增加、生物膜的增長和反硝化過程氣泡的積累,濾層阻力逐漸增大,濾池過水能力降低,同時出水SS濃度升高,影響系統正常運行,需要經常進行反沖洗[3-4]。反硝化生物濾池作為總氮脫除工藝的代表,多應用于市政廢水處理中,利用反硝化濾池進行工業廢水脫總氮的工程案例幾乎沒有,僅有的研究多數仍局限于試驗[5]中。
鞍鋼綜合廢水中包含焦化、煉鐵、煉鋼、冷軋、生活等排出的各類廢水。該廢水總氮含量較高、碳源不足,且對出水總氮要求較嚴,出水水質需達到《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456-2012)中的排放標準。經過多方比選后,采用了后置反硝化工藝進行綜合廢水處理。
綜合廢水處理的工藝流程示意圖如圖1所示。裝置設計的進出水指標如表1所示。來自鋼鐵廠的綜合廢水經過提升后首先進入沉淀池,在混凝劑的作用下,廢水中的膠體和細微懸浮物凝聚成絮凝體,然后予以分離去除,高效沉淀池出水進入曝氣生物濾池,進行碳化及硝化反應,在降低廢水化學需氧量(COD)的同時將氨氮轉換為硝酸鹽氮,曝氣生物濾池出水后進入反硝化濾池,在反硝化濾池的缺氧環境中進行反硝化反應,從而去除水中總氮(TN)。從反硝化濾池出水后,進入砂濾池,砂濾池出水進入催化氧化池,在催化劑作用下,廢水中無法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被礦化,廢水得到凈化。

圖1 綜合廢水處理工藝流程示意圖

表1 裝置設計進出水指標
此綜合廢水處理系統中,總氮的有效脫除是系統運行的難點之一。由于原水中COD較低,為保障反硝化生物濾池總氮脫除效果,需要外加碳源。因此,碳源投加為反硝化濾池運行的關鍵環節。碳源投加過多,可能導致出水COD超標;碳源投加量不足,又可能導致出水硝酸鹽濃度過高,出水總氮難以達到處理要求。系統運行初期,主要以葡萄糖(C6H12O6)作為系統外加碳源。以葡萄糖作為單一外加碳源的反硝化濾池運行穩定后,系統COD和總氮運行指標如圖2所示,濾池反洗后系統COD和總氮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圖2 系統COD和總氮運行指標

圖3 反洗后系統COD和總氮變化趨勢
由圖2可以看出,裝置運行穩定后,系統出水COD沒有增加,同時總氮能夠降低至15 mg/L左右,但處理效果不穩定,總氮偶爾超標,且脫除效率較低。實踐運行過程中,經過計算得出,外加碳源與總氮比值(C/N)為 7:1。
由圖3可以看出,反洗后系統處理能力短時下降,4 h內出水總氮指標升高,4 h后反硝化能力逐漸恢復,至8 h后完全恢復。實際運行過程中,根據水頭損失將反洗周期控制為16 h,系統操作壓力較大。
上述結果表明,以葡萄糖作為單一外加碳源時,總氮雖然能夠有效脫除,但反硝化濾池微生物增殖速度過快,出水濁度高,且水頭損失嚴重,反洗周期短,系統操作壓力大,高頻率的反洗不但會造成濾料磨損嚴重,同時反洗后一定時間內還會影響微生物處理效果,系統運行風險較高。
針對以上問題,決定開展不同碳源對反硝化生物濾池運行效果影響的研究試驗,比較不同碳源投加后系統運行效果的變化。根據試驗研究及報道記載,反硝化濾池可采用的碳源種類較多,如甲醇、乙醇、淀粉等[6-7]。現場利用2座反硝化濾池進行試驗研究,藥劑選取為乙酸(CH3COOH)和甲醇(CH3OH),以相同COD當量進行碳源投加,并與葡萄糖作為投加碳源時的情況作對比。經過一個多月馴化培養后,不同碳源投加后系統總氮脫除效果如圖4所示。啟動期間不同碳源投加后亞硝酸鹽(NO2-N)含量變化如圖5所示。
由圖4可以看出,經過7天時間,原本已適應葡萄糖作為碳源的反硝化菌逐漸適應乙酸;10天后,反硝化菌開始適應甲醇;啟動15天后,投加乙酸組的處理效果略優于投加葡萄糖組;投加甲醇組雖然適應較慢,但穩定后總氮脫除效果最佳。由圖5可以看出,乙酸及甲醇作為碳源投入后,在啟動期間,均有一段時期的亞硝酸鹽積累過程,隨著馴化完成,亞硝酸鹽逐漸消失,葛世建等人在活性污泥系統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8]。

圖4 不同碳源投加后系統總氮脫除效果

圖5 啟動期間不同碳源投加后亞硝酸鹽含量變化
由于本裝置為后置反硝化,進一步比較不同碳源投入后系統處理出水及反沖洗情況。反硝化過程中不同碳源消耗比例及反洗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反硝化過程中不同碳源消耗比例及反洗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葡萄糖作為反硝化碳源,藥劑消耗量大,出水濁度高,系統反洗周期最短,同時反洗水量大;乙酸和甲醇作為碳源,總氮脫除效率高,出水濁度較低,反洗水量小,但乙酸投入后會引起pH降低,見圖6。

圖6 乙酸投入后系統進出水pH變化
綜上可以得出,乙酸和甲醇作為反硝化系統碳源的脫總氮效果優于葡萄糖,但乙酸和甲醇均屬易揮發危險化學品,對運行管理的要求較高。
通過對不同碳源的特點進行對比,在實現提高系統總氮處理能力及穩定性的同時,考慮經濟性及操作安全性,最終決定采取混合投加的方式。由于甲醇具有毒性,且極易揮發,選擇較為安全的乙酸+葡萄糖混合投加的方式,并以乙酸為主,葡萄糖為輔。根據來水水質情況,考慮反硝化過程適宜pH為6.5~7.5,采取乙酸與葡萄糖的COD當量比值約為3:1的方式進行投加實踐,控制出水pH使其不低于6.8,記錄一段時間的處理效果如圖7所示。
由圖7可以看出,系統投入混合碳源后,pH值降低幅度較小,不影響生化系統處理效果及出水水質,系統最終出水總氮穩定且≤15 mg/L,同時出水COD并未增加,達到了預期處理目標,相對于單一葡萄糖碳源,系統反洗周期延長,操作壓力得到緩解。

圖7 混合碳源(乙酸+葡萄糖)投加后出水COD、總氮和pH變化
(1)在工業廢水處理系統中,以葡萄糖作為反硝化濾池的單一碳源時,總氮脫除效率低,同時系統反洗頻繁,操作壓力大,處理效果不穩定。
(2)以乙酸、甲醇代替葡萄糖作為反硝化碳源是可行的。更換碳源后,反硝化反應重新啟動時間短,投入乙酸、甲醇后,系統分別經過7天和10天后開始發揮反硝化作用;啟動穩定后,在投加相同COD當量藥劑的前提下,乙酸組對總氮的處理效果略優于葡萄糖組,甲醇組投入后雖然啟動時間較長,但運行穩定后處理效果最優。
(3)不同碳源進行反硝化反應后出水濁度的對比:葡萄糖組>乙酸組>甲醇組;反洗周期以葡萄糖組最短,乙酸組居中,甲醇組最長。
(4)根據不同碳源的特性,綜合考慮技術經濟性及操作安全性,可以選擇混合碳源投加的方式。采取乙酸+葡萄糖的混合投加方式后,與以葡萄糖為單一碳源相比,系統總氮處理效果得到了優化,系統最終出水的處理效果改善,同時操作壓力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