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燕 ●王逸
“全球市場都在關注美中貿易磋商緊張的一周”,美國彭博社28日稱,中美將開啟兩國元首去年宣布貿易“休戰”后雙方最高級別的談判: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月30日至31日將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舉行中美經貿問題高級別磋商,為準備此次磋商,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已于28日先期抵達美國。“全球商界領袖正寄望于美中兩國能很快達成一項貿易協議,以安撫緊張不安的市場。”《華爾街日報》28日稱。周一,世貿組織決定成立專家小組,審查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的決定。
“中美貿易磋商的三種場景”,彭博社28日以此為題發文稱,外界并不期待本周的磋商會達成最終協議,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不少端倪。文章稱,此次談判可能有三種結果:達成初步協議或延長“休戰”、實現突破性進展、談判破局。第一種情況是,萊特希澤和劉鶴達成初步協議,匯報給兩國領導人,由領導人決定是否滿意磋商成果。“劉鶴和萊特希澤很少對記者透露內情,所以不必對他們的解釋有太多期待。因此,解讀談判進展的最好方式是看含糊的官方聲明。”報道稱,目前中美貿易磋商的主軸很清楚:中國可能會同意采購更多的美國產品,承諾在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上做出更多努力,雙方還可能制定對談判成果的執行機制。分析稱,“如果兩國官員會后決定再舉行新的談判,表示他們認為可能會在3月1日之前達成協議,或延長‘休戰期限。”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律教授和貿易專家希爾曼指出,“談判代表比較容易宣布的成果是程序性進展,如我們會繼續磋商。如果連這個都不同意,情況就不妙了。”
彭博社稱,第二種結果、也是最佳狀況是,中國提出“比外界預期更具雄心壯志的方案”,說服特朗普的鷹派大將萊特希澤,讓特朗普和白宮原則上同意達成協議。但美國財政部前官員洛文杰坦言,這種可能“很難做到”。第三種結果,即最壞的結果是談判破局。“如果協商結束后沒有任何聲明,就要小心了。”
“本周的談判會發生什么?”路透社28日稱,在談判開始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稱美中距離達成協議還有“幾英里遠”,降低了外界對此次磋商可能達成實質性成果的期望。“貿易談判通常不到最后一刻不會有結果,因此最后結果可能要到2月底才能揭曉。”報道認為,如果雙方取得足夠多進展,也可能同意延長談判期限,去年的北美自貿協定重新磋商時就曾這樣。
美國CNBC網站27日認為,雖然貿易戰可能讓中國傷得比美國重,但如果摩擦持續,情況到今年春天可能反轉。美銀美林公司經濟學家指出,由于大規模國內振興措施,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好轉。而美國方面,隨著政府的減稅和支出效應逐漸消退,經濟學家已預測美國經濟將在下半年放緩,部分甚至預測增長率低于2%。
28日,在“新加坡透視2019”論壇上,中美經貿問題也引起與會者熱議。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在會上對1200多名聽眾說,中美貿易問題最終可能得到解決,“中國有80%的可能滿足美國的要求”,他說,“這并不是因為他們(中國)感到害怕或者很慷慨,而是因為他們知道,時間在他們一邊。他們知道自己在所有的領域都在緩慢地進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楊榮文說,中美的競爭關系將一直持續到美國確信“中國不同于美國、不同于蘇聯”。他告訴與會者:“每一位中國領導人都熟讀《孫子兵法》,你必須了解戰爭,為戰爭做好準備,但輕易投入戰爭是愚蠢的,因為戰爭一旦開始,將會耗盡你的精力并導致無法預見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