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1987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簽署《中導條約》。
當美國與俄羅斯為《中導條約》的存廢爭執加劇時,一個塵封已久的名詞重新出現在媒體上——“死亡之手”。
2018年11月,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前司令維克多·葉辛說,如果美國執意退出《中導條約》,在歐洲部署中近程導彈,那么俄羅斯將考慮重啟蘇聯時代的“死亡之手”,以保護國家免受核打擊。
何謂“死亡之手”?
俄地緣政治研究所所長伊瓦紹夫說,這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研發的一套核導彈反擊系統。在發生核戰爭的情況下,即便蘇聯領導層被敵核打擊全部消滅,該系統也會自動指揮發射核彈進行報復。有專家稱:“這是一種戰略阻嚇力量,明確地告訴敵人,即使我被你殺死,復仇仍會完成。”

蘇聯海軍核潛艇。

蘇聯在紅場閱兵時展示的導彈。
“死亡之手”是復仇之手,但并不是一觸即發的系統。平時它處在半休眠狀態,直到危機發生后高級官員將它啟動。
“死亡之手”系統啟動后,第一步是通過蘇聯境內的地震、核輻射和氣壓傳感網絡,監測是否有核爆炸跡象。在真正發動報復性核打擊前,這個系統要完成一系列的情況確認程序,或者叫“如果/那么”程序:如果它被啟動,那么它會設法確認敵核武器已擊中蘇聯土地。如果看起來確實發生了核襲擊,那么系統會檢查是否還能聯系到蘇軍總參謀部作戰室。如果可以聯系到對方,并且過了一段時間(比如15分鐘到1小時),系統沒有收到總參高級軍官下達的攻擊命令,那么系統會自動關閉。
但是,如果通往總參謀部的線路無法接通,那么“死亡之手”會推斷“末日時刻”已到。它會繞過指揮層,將發射權移交給值班人員。在這個時候,摧毀世界的決定權就隨機落在地下掩體里的某人身上。這個人也許是莫斯科派出處理危機的將軍,也可能是軍校剛畢業的年輕軍官。如果他決定發動核反擊,那么人類歷史就要重寫了。
據媒體描述,除了地下指揮所,“死亡之手”系統還包括搭載指揮、控制設備的伊爾86VKP軍機,搭載中繼設備的伊爾76RT軍機,以及藏在地下和深海的導彈發射裝備。這都是為了確保反擊的萬無一失。
在確定“末日危機”發生后,3架伊爾86VKP軍機會載著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起飛。軍機上沒有窗戶,機上人員不會被核爆炸的耀眼光線傷害。電腦和通信設備都位于機頭,機翼下懸掛著兩臺發電機,保證飛機上所有設備長期運行。當導彈發射令下達時,伊爾86VKP軍機會放出8公里長的天線。這個天線不會受到核爆炸的影響。使用這種天線,伊爾86VKP飛機可以發布命令,發射全國所有藏在地下發射井里的洲際導彈。而載有無線電中繼設備的伊爾76RT飛機將發布命令,發射所有部署在移動裝備上的導彈,包括部署在俄羅斯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潛艇上的導彈。
葉辛說,這套蘇聯時代建設的核導彈反擊系統仍保持了完好的功能,甚至還得到了改善。有人問他,“死亡之手”能否確保俄核反擊成功?他說,當“死亡之手”發揮作用時,俄羅斯已經受了侵略者的第一次打擊,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把剩下的導彈都打出去”。
蘇聯究竟為何要搞“死亡之手”?
蘇聯解體后,一個名叫瓦勒里·亞尼奇的蘇軍退役上校曾向美國媒體透露過一些內情。他在蘇聯戰略火箭部隊和蘇軍總參謀部工作過30來年,參與了“死亡之手”系統的建設。他說,這套系統的部署和里根有關。
上世紀70年代,因越戰而陷入衰退的美國軟弱無力,蘇聯也縮小了與美國的核武差距。但里根上臺后,美國變得強硬。里根很關注蘇聯的核戰生存能力。根據中央情報局的評估報告,他認定“蘇聯是最具核防御能力的國家”。蘇聯情報部門當時得到情報,里根已經批準了一套“摧毀蘇聯的計劃”,其中包括“進行預防性核打擊”。莫斯科開始建造防備美國核打擊的掩體。
亞尼奇說,當時里根的策略是要讓蘇聯人相信美國不怕打核戰爭,里根的顧問們主張要積極籌劃核戰爭。他們認為,美國作為軍力最強的國家,如果顯示動武愿望,就能在核危機中獲得最大好處。于是,美國開始擴大核武庫。在1981年的參議院聽證會上,美時任武器控制和裁軍機構主席羅斯托說,美國有可能會“瘋狂地使用武器”,還說日本“1945年遭受核襲擊,現在發展得也很好”。他提到美蘇可能打核戰爭,并說:“有人預測一方有1000萬人傷亡,另一方會死1億人。但這不是所有人口。”雙方的摩擦越來越多。時任蘇聯駐美大使多布雷寧失去了在美國國務院的停車證;美軍突然入侵小國格林納達“打擊共產主義”;美海軍演習也越來越接近蘇聯水域……
里根這個策略似乎奏效了。亞尼奇說,莫斯科相信白宮真的已準備好打核戰爭。蘇聯元帥奧加科夫在1982年稱,里根的政策“具有冒險精神且為統治世界的目標服務”。他說:“1941年我們很多人得到戰爭警告,但不相信戰爭即將到來(這指的是納粹德國的入侵)。”所以,“現在情況非常嚴重,非常危險”。
很快,里根做出了冷戰時代極具挑釁性的舉動。他宣布,美國要開發一種在太空中以激光和核武器防御蘇聯核導彈的系統,他稱之為“導彈防御系統”。美國的評論家當時并不相信這些,嘲笑它是“星球大戰”(這是當年流行的電視劇名稱)。
但莫斯科的解讀完全不同。亞尼奇說,蘇聯決策層認為,搞“星球大戰”系統證明美國確實在計劃打核戰爭。蘇聯人認為,“星球大戰”系統不可能阻止大批蘇聯導彈,只能是美國首先發動核打擊后的防御方式。美國人會首先瞄準蘇聯城市和導彈發射基地發射數千枚核導彈。有些蘇聯導彈能夠存活下來,此時里根的“導彈防御系統”就可以阻擋其中很大一部分了。這就打破了原本以相互確保摧毀為基礎的核平衡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由于任何一方都無法在核打擊與核報復中幸存,所以雙方都不會發動核戰爭。
根據里根的私人日記和信件,很多美國人相信里根并不想主動攻擊蘇聯。他可能真的相信“星球大戰”是防御性的,自己帶來了“持久和平”。據說,他曾告訴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自己“可能是盾牌發明人的轉世”。但蘇聯的看法是:如果確認對方將進攻,那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先發制人,要么讓敵人明白,即使我被你殺死,我也能報復你。
1985年,“死亡之手”正式運行。亞尼奇說,這個系統“非常好”,“即使美國毀滅了克里姆林宮,殺死了所有將軍并切斷通信網絡”,蘇聯仍有能力反擊。
蹊蹺的是,蘇聯當年并未大力宣傳“死亡之手”,而是對此嚴格保密,甚至沒有告知本國負責武器控制談判的非軍方代表。據說,里根政府的一些高官對這個系統一無所知,曾任國務卿的舒爾茨說,他從未聽說過“死亡之手”。
蘇聯解體后,相關消息有所泄露,但很多細節外界仍然不清楚。比如,它的傳感系統與指揮系統如何整合?目前它處于何種狀態?外界都不甚了了。據報道,有個對外透露“死亡之手”情況的蘇聯官員“死于神秘的樓梯倒塌事故”。
為什么蘇聯時代沒有公開用“死亡之手”阻嚇美國呢?一種說法是,蘇聯軍方極為重視保密,不愿亮出底牌。但這似乎又無法解釋這種戰略的自相矛盾之處——既要用“死亡之手”嚇住美國的戰爭沖動,又不想讓美國知道它的存在?
亞尼奇給出了一個解釋:這套系統的真正目的,是防止蘇聯軍政領導人在危機中過早采取報復行動。換句話說,這是為了向“所有頭腦發熱的人保證,無論發生什么事情,我們都有報復能力。那些攻擊我們的人一定會受到懲罰”。
1983年,美國在西德軍事基地部署了潘興II型導彈。蘇軍判斷,從雷達上看到對方導彈發射到導彈擊中目標,蘇方只有10到15分鐘的反應時間。當年美蘇劍拔弩張,一個雷達故障、一次被誤解的美軍演習,甚至一群在雷達上看起來像導彈的野鵝,都可能引發人類的災難。
“死亡之手”的出現,解決了蘇聯領導人的焦慮。有了它,如果蘇聯雷達上出現一個難以判斷的信號,克里姆林宮可以打開“死亡之手”,看看飛來的是野鵝還是導彈。畢竟,確認在蘇聯土地上發生核彈爆炸要比確認遙遠的信號簡單得多,這是為了避免悲劇性的錯誤。
不久前,美國領導人以俄羅斯違反《中導條約》為由表示將“退約”,俄方則堅決反對。2018年12月18日,俄總統普京發出警告:美國“退約”可能會導致“極其負面的后果”,俄將采取額外措施保障國家安全。以史為鑒,美俄領導人能否有足夠的定力來避免“死亡之手”的復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