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藝雪
(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
自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駛入了快車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引發高等教育者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學習與討論。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高校對高等教育根本使命達成了共識: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兩年來,全國高校圍繞“立德樹人”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之一,大學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人才”一詞之于當下,有什么新的含義呢?西方個人主義思潮和成功學之濫觴不斷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諸多挑戰,進一步引發我們對“育人”和“育才”辯證關系的思考。
總體上,人們對育人和育才的認識存在以下兩點誤區。第一,簡單將兩者劃等號。“人才”一詞常常連用,不加區分,混為一談。對“人”的價值追求和“才”的評判標準更是莫衷一是。小到個人、家庭,大到階層、社會,重視“人才”,卻籠而統之,往往忽略個人的特殊性,對人的社會適應性要求更高,希望整齊劃一,單一標準。在教育界,高考指揮棒、應試教育一直飽受爭議。人們一方面希望對人才有明確的評判,但越來越張揚個性的青年人,常常突破標準,讓人無所適從。第二,更強調成“才”的重要性,忽視“人”的作用。這與我國快速發展的國情息息相關,一段時間內人們更重視人的才能和貢獻,相對忽視人性和品德。為應對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也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上積極調整,致力于培養各行各業需要的人才。
1.培養的目標不同
評價“才”的標準是成功與否,所以育才的目標是使人獲得成功。成功,具有社會屬性和時代色彩,不同時期,人們對于成功的標準并不相同。而評價“人”的標準則是幸福與否,所以育人的目標是使人獲得幸福。幸福,是一種深刻的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且不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追求內心的安穩和持久的快樂,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2.培養的內容不同
育才需要突出才能的培養,也就是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一些學者提出育才必須注重培養“三力”,即創造力、分析力和領導力。擁有這些能力素養的人,能夠在職場上披荊斬棘,獲得較高的職位和收入,成為團隊的領導,獲得現實意義上的成功。反觀育人則是突出人格的完善,也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明辨是非,追求自我的獨立。可以說育人解決的是“總開關”的問題。
3.培養的方式不同
基于以上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自然延伸出不同的培養方式。育才的方式多為“言傳”,講授知識,教授技能,指導實踐。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擁有豐富的學識,所謂“學高為師”。而育人,則需要通過高尚的人格來影響和熏陶另一個人,更多表現為“身教”。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擁有獨立的人格與崇高的品德,所謂“身正為范”。
4.培養的結果不同
通過上述的培養,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成為“國家之才”,那么他應該擁有良好的知識技能,擁有出色的才華,擁有領導者的魅力。而育人的結果則會得出一位擁有獨立人格,擁有高尚品德的“社會之人”。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而迅速的變化,每個人都在感受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面對育人與育才的問題,大學生、高校和社會都要做出理性思考與選擇,回答好這個重要的問題。處理好育人與育才的辯證關系,有三方面的意義。第一,對于大學生個人而言,這關系到個人宏觀上追求的終極目標和微觀上對待選擇的標準。大學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于人生目標的思考將影響價值觀的確立,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第二,對于高校而言,這關系到高校的立身之本,關系到高校辦學的正確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效果。世界范圍內高校的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社會主義性質的高校在此基礎上,更應突出“四個服務”的理念,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第三,對于國家社會而言,這關系到社會發展的前景和民族復興的希望。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1.大學生應堅持正確的成人觀,處理好“安身立命”與“追求卓越”的關系
成人是打基礎、保底線,成才與謀發展、求壯大。成為有品德、有涵養的人,將是大學生終身的追求和幸福的源泉。同時,青春的光芒必須映照在奮斗的汗水中,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之中,就要求大學生成為有才干、有奉獻的人。堅持以德立身的成人觀,追求卓越,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做好人生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高校應堅持正確的育人觀,處理好“根本使命”和“時代要求”的關系
從大學自身的發展歷史來看,育人是根本使命,育才是時代要求。高校應成為社會道德高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解放與發展。同時,偉大的時代對于人才的渴求超過一般。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擔當與責任。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觀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切工作的檢驗標準。
3.社會應堅持正確的用人觀,處理好“用人唯賢”和“唯才是舉”的關系
社會的用人導向直接影響高校培養人和大學生個人成長的路徑選擇。德才兼備固然最佳,但無法同時滿足時,社會需要的是“平庸的好人”還是“有才的壞人”,這一問題是對社會價值觀的拷問。堅持以德為先的用人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當前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
分析育人與育才的辯證關系,本質上是對社會價值實現、高校辦學方向和個人理想追求的思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對自身發展的定位、高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社會對公民價值觀的要求都不該迷失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以德立身,追求卓越,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從而交出時代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