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毳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
高校開始擴招后,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都在成倍數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成為每年畢業季的熱點話題。那么,如何能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呢?除了依靠市場現有數量的崗位空缺,大學生還應該通過自主創業,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的方式來帶動“自消化”,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最終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步向前。
1.緩解就業壓力,首先條件就是要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能力??v觀《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從2011年到2017年,大學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逐年攀升。以畢業半年為半徑來看,2011屆統計數據為1.6%,到了2017屆就上升到了3.0%。大學生畢業時正值智力、知識儲備較充足的階段,此時創業不論是膽識、奮斗、魄力都成為創業成功的有利因素,即使創業失敗,這段經歷也必然成為以后工作的寶貴經驗。一旦宏圖大展,創業成功,不僅讓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更為社會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就業難的社會矛盾。
2.要想推動經濟增長,培養創業能力是最有效的措施。二十多歲是人生最鮮活的青年階段。青年人處在社會科技的最前沿,接觸最新進的科學教育,同時具備較高的研發能力。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能力,是完成生產力的直接轉換,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一些大學畢業生創立的微小企業,以科技產品作為企業的拳頭產品,打造特色產業鏈條。不僅推動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生產迭代和進步,更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1.大學畢業生的自身條件限制。第一,大學畢業生雖然熱情高漲,但對于創業缺乏系統性認識,沒有科學的創業意識培養和創業的模擬培訓。創業不是頭腦一熱,僅靠書本的介紹,容易脫離現實。沒有關于創業的可行性的論證,容易主觀臆斷,造成創業失敗。第二,要想創業成功,創業計劃要科學,資金投入要充足。很多創業者無法靠銀行貸款和風投機構投資來獲取資金支持,他們出于對創業中金融風險的考慮,不會輕易讓資金流入這種微小的創業企業。創業者只能依靠家庭支持,家底豐厚及家人的支持力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畢業生初始創業階段的投資能力。總而言之,不論是創業經驗不足還是在投資資金的限制上,大學生創業都面臨一定的窘境。
2.畢業院校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制約。高等院校對于學生自主創業的態度是,學校政策上支持,但是在實際的課程設置上礙于教學形式的限制,只能通過正常的授課教學和專業講座的形式來開展。這樣一來,學生們雖然能夠掌握基本的創業知識,引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但是明顯缺乏個性化的在創業方面的培養。在專業創業實踐中,由于活動設計和實施的目標不夠明確,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活動定位不明確,高校教師也只能依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來講授創業課程,實踐經驗缺乏,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能力提升。再者,高校自己舉辦的內部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的養成課程體系,是脫離市場干預的純粹理想化的模式,沒有了社會各因素的影響,最終使學生畢業后投身的創業公司難以適應社會,導致影響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3.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制約。首先,自古以來,“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及追求鐵飯碗的心理至今仍在。它不僅影響著現代大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潛能方面的開發,更有甚者,有的大學生畢業后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要創業甚至排斥其它創業者;其次,很大一部分家長存在“護犢子”心理,他們自己見識短淺,不想子女去涉險創業,這些都阻礙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最后,在社會整體政策下,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是大學生在實際的創業過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在工商注冊方面、財稅激勵方面、金融支持等各方面都后勁乏力,磨折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同時減少了創業的成功率,最終影響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目前,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方式很有限,大都是通過課程教育實現的。比如,開設“職業與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業與創業課程訓練”“SYB培訓課程”等方式,這些課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讓畢業的大學生了解到一些創業的政策和創業思維,以及一些簡單的創業技巧,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剝離了學生對于創業的實際體驗,導致學生們創業能力培養的缺乏。那么,到底有哪些方式和途徑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方面能夠更有效呢?
1.走近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課余實踐應該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一是鍛煉了自身的交往能力,二是可以為以后自己創業積累經驗。
(1)學科競賽。參加學科競賽是提高自身創業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校和教育部門每年都會組織這樣的競賽活動,比如軟件設計競賽,機器人設計大賽等,這些競賽更講究競技性和專業性。參加比賽的學生都會鉚足了勁,爭取取得好的名次和成績,在整個備賽期間,學生要彌補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同時還要將動手能力調整到最佳狀態;項目的不斷創新和高要求,都會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創業潛能,這樣的學科競賽,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創業能力培養的方式。
(2)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孵化。在整個大學階段,學校每年都會鼓勵學生申報大生生創新項目或者是孵化項目。這樣的項目學生應該努力參與,爭取能夠獲得立項和一定的經費,并且在整個項目的孵化過程中可以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其中,學生要對各環節都了如指掌,如項目策劃書,市場調研或者市場推廣方面。同時,要求對財稅知識和相關的法律知識有所了解。
(3)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大學社團活動十分豐富,不僅有文藝活動,還有體育活動,手工等。學生在注重文化課的同時,應該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多參加社團活動,不但有利于自己的交際能力的提升,更能夠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體驗,遠遠優于課堂的被動式聽課所獲得的知識。
2.參與教師科研學術項目,從身邊的老師身上學習,培養創業能力
高校規定老師在教學中要有自己的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主要是為了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用于企業的科研研究和一系列的產品的設計開發。學生要不斷向老師學習,不僅僅是課堂的相關知識,更有老師在科研項目中所用到的管理方法、設計的營銷方法和運營手段,實地去做,真正去參與到現場,這樣才能積累相關的創業經驗。
3.利用好大學創業平臺,培養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實習或孵化基地,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要實踐平臺。其主要任務是整合各方優勢資源,開展創業指導和培訓,接納大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創業項目孵化的軟硬件支持,促進大學生創業與就業。
大學生創業是整個社會的要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畢業就業矛盾的有效調和劑。社會支持大學生創業,但是面對諸多困難,創業不應只停留在熱情上,更應該從自身各個維度去提升自身的創業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未來的創業過程中做得更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