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
現代職業的復雜性、創新性、綜合性,要求技工院校培養的學生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美德和發展潛力的一門學科,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傳統的消極心理學而言。一經提出,便在心理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對于傳統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更加關注如何發現人的優秀品質和潛能,從而幫助人能夠更好、更全面的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技工院校的學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需要在接下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以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重構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工作的向往,這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1.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問題為導向。受傳統心理學的影響,目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采取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有問題”的學生身上,教師具有的“問題意識”使其過多關注那些被貼上“問題標簽”的學生。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研究如何發現并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忽略了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研究。學生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由于受標簽效應的影響,很難將自己與教師置于平等的關系中,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課堂傳授仍為主要教育方式。在傳統消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心理學課堂仍以課堂知識的講授為主。教師習慣于將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羅列,尋求解決方案。然而,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心理問題的學生為數不多,他們對所講授的內容無法感同身受,因為不能適應大部分學生的實際需求,一門具有趣味性的課程最終變成了知識灌輸,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被縮減。技工院校的學生由于其理論學習能力不強、學習興趣不濃,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師無法牢牢地把握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氛圍死氣沉沉。
1.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在傳統心理健康課程的基礎上,心理學教師應在課堂中將積極心理學的知識與教學理念貫徹在心理學的每一節課中。教師可適當補充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開展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相關活動,采用以活動為主、講解為輔的課堂組織模式,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發掘自身的潛能,給每一位同學積極展現自我、尋找自信和幸福感的舞臺。例如,在講授“認識情緒”這一課題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份自己的“心情晴雨表”,讓同學們認識情緒的兩極性,并學會接納自身的不良情緒。其次,在“快樂點擊”的心理游戲中,同學們逐步學會調節情緒的方法,最終收獲快樂,提高了自身的心理品質。
2.課內外相結合,構建開放互融的教育方式。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引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應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有效資源,課內外相結合,探尋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多元途徑。操場上的素質拓展活動、教室外的心理小游戲、講座、心理劇比賽、心理健康文化藝術節,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們與課堂講授的心理健康知識遙相呼應,共同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在課外的活動中,教師應該主動轉變身份,由組織者轉變為引導者、參與者和傾聽者,充分發揮自身的親和力,打造平等、自由、民主的師生關系,從而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挖掘,給他們更多的表達機會,讓學生自己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3.更新教育理念,打造心理教育師資新隊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成長不在于知識的簡單積累,需要他們在接納教師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自省、總結、反思和升華。因此,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的有效運用,需要教師能夠充分調動課堂內外的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這需要教師能夠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較強的組織力和課堂把控能力。因此,心理學教師需要不斷的提高專業技能,悉心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
積極心理學對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著顯著的作用,心理學教師不應將其僅僅局限于課堂中,更應鼓勵學生拓展至學習生活及將來的工作中,讓他們學會享受生活、快樂工作,為社會培養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