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酒泉市南苑小學)
作業是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的供學生課內外進行的練習,它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及調控教學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薄缎W數學常規》也明確規定了數學作業的形式要多樣,提高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布置作業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方面,大部分教師依然存在作業形式單一、陳舊,缺乏趣味性,忽視個別差異等問題,這樣的作業不僅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會扼殺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學習和領會,我對數學作業的內涵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上,也開始有意識地嘗試從生活性、開放性、趣味性、探索性和層次性等方面進行探索,讓學生能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智慧、張揚自己的個性、挖掘自己的潛能,從而體會到數學作業的快樂?,F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所嘗試采用的數學作業有效性設置策略。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數學作業的設置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加強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比如,學習了體積和容積單位后,我建議學生回家觀察一下家里的容器,如食用油桶、醬油瓶、飲料瓶、冰箱等的容積是多少;再估一估電視機、餐桌、沙發、臺燈等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等等。這樣學生對體積和容積才有切身感受,并容易區分,有助于他們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又如學習《數字的用處》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運用數字的例子,還可以讓學生做“小小設計師”:為全班同學設計一個能代表自己身份的個人信息編碼。
在設計作業時,要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比如,在教學《旅游中的數學》一課時,我在課后布置了這樣一道題:“春暉旅行社要組織45名游客去旅游,每輛中巴車限乘12人,租金140元;每輛面包車限乘8人,租金100元??梢栽鯓幼廛嚹??請同學們設計一種或幾種租車方案,填在表格里?!边@道題對學生來說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選擇多種多樣的租車方案,而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多種方案進行分析,引導出一個新的問題“誰設計的方案比較合理?”以此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的作業一方面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根據這一理念,我在布置作業時,就多設計一些新穎的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如數學手工制作、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闖關游戲、智力大比拼等,增加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例如,在學習《倍數和因數》這一單元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題目:用24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有哪幾種擺法?填一填,想一想,24的因數有哪些?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并與同學交流。或者是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使得它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邊長是整厘米數。學生剛剛接觸倍數和因數知識,對于一個自然數有哪幾個因數,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課后讓學生完成這樣一個在方格紙上拼擺或畫一畫長方形的趣味練習,并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探討后,學生會驚喜地發現:24=1×24,24=2×12,24=4×6,24=3×8,所以可以拼成“1×24”“2×12”“4×6”“3×8”這四種長方形,從而明白:原來找一個數的因數與拼長方形還有一定的關系。這樣的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了出來,把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畫畫活動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思維,讓作業變得更有趣。
再如學習了《購物策略》這部分知識后,我設計了一道“小小財政預算員”的作業:超市出售的同品牌酸奶,大瓶裝1000毫升,售價9.7元;中瓶裝500毫升,售價5元;小瓶裝200毫升,售價2.6元。營養學家提示:每人每天喝220毫升酸奶對身體有益。請你計算一下你們家一周(按7天計算)需要購買多少毫升酸奶?如何買最合算呢?這樣充滿趣味性的作業,能讓學生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
作業設計不應只停留在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上,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所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主的探索性作業,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
比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內容之前,可布置這樣一項提前預習作業:①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或圓錐?②說一說:向家長說一說圓柱、圓錐有哪些特征,它們有哪些區別和聯系;③利用圓柱、圓錐的實物或模型,通過看、滾、剪、切、摸、量等方法,進一步感知并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一系列實踐操作活動,對圓柱、圓錐就有了深刻的認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苯處煈搮^別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作業,從模仿性的基礎題到提高性的變式題,再到拓展性的思考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后,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作業:基礎題:一個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變式題:一塊三角形交通標志牌,面積是35.1平方分米,底是9分米,這個底對應的高是多少分米?思考題: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6厘米和8厘米,斜邊長10厘米,斜邊上的高是多少厘米?讓學困生做基礎題,鞏固基礎知識;中等生做變式題,強化基本技能;優等生做思考題,優化知識結構,讓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設計與布置適合孩子天性的豐富多彩的有效性數學作業,會使每一位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喜歡做數學作業,會使數學作業變得更有效、更精彩,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多樣化設置的實踐與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