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西海岸新區易通路小學)
小學科學科目憑借多樣化的知識內容備受學生的喜愛,但介于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無法時刻維持學生對該科目的學習興趣。從“科學源自生活”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兩個概念中充分體現出了讓科學教學回歸于生活,重視學生興趣的重要性。為此,教師應該以此為前提,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
一個良好的開始雖然不能保障理想的結果,但對結果的良性發展趨勢卻有著決定性影響。為了提高小學科學中生活化教學開展的有效性,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是非常有意義的。為此,教師在生活化教學開展初期便要注重引導質量,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與熱情。教師需要先以生活化的方式去帶入課堂教學內容,并且處理好教學策略的“隱形化”,不讓學生察覺到自己正在順應教師具有目的性的教學引導。而教師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做到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化案例的無縫連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教學內容。
比如,教師在講解“水”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幾個不透明的塑料袋作為容器,并在容器中分別裝有沙土、石子、棉花、紙屑、水、酒、鮮奶,然后先讓學生僅通過觸摸容器來識別容器中裝載的物質是什么,并讓學生從中找到哪一個容器裝的是水。學生通過觸碰容器后的感知做出答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共同探討與分析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教師讓學生對每一個容器中裝載的物質做出解答,其中沙土、石子、棉花、紙屑因質地與水有著明顯的差異,學生通過觸摸基本能對其做出準確的回答,但對其它三種液體卻無法給予肯定。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何無法從中找到裝有水的容器?”學生回答:“因為這些容器中有三個容器均為液體,僅通過觸碰并不能準確判斷哪一個容器中的液體是水。”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對其提出設問:“除了觸摸的方式之外,有沒有其它的方式來判定哪一個容器中裝的是水?”學生紛紛給出各自的回答,如打開容器觀察液體或通過味道來判定等,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到裝有水的容器并對此展開討論。
這一引導過程能夠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操作中去了解物質之間的特點,加深對科學知識點的印象,同時積累用生活化的方式學習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有效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熱情與積極主動性,能夠隨著教師的引導展開思考,并在思考與探討的過程中逐步走入科學世界,為后續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提供前置條件。
上述的生活化教學開展策略僅僅作為一個開端或落實前提,并不能作為小學科學中生活化教學的全部。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還是應當以圍繞新知識的傳授為主。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從傳統化的課堂學習轉變為在生活中學習,能夠感受到科學知識源于生活。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傳授新知識時,同樣要以生活化方式去引導學生。比如,在進行“光與影”知識點的教學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影子的形成條件,這對學習環境有著一定的需求,傳統的室內教學環境并不能很好的讓學生以生活化的方式去觀察光與影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新知識點的傳授上進行生活化引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室外教學,也可以在室內教學后展開室外教學活動。為了保障學生的室外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開展室外教學前針對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譬如要求學生在室外學習后針對影子的形成條件、影子形態的變更方法、調整影子方向的方法、如何消除影子等問題寫一篇總結報告交給老師。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在生活中去探知和思考科學知識,避免室外教學在失去傳統室內教學的約束下,讓學生以散漫的心態度過寶貴的室外學習時光。
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教學主導和監督作用,為了幫助學生凝聚注意力,使學生室外學習的思考方向不偏離軌跡,教師可以在室外教學過程中穿插各種提問,以此來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時刻保持注意力,并通過室外教學為學生提供科學知識與生活的銜接點,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學習科學,從科學的視角去看待生活。
大自然是森羅萬象的,即便是當前的教材內容也均是從自然生活中所提煉的,然而教材中科學知識的內容是有限的,而自然生活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卻是無盡的。教師引導學生探知和發覺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及其體現方式,不僅拓展了教材,更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去了解科學的應用領域,讓科學從一個邏輯性和抽象性的概念中轉化成實體案例,而生活中這些鮮活的案例無疑比書本教材更能達到宣傳教育的效果。
當前,很多學生對科學的認知及其存在領域存在一定的偏見,不認同科學源自于生活,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在于學生通過對自身生活的檢索,無法在生活中發覺科學的存在感,導致學生普遍認為科學與現實生活是兩個無法存在交集的點,這種心態不僅無異于生活化教學的順利開展,對學生的科學學習與實踐應用能力的養成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掘科學的所在,讓學生認識到科學與生活的一體化。
由于科學源于生活這個概念較為籠統且過于龐大,對于小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在落實上也存在很大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覺生活中科學的存在方式。這需要教師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不將教學局限在室內課堂教學方式上。
為了使科學教學回歸生活,并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教師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提煉教材中的知識點,以生活化案例去帶入。其次,教師應當多開展室外教學,讓學生的學習走出課堂,迎合日常生活方式。另外,教師應當多結合教學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活動,譬如讓學生制作一些小發明、搜集并分享生活中發現的科學案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在生活中發掘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參照依據。
根據本文的論述了解到,生活化教學的初衷與落實方法就是讓科學教學與學習回歸于生活,實現知識與生活相貫通,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覺科學知識以及掌握在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能夠通過對科學知識的運用去解決和解釋生活中的問題及現象。對此,教師應當在小學科學中勤于開展生活化教學,組織和創設各種以日常生活為背景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認知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