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
初中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的語言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樣板,他們對學生語言習慣和能力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教師的語言不夠準確規范,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數學教師必須熟練數學科學語言的表達,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數學思維方法是大有益處的。在日常教學中要做到“兩個必須”:一是對定義、定理、公理的敘述必須要準確,不應該使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例如,“對應角相等”與“角對應相等”,“切線”與“切線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徑垂直于弦”,“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這類語言就缺乏準確性。二是必須用科學的數學術語來授課,不能用自己生造的土語或方言來表達概念、性質、定理等。例如,把“線段的中點”講成“在線段中間的點”就不準確。
初中的學生大部分學習自覺性較差,要想普遍地培養他們課外堅持自學的習慣是不容易的,所以課堂自然成為他們用來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滲透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師的課堂語言,則是他們定向思維的主要導向。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即在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養分。同時,隨著現代學生知識面的加寬,以及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課堂上的內容往往會引起他們對跨學科或課外知識的聯想,并在課堂上向教師質疑。比如,數學教學中會涉及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問題,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入的鉆研和理解,還需要不斷學習掌握課外新知識,認真而力求準確地解決好學生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課堂教學是知識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表現,知識的科學性決定了語言的科學性,所以科學性是各科教學課堂語言所具有的根本屬性,而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又有其獨特的內涵。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的教學”,因此,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在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下功夫。長期以來,由于受數學的所謂“邏輯嚴謹性”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偏重邏輯演繹,誤以為“精確、嚴謹,符合邏輯要求”的語言就是唯一科學性的數學教學語言。實際上,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應針對學生的特點,既要講究嚴謹的邏輯演繹,又要適時的穿插能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想象、猜想、類比、歸納以及洞察領悟等活動的非邏輯的語言,從而使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數學,積極主動的去發現數學和創造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對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首先就要讓學生對你說的話產生興趣。一方面,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調節學生情緒,打破課堂的沉悶,活躍氣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學生對應用比較困惑,一是題目太長不愿意讀,二是抓不住題目中的等量關系。為此,我找來了兩道題,一個是打折銷售的,我讓一位同學扮演買家,另一位同學扮演賣家,拎著事先我為他們準備好的衣服叫賣,下面的同學幫著找等量關系,急著往出算,結果讓學生們徹底知道了大街上狂喊的打折、“跳樓價”真的是不是就很低?還有老牛和小馬拖袋子的題,我將男女生分開,男生扮演老牛,女生扮演小馬,分角色朗讀題目要求,很快就使他們找到了等量關系。另一方面,幽默風趣地語言還可以提高批評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如遇到學生擾亂課堂秩序等特殊情況時,只是一味的批評,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敵對情緒,如果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巧妙引導,其作用和效果就完全不同。在一次數學課上,學生都在很認真的聽講,但有一位男生卻在睡覺,而且這位男生平常就很難管理。教師的責任心驅使我得叫醒他,但還得給他留有面子。“誰來幫老師掛一下小黑板,我夠不著?”“張旭”——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喊道,只見他像是被驚醒一般,滿臉通紅地走上來,掛好了黑板。我說:“謝謝你”,他鞠躬后回到了座位。從此之后,在我的課上,他再也沒睡過覺。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現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發育都還不健全,都需要教師點點滴滴地培養和引導,因此,教師在課堂40分鐘的時間內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特別是要通過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會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其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如何實施激勵性評價呢?我認為,只有教師的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激勵性評價的作用,才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語言和手勢相結合能夠幫助把話說得更加明確,更加有力,還能幫助增加說話的形象性,強化說話的感情色彩,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能讓學生感到親切。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時,學生對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時,就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撫摸他的頭說“沒關系,大膽的說,你很聰明,這個問題一定難不倒你。”這樣評價,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見,又保護了他的自尊心,還培養了他自信的個性品質。語言還可以與眼神相結合,眼神的變化,可傳遞無聲的信息,維系著雙方思維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學中如果遇到內容的不同敘述方式、問題的不同解答策略、應用的方法多樣化等問題時,教師就應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嗎?你想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并同時用眼神不時的對全體學生掃描說:“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想出辦法來,請試一試。”這樣使每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讓學生在親歷中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促使學生有更大興趣去探求新知的奧秘。
教學是雙邊活動,師生在課堂中不單是簡單的知識授受關系,也是一個情感的傳遞過程。尤其在新課改中,這一點更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新課改的課程要求教師走下千百年以來“師道尊嚴”的神壇,與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做一做,練一練,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不少的學生就是因為喜歡某位教師然后才喜歡上該門學科的。親切和藹的語言還可以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參與到教學中來,很難想象一位從來不茍言笑、語言生硬的老師能讓學生大膽的進行質疑和回答。
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聯。作為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善于運用語言技巧。課堂上的語言要形象具體,要注重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做到準確、精練、生動,力求層次清楚,邏輯嚴密,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任務化,枯燥的問題有趣化,深入淺出,使學生透過教師高超的教學語言,探知到教師思維的過程,學習到思考問題的良好方法,從中體驗到思維過程中的快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