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中心幼兒園)
早在2012年由教育部頒布實施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強調:“要合理安排幼兒園一日生活,鼓勵幼兒教師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這是對學前教育領域的重大考驗。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主要是指幼兒從早上入園到下午離園這段時間經歷的所有活動。目前,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劃分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按時間安排劃分,主要包括:從早上接待幼兒入園、早餐、教育活動、自由游戲活動、進餐、睡眠、午點、離園到晚間活動、盥洗等。二是按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劃分,從幼兒選擇度大小的維度,主要涉及:班級活動、小組活動、自選活動、戶外自由活動、收拾整理、生活活動、轉換環節。文章結合所調研的幼兒園主要選取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教育活動環節、游戲活動環節、生活活動環節及過渡活動環節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生活活動環節在幼兒在校時間中達到一半以上,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出現問題也較多。據觀察,從早上的入園接待開始,時間是從7:30到8:00,這期間陸續有小朋友來園,時間不統一,來得早的小朋友普遍無所事事,在座位上等其他小朋友的到來,而時間表上并沒有做出相應安排,根據訪談,園長說這段時間都是老師自由安排,沒有做出硬性規定。從8:00~8:30,在這之前主班老師會安排幼兒上廁所、洗手,配班老師和保育人員分發飯菜,小朋友們等待吃飯,這期間有上廁所速度快的小朋友,也有上廁所慢的,但教師會等到大部分小朋友坐好,飯菜分發完畢后,開始吃飯,雖然飯前存在等待現象,但是這是不可避免的。
教育活動主要是傳授幼兒基本的禮貌用語、兒歌等,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性由教師做出適當的引導,由于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力以及掌握信息的能力有限,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具的選取要求較高,如有的幼兒完不成活動,或者有的幼兒完成活動速度快時,應該根據活動環境與時間做出相應安排。但據觀察,由于時間的限制,針對部分幼兒園不能按時完成所教授的內容如作畫的時候,教師往往自己代勞,不再給學生時間,這樣原有的鍛煉學生作畫能力的目標就達不到,只能流于形式。
游戲是幼兒園最受歡迎的活動方式,通過設置合理的優秀環節,促進幼兒身體、認知及社會性的全面發展。《指南》與《綱要》中也強調了游戲對兒童發展的意義,因此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應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同時教師應該適當參與游戲,然而據觀察,我發現這三個班的游戲時間相對較短。先說小班,這是游戲時間最多的班級,零零碎碎加起來只有100分鐘,中班有80分鐘,大班就更少了,只有60分鐘。這個時間明顯不充足,幼兒無法盡情游戲,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通常,我們將各個環節之間的轉換與銜接稱為過渡環節。據研究,過渡環節有很大的教育價值。我所觀察的班級過渡環節的組織是不相同的,小班的過渡環節一般是手指操活動,中班是唱歌,大班是背詩歌。但是通過觀察發現,該園內過渡環節時間不穩定,且組織活動較大。
在之前理論學習中,我們就知道幼兒的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如情感、意志、認知方面的差異,及男女性別方面的差異。如學習活動方面,有的幼兒能準確且迅速的理解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有效的完成教育活動,有的幼兒就存在延遲,需要進一步引導。因此,幼兒的個別差異性影響著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
幼兒園的管理層沒有對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各環節充分重視,領導將重點放在了環境創設、節假日活動安排、教師測評等方面。針對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安排,通過對園長進行訪談,了解到:“我們只是對教師一日生活各環節的完成度進行把關,對于各環節有效性問題,沒有細致的考慮。而且,園內各環節的時間安排都是針對幼兒的發展規律、家長的時間及園內特色制定的,總體上符合各個班級,對于過渡環節的安排我們交給了教師自由安排,因此沒有考察對于各個班級的自我安排以及各環節有效性。”從以上訪談中,可以看出,幼兒園監督缺失,沒有考慮到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只是考慮到完成度,這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到幼兒所在班級的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應該在一日生活各環節適當的引導幼兒,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認真對待每一次活動,合理的組織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據觀察,多數教師由于缺乏經驗,無法靈活安排一日生活各環節,而影響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
良好的活動環境有利于活動環節的進行,如早上入園,大班的教師創設了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多數小朋友被氛圍感染,加入其中,使得入園時間得到了有效利用,有利于下一環節的進行。教育活動的環境創設也十分重要,教師組織的教育活動——春天的花,教師在活動開始給幼兒展示了花的圖片,展開了教育活動。若教師在活動前,創設與本活動主題相關的活動環境,如在活動室擺上各種春天的花,將會增加幼兒的感官體驗,豐富幼兒的經驗,有利于本教育活動的進行,從而提高該活動的有效性。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部分,如針對吃飯環節,通過詢問教師發現:“我們之前跟家長溝通過,該小朋友在家里也是這樣的,吃飯時都是邊玩玩具邊吃,家長又怕餓著,影響長身體,就主動幫助他吃完。因此,在家里該小朋友很少自己動手吃飯。”家長的這種做法直接影響了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降低了幼兒園生活活動環節的有效性。
幼兒是一日生活各環節的主體,各環節的安排都應該以幼兒為本,考慮幼兒的興趣及需要,特別是幼兒的個別差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教育活動,安排一日生活各環節,這樣有利于各環節的進行,提高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
第一,靈活調整生活活動環節。生活活動環節主要包括入園、三餐、午休、盥洗、離園等環節,這些環節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占得比重較大,較零散,特別是在午休環節,針對精神活躍的兒童,教師可以安排閱讀活動,等他們有睡意,再安排他們睡覺。第二,安排幼兒的教育活動環節,應以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因此,要彈性安排教育活動的組織時間,如操作類活動,增加幼兒的操作時間,讓幼兒熟悉操作,減少教師講解,將重心放在活動過程,而不是活動結果。第三,減少過渡環節,過渡環節過多,過于零碎,不利于活動的組織。第四,豐富幼兒的游戲時間。游戲是最能夠滿足幼兒興趣和需要的活動,幼兒的各類教育活動都應該在游戲的基礎上組織和開展。在游戲中,學會與同學的交往、對知識的了解以及思維的鍛煉,從而提高游戲環節的有效性。
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與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很大關系。幼兒園應注重教師的職后培訓,在已有的工作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培訓教師的專業技能,使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提高專業素養。對于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低效性現狀,幼兒園應帶領教師觀摩一日生活各環節的組織與開展,觀察低效性的原因,探索研究提高教師組織和開展活動能力的策略,并且在過程中培養教師觀察幼兒、引導幼兒的能力。幼兒園還應為教師提供討論問題的平臺,讓教師針對一日生活各環節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爭取全園教師與領導加入,提高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認知水平等,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環境。如創設幼兒喜歡的區域活動環境,教師應根據活動室是面積,開設相應數目的區角,并投放豐富的區域材料,當然,期間要有幼兒的參與,了解幼兒的興趣,充分滿足幼兒的需要。創設教育活動環境時,教師應事先了解教育活動的主題與相應的次主題,然后根據主題準備相應的材料,最后進行布置。
幼兒期是孩子一生中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家庭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有著很大影響。教師應該利用家長開放日的時機,與家長做好溝通,以便充分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雙方配合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以便讓幼兒快速地融入幼兒園的生活,提高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