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就“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的“命題思路和框架”有如下兩點論述:一是“以具體情境為載體”,這個情境可能是現實情境,可能是虛擬情境,也可能是背景情境等;二是“設計典型任務”,也即命題已經給考生規定了寫作的指向,可能是認知任務,可能是交際任務,也可能是思維任務等。與此同時,“新課標”在對“命題和閱卷原則”的細化中又再次提到要“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這一論述,為高考語文的各類題型的命制提供了最為權威的依據與最為明確的指向。那么,何為情境作文呢?也即命題者預先設定一個或多個具體情境,包括某一場合、某一景象、某一情節等,然后要求考生從這一情境出發,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形式。何為任務作文呢?就是在命題原材料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明確的任務指令,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多維度的比較中分析論證以作文的一種高考作文命題形式。事實上,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自2015年發端以來,其考查指向始終一以貫之地延續到現在,于是考生的審題立意乃至行文本身,都因所受限制過多而增加了作文寫作的難度,這也是近年來眾多省市高考作文質量不高的因由之一。有鑒于此,認真探究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的寫作路徑,對今后此類作文的寫作將有著較大的指導作用。
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與普通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區別,便是前者需要考生進入命題者事先預設的情境之中去進行寫作,而后者只要扣住主題去論證即可,兩相比較,前者對考生語文學科素養的要求自然要高得多。觀察最近三年的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我們可以發現,命題者往往會通過一個熱點事件或者對某個重大主題的討論以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來呈現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讓考生自覺地進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去直面問題,并引發自身多維度的思考或反省,進而找到內在的驅動力,去完成命題規定的寫作任務。事實上,具體情境是考生切題的基礎,是完成典型任務的原點,考生惟有立足于此,才可能讓自己有代入感,與事件人物感同身受;反之,考生一旦背離了這個具體情境,其作文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經和命題者的預設漸行漸遠,甚至南轅北轍,自然不可能獲得閱卷者的認同。由此可知,命題材料中的情境解決了考生“在什么情形下寫”的問題,也即是說,情境是為完成任務指令而鋪設的條件,從這個維度上看,具體情境決定了寫作的典型任務,也決定了寫作的內容。
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的命題材料,大多是發生于當下,與時代及國家發展緊密相關的社會熱點,也即時事,故而有人習慣于將此類作文歸類為時評文。既然是時事,那材料里所預設的情境一般就是在現實生活里曾經發生過的或者正在發生著的事件,我們可把這一類情境稱之為現實情境。命題中的現實情境材料可以是事關國家的大事件,也可以僅是生活中的小現象,但絕不是新材料作文命題材料中的寓言故事。命題者預設此類情境的目的,無非就是想拉近考生與生活的距離,并通過考生的切身體驗、感受以及對事件本身的思考,設身處地地運用辯證的思維去審視現實問題,發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看法,以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社會乃至于對家國的正確態度。例如2015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命題核心材料為小陳向警方舉報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打電話的老陳,事件很尋常,可謂司空見慣;情境也普通,無非就是由舉報者小陳、違法者老陳及執法者警方所建構起來的三維關系,但是對事件或者說對小陳、老陳及警方的做法的態度,卻關系著考生的思維品質及價值取向問題。也就是說,不管考生選擇給哪一個角色寫信的任務,他都需要置身于整個事件情境之中,并站在所選角色的立場上去為對方充分考慮、辨析,以表達自己對該角色所作所為的贊成或反對。這就決定了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與普通的新材料作文在審題立意及行文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情境任務型作文側重于社會交際,而新材料作文則偏重于表達自我觀點。在審題立意上,由于情境任務型作文需要觀照情境,考生首先就需要概括出事件,可以是小陳舉報高速路上開車時打電話的老陳,可以是老陳高速路上開車時打電話,也可以是警方將小陳舉報老陳這件事發官微;至于觀點,考生對小陳及警方的做法可以認同也可以反對,對老陳的做法則只能反對。當然贊成也罷,反對也罷,最關鍵的是要在行文中分析贊成或者反對的理由。就該作文題而言,考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就可以將觀點和與之對應的事件勾連起來,形成一個以事件為原因、以觀點為結果的因果鏈,也就得出了頗具思維深度的立意。譬如考生選擇贊成小陳舉報老陳的做法,將事件和觀點鏈接起來就是“因為老陳高速路上開車時打電話違反了交通規則,存在生命安全隱患,且屢勸不改,所以小陳舉報老陳是應該的”,如此一來,考生的整個寫作就都需要緊扣事件與觀點進行分析論證,也即所謂的就事論事,循事析理,考生的寫作始終處于具體的事件情境之中。
“新課標”在“命題指向”中強調:“‘表達與交流’側重考查敘述表現、陳述闡釋、解釋分析、介紹說明、應對交流等內容。”客觀而言,交流可以是發生在現實中的,也可以是心靈之間的;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穿越時空的……譬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就讓考生在“虛擬與現實”中進入了命題情境。為此,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的命題者,預設一個虛擬情境的材料,讓考生進入那個原本就有現實世界介入與融匯的虛擬世界,去進行理性的認知與判斷。其實,虛擬情境原本就是交際寫作的要件之一,因為寫作的過程即是交流的過程,而考生要想建構交流的對象,既可以與時事中的人物進行對話,也可以與虛擬情境中的人物進行溝通,甚至還可以與讀者或者閱卷者搭建交流的渠道。可以這么說,作文命題中的情境無處不在,預設一個虛擬的情境,無非是讓考生能夠有一個可供進入的媒介而已。例如2018年貴陽市高三教育質量檢測考試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沈從文在小說《邊城》的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奔冋娴拇浯?,就在不可預知的未來執拗孤寂地等待儺送,等待愛情的歸來。有人說,等待是種美麗的堅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亦有人言,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結果,放棄等待是對彼此的成全。
對于翠翠的等待,你有怎樣的建議?請通過大膽且合理的想象,給翠翠寫一封信,告訴她如何才能獲取美好幸福的未來。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書信格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取材于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結尾處的兩句意味深長、引人深思的話,并就翠翠的等待設置了兩個觀點,一是“等待是種美麗的堅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二是“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結果,放棄等待是對彼此的成全”。客觀而言,這個命題的審題難度并不大,考生只要選擇兩個觀點中的一個來寫即可,既可分析“等待是種美麗的堅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只有等待才能獲取美好幸福的未來,所以要學會等待”;也可論證“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結果,放棄等待是對彼此的成全,才能獲取美好幸福的未來,所以要學會變通,無需等待”。命題真正的難點在于命題者一旦將情境放置在特殊的 《邊城》里,那么這個情境就是唯一的了,考生只能被動地介入具有湘西特色的《邊城》情境,盡管這個小說中的情境可能是虛構的;一旦任務要求是給翠翠寫一封信,那么這個作為考生交際對象的翠翠也就只能是《邊城》中那個情竇初開、單純善良的翠翠,而不可能是生活中的張翠翠或者李翠翠。從這個層面上說,命題情境一旦被命題者鎖定,盡管這個情境是虛擬的,考生也只能按照預設情境來進行寫作,可謂戴著鐐銬跳舞,要跳出極致來,確實不容易。
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中如果預設的是背景情境,那么其審題難度就會遠遠超過現實情境和虛擬情境,因為現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的情境均是顯性的,考生通過命題材料一般就能把握住情境所在;而背景情境既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如果是隱性的,考生就需要根據文字信息去進行勾連與推斷,以得出寫作的背景情境,來確保作文符合題意。特別要提到的是,基于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綱領性意見,以及“新課標”在“命題和閱卷原則”中要求:“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特點。”所以在2017年至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材料里,就充分彰顯了“時代性”“立德樹人”的特點,命題者就有意識地在命題材料中融入了宏大的時代背景或社會背景,以此構建情境來對考生進行審題立意與寫作的考查。以2017年高考全國卷III作文題為例,其以“高考40周年”為背景情境,將考生與四十年的高考緊密地鏈接在一起,于是四十年的高考就與考生發生了命運上的共振與呼應,考生個人的前途也就與國家民族的未來發生了密切的關聯,從而激發考生寫作的內在驅動力。再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III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特區口號,深圳,1981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時評標題,浙江,2005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新區標語,雄安,2017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個高考作文命題有數百萬人參考,卻鮮有特別優秀的作文出現,根源就在于命題者預設了一個隱性的背景情境,導致眾多“跑馬觀花”的考生在審題立意這個關卡上就已經摔下馬背。命題形式屬于傳統的截搭式命題,材料選取的是三個時間節點上的三個地點的三句標語。其實,三個時間節點就已經精準地凸顯了時代的背景情境,那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1981年,深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特區;2005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實現重要轉型;2017年,中國改革開放繼往開來,迎接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而2018年,恰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但是眾多考生面對這樣簡單的三句標語三個地點三個時間,只知道片面地截取標語以立意,去寫“每個時代的人都應有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理念,一代青年應銘記前輩的光榮與夢想,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等,卻不知道整體地牽搭時間與地方,找到三個時間節點和三個地點所隱含的內在聯系與言外之意,于是將“改革開放四十年”這個核心的背景情境予以舍棄,導致了作文的離題或者偏題。為此,如何通過表面的文字信息去透視內在的背景情境,需要引起考生們的足夠的重視。
“新課標”在“命題思路和框架”中要求:“典型任務是指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水平而選取的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典型內容的學習,體會典型的思維過程與方法,體驗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現典型的學習成果?!痹谶@段論述中,“新課標”把“典型任務”定義為“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水平而選取的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這里的“語文實踐活動”,實則是“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從屬于“語文素養水平”的范疇,是基于情境基礎之上需要學生完成的典型任務,達成的最終目標;這里的“代表性價值”,也即“體會典型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體驗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現典型的學習成果”,實則既是學生需要基于實踐這個情境去完成的任務,也是考核學生達成實踐情況的路徑。故而可以這么說,典型任務既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歸宿點,能夠起到內在驅動力的作用。而將對“新課標”的以上論述遷移到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上來,筆者認為,就高考作文題目而言,“任務”這樣一個由命題者發出的源于“外在驅動力”的指令,它的目的當然不是僅僅為了讓學生滿足于完成“任務”,而是為了真實評價出學生語文素養而選取或設置的 “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或者說,它的本質也是一種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任務指令包含其中,且這種指向并非一般任務的單一指向,而是具有具體情境的相對多維的指向。由此可見,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的旨歸所在,就是意圖通過創設近乎真實的具體的寫作情境,給出明確且典型的寫作任務,要求考生在任務指令的引導下,能夠有對象感、有針對性地進行交際寫作,切實提高考生的實際寫作能力。
何為認知任務?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以獲取知識。榮維東老師認為:寫作任務分析就是對于作文題目所要求的話題、作者角色、讀者以及寫作目的等這些交際語境要素作出分析,然后據此對要寫的文章做出構想和設計。在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中,明確認知任務,就是要求考生在審題立意過程中能夠厘清如下 “任務鏈”:一是命題預設了一個怎樣的情境,這個情境是現實的、虛擬的還是背景式的;二是命題明確了怎樣的典型任務,這個任務是開放的還是緊鎖的,是單向的還是對立的,是比較的還是權衡等;三是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核心事件或者核心概念,圍繞這個核心事件或者核心概念出現了幾個主體對象,有無反復出現的關鍵詞,或者有無中心語句,其價值取向何在;四是可以歸納出哪些觀點或者有哪些觀點可供選擇,將事件與觀點勾連起來能否形成具有辯證色彩的因果鏈;五是能否用“任務”驅動文體,適合寫任務文、交際文、分析文,還是情境任務型作文;六是如何搭建文章的整體支架,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假如怎樣”“引議聯結”,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結構布局……總之,明確認知任務,就是要求考生運用深入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等手段,了解作文材料的內容及含義,形成自我的精準的判斷與推理,進而明確命題的內容任務、主旨任務、范圍任務、文體任務等寫作指令,為完成最終寫作任務打下基礎。例如2017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據近期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就本命題而言,考生要做到精準審題,需要完成三個認知任務:一是讀透材料,二是弄清任務,三是明白要求。先說讀透材料?!皳趤砣A留學生的調查”表明這十二個“中國關鍵詞”是“留學生”“較為關注的”,這是“是什么”的問題;那么“留學生”關注這些“中國關鍵詞”的原因何在呢?這就需要考生透徹理解這些“中國關鍵詞”所蘊藏的豐富信息,在掌握“是什么”的前提下明白“為什么”的問題。譬如“一帶一路”體現了中國開放包容自信的分享精神,“長城”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傳統物質文化的象征……最后考生還知道結果“怎么樣”呢,那就是讓留學生認識到一個更為真實的美麗的中國。然后說弄清任務?!斑x擇兩三個關鍵詞”不但限制了選擇關鍵詞的數量,還要求兩三個關鍵詞之間要有內在的勾連,如此才能確保文章話題的一致性,邏輯的嚴密性,譬如“長城”和“京劇”都屬于傳統文化;“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表明這兩三個關鍵詞所建構的中國是“你所認識的”,也即為考生自身,于是搭建起了考生與“留學生”之間的交際橋梁;“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意味著顯性的讀者為“外國青年”,目的是“讀懂中國”,這個任務驅動了文體,隱性地告訴考生,選擇“書信”文體進行交流與分享更為適宜。最后談談明白要求?!斑x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表明,考生“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并不是隨機的、凌亂的、想當然的,而是要從所選擇的兩三個關鍵詞中提煉出一個可以一以貫之的中心。總之,考生只要事先達成認知任務,才可能完成之后的交際任務和思辨任務。
何為交際任務?就是根據命題的材料語境、寫作意圖等來確定讀者、目的、文體、寫法等,也即讓考生明白為何寫,寫給誰,寫什么,怎么寫,用什么文體呈現等指令,做到有針對性的寫作,以實現文章的寫作功能。一般而言,交際任務會關聯到主旨、情境、作者、讀者、目的、內容、文辭等七個要素,從這個維度上看,完成交際任務的寫作其實就是“考生”圍繞“主旨”在一定“情境”下,通過運用“文辭”組織相關“內容”影響“讀者”從而達成“目的”的活動。正如榮維東老師在其《交際語境寫作》一書中所言:“任何寫作都面臨著以什么角色、對誰、為什么、寫什么、用什么方式寫等交際語境問題?!边@恰恰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的課程性質的論述。高考作文作為語言文字的呈現方式之一,讓其承載交際任務,既體現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特點,也可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溝通、協調與表達等綜合能力,有利于為高校輸送人才。例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00年 農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
2013年 “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
2017年 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個命題的材料較為蕪雜,容易對考生的審題立意形成干擾;此外,材料所構建的情境還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考生易于捕捉到,都是一些在某個時間點上發生的有關于個人命運與國家擔當的大事件,但是隱性的情境卻給考生制造了較大的障礙,那就是2000年,2018年和2035年三個時間節點,其實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暗示了2000年出生的孩子恰好是2018年的高考生,而2018年出生的孩子恰好是2035年的高考生,而這三個關鍵的時間點被隱藏在一系列的時間事件之中,很難被考生發現。但是考生一旦忽略了這三個時間節點,就沒法很好地完成之后的交際任務。再來看命題的交際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這明顯是對三個時間節點的呼應與明示,從2000年到2018年的所有情境,原本就是2018年的高考生這一代人所經歷的;而從2018年到2035年,卻是2018年的高考生與2035年的高考生這兩代人共同經歷的?!澳銈兣c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更多強調的是2018年高考生的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的關聯性?!耙陨喜牧嫌|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須立足于每個時間點上的事件來聯想與思考,在情境上有了限制性,考生就不可能無拘無束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 “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表明,這個作文命題必須立足于2000年至2018年的已然情境,并合理想象2018年至2035年的虛擬情境,來和2035年的已經年滿18歲的高考生交流“個人夢與中國夢”的話題,由此可見,兩代人之間的對話交流方式才是這個命題最佳的行文方式。至于文體,書信、留言條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何為思維任務?就是在完成認知任務、交際任務的基礎上,把認知成果轉化為如何具體地表達的思維過程。事實上,寫作表達的最終的呈現過程也就是綜合思維的運用過程,正如“新課標”所言:“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而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的思維任務到底是什么呢?簡言之,就是讓考生知曉引議聯結之間的邏輯聯系,懂得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與區分,清楚點例、名言的運用,熟悉結構支架的套用與變通……當然,最關鍵還是行文思維模式的轉變,譬如新材料作文一般是緊扣主旨,無關情境與對象,考生只要列舉諸多事例去進行論證即可,更多強調的是拓展思維的寬度;而情境任務型作文不但要立足情境,找準對象,而且需要鏈接事與觀點并勾連成因果鏈,然后就事論事,循事析理,或就理析理,其更多是著眼于挖掘思維的深度。例如2018年深圳市高三二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與學弟學妹們進行交流。聽說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導師學習儒家文化,有些同學表示擔心:“我對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個一個典型的情境任務型作文題,考生需要達成的思維任務至少有如下三點。一是任務指令,考生要從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學“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的提問,就得以“傳承儒家文化需要知與行的統一”為鑰匙,并明確交流最適合的文體,這其間滲透著辯證的思維。二是寫作情境,考生是作為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回母校與高中學弟學妹交流,且是以子思的身份參與交際,這其間的角色轉換,伴隨著思維的遷移。三是完成交際,考生要想完美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就必須做好三道題,一是“是什么”,要解讀清楚“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這三個概念的含義,并明白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二是“為什么”,要弄清儒家文明或者儒家文明之禮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考生需要追根溯源,從原因上去深入透視;三是“怎么樣”,要展望運用儒家文化能夠更好地成就自我,并構建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美和諧關系的愿景,整個交際過程之中,始終伴隨著釋義、判斷、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事實上,高考作文閱卷將思辨作為發展等級的要素之一,其間就凸顯了考生的思維能夠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重要性。
回頭審視,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于2015年的全國卷I和全國卷II濫觴以來,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個年頭,而基于2018年3月“新課標”的公布與逐步實施,可以預見在將來的一段時間里,高考作文命題仍然會緊扣“新課標”中的“情境、任務”這兩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命制。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在其《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一文中曾有針對性地指出,高考情境任務型作文即是“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由張開老師的論述可見,情境任務型作文命題最核心的要素確實也就兩個,一是預設具體的情境,二是明確典型的任務。總而言之,考生只有準確地把握住了上述兩個命題的核心要素,對于該類作文的寫作才可能有抓手,有方向,有章法,而不至于滿腦子的云山霧罩,分不清東西南北,理不清子丑寅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