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芳
(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公平小學)
在對學生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不同的老師會采用自身所熟悉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而教學方式的不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學方式依舊是圍繞著學生知識學習而展開的,對于學生的素質以及其它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很重視。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來說,起到了不良的影響作用。因此,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方式能夠跟隨教學理念而改變,從而讓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另外,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化的學科,在小學教育階段,對于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相較于數學這類學科,語文更加注重于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所以,加大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便是幫助學生身體心理健康成長,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愉悅的成長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主要是教小學生運用語言和文字的能力,使學生逐漸學會漢語的正確用法和其中內涵。在小學生的學習階段,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影響,特別是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小學教育中,語文課的效果和數學課的效果不同,數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語文則是培養學生對現實事件的感受能力,加強學生對于現實事件的理解程度。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也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其他課程,對其他課程的學習有輔助作用,因為其他課程像數學和自然等也使用語言文字表述。漢語作為我國主要的通用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極廣。小學語文教育加強學生對于漢語言的閱讀理解、識字認詞、口語表達,是幫助小學生掌握漢語言基礎的重要路徑。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上,由于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經歷了不同成長過程以及身心素質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和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應當結合這些差異,考慮課堂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生當前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來制定相適應的學習目標。以適應在現代素質教學的趨勢下,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在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前提下,將以往只關注教學結果的教學理念轉變為關注教學過程。
1.師生之間保持良性的合作關系
在國內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老師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僅是長輩,更是掌握知識解釋的權威,會不經意的存在一種作為長輩的優越感。學生面對老師,總是會存在著敬畏心理,更像是一個晚輩,或者是工作對象。這種傳統的教學思想,使得師生之間缺乏平等的對話機會,不利于教師了解到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使得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因此,在現代教學體系下,要徹底改變這種落后的教學思維方式,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師生相處模式,讓學生和教師有著平等的地位,從根本上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想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首先需要構建良性的師生關系。例如,在講解小學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時,教師要贊揚懷特森先生培養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課本、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勇于向權威挑戰和對科學的懷疑精神。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匿名信的方式對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意見或建議。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進行反思,對于確實存在的問題加以改正。這樣,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誠實和勇敢的品質,也鍛煉了學生用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事物的能力。不但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深入挖掘教材,設計趣味教學內容
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趣味性學習內容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熱情自然地被調動起來,這樣學生能夠很輕松的掌握知識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講授《裝滿昆蟲的口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制備或者親自給學生提供一些昆蟲標本。這樣,學生就會對課文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活躍的氣氛當中,順利引出本次需要學習的課文,并通過通俗的語言文字,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課文中法布爾對于昆蟲的喜愛。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學生也掌握了教材中的生詞、生字,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認識到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從而真正掌握小學語文知識。在提高自身語文知識掌握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自身核心素養。興趣是人的成功因素之一,培養學生對科學文化的興趣也是提高學生的素養的有效途徑。
3.采用小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組的過程中,因為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學生之間的關系也需要考慮到分組中。因此,教師需要先對班級中學生之間的關系有一定了解,再對學習小組進行劃分。另外,在小組學習探討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爭吵的情況。由于是小學生,在爭吵的過程中,會將教師作為“裁判”,這時,教師需要對爭吵的雙方進行適當的教育,避免學生出現消極的負面心理,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課文《林海》時,教師可以讓小組將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找出來,并通過小組派遣代表的形式,講解為何選取此段作為好詞好句,再由教師進行點評,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這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國外很流行而國內還不普遍,它能夠使學生之間加強交流,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既讓學生學習到新的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4.課文預習與反思
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教學前,便對課文進行預習,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步,這使學生帶著預習產生的問題聽課,印象更深。而課后反思則是語文教學中的較后一步,也是“溫故而知新”的一步。預習能夠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學能力。課后提倡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反思和回顧。反思能夠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就意味著學生素養的改進,會對后續的學習產生有利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建立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采用多種形式的教授和學習方式,如實物教學、小組討論、課前預習和課后反思,等等。多樣化的教與學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些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也就是提倡核心素養教育的目的。由于綜合素質需要多方面的培養,教師需要嘗試。研究多種多樣教與學方法,以此來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從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教育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