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璐
日本東京著名的旅游景點——古老的寺院淺草寺殿堂內部都安裝了空調設備。
“單純就美國南方來說,空調不能算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因為純樸的當地人發現,南方暑熱,沒有空調其實給當地人幫了大忙,因為房間和辦公室里酷熱無比,沒人愿意踏入半步,進而謝絕了眾多的外來者。”在那些有關美國南方人的誤解中,作家克拉倫斯·凱森在1935年說過的這一條非常值得一提。事實上,空調很快在美國南北方分界線梅森-狄克森線以南普及起來,空調的普及不僅使美國南方的經濟逐漸繁盛,甚至改變南部原有的政治格局——曾經為民主黨所牢牢掌控的一些區域,竟然也迎來了許多共和黨移民。
2018年,北半球令人窒息的酷暑令空調大顯身手,也提醒著人們,它在如何改變這個世界。2018年7月的前三周,法國當地的空調銷量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92%。日本政府也開始在校園內安裝制冷設備。美國德克薩斯州政府依照法官的指令把空調裝進了監獄。
以目前的增長速率,國際能源署(IEA)提示,未來10年,全球將新安裝空調10億臺,相比于2016年全球現有的16億臺,將再增加三分之二的使用量。如果把冰箱及用于冷藏食品、疫苗及某些材料的制冷設備全部計算在內,10年后,全球的制冷設備總量將達到60億臺。在地球上最熱的國家和地區,制冷設備的出現和普及可以挽救生命,改善教育成果,創造財富。但它對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當它為人們送去涼爽的時候,卻使溫室效應進一步惡化。
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李光耀就曾堅信,空調促進了熱帶地區的發展和繁榮,進而改變了文明的本質。他說:“當初我就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安裝空調,空調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效率。”
空調著實地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使人們更富有,更聰慧。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家庭,擁有空調的寥寥無幾,而20年后的今天,中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空調。目前,中國空調總數占全世界總量的35%,美國則為23%。印度及印尼空調的增長率與90年代的中國接近。在阿拉伯灣800公里長的南部海岸,空調的數量從1950年的50萬臺,增加到了現在的2000萬臺。以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沙特阿拉伯為空調供能使用的能源將超過其目前石油的出口量。
目前,全球熱帶地區的30億人口中只有8%在使用空調,而美國及日本的家用空調數量已超過90%。然而在未來,空調的普及勢必會更加廣泛,這是社會發展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老齡化便是因素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對高溫敏感的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對空調的需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城市化發展則意味著農田將會減少,工廠及寫字樓會不斷增多,后者也將需要大量的空調。經濟增長也是一大因素,繼手機的普及之后,新興市場中的新貴、中產階級也將對空調、電扇等環境改善設施產生新的需求。此外,發展中國家發展迅猛的超級城市里越蓋越高越蓋越多的摩天大樓也將帶動空調經濟。原因是,高聳入云的大樓頂層與底層氣壓差異很大,而且通常采用封閉設計,在夏季更要保持低溫。另外,大型商超、開放式辦公區及數據處理中心等等都離不開空調。
環境主義者卻因此而蹙眉。《華盛頓郵報》刊登的一篇文章就嚴厲指責了這一現象,斥責當今社會為“空調下的海市蜃樓”,《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則批判那些炎炎夏日里依舊涼風習習的大樓辦公室“冷得可以藏尸了”。然而,空調著實地改善了人們的健康狀況,使人們更加富有,更加聰慧。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者托德·凱爾斯特羅姆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東南亞地區,如果沒有空調,人們每天的工作時長將縮短15%~20%,因為實在太熱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所羅門·希揚則估算,當溫度達到26攝氏度,每升高一度,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將下滑1%。對于熱帶地區,使用空調降溫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
降溫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還可以改善教育成果。PLOS醫學期刊近來發表了一份研究,作者是哈佛大學教授何塞·吉列爾莫·塞德諾。他在2016年夏季對兩組大學生進行跟蹤調研,研究結果是,那些居住環境中裝有空調的學生在多項認知測試中顯著優于沒有享受到空調的同學。丹麥的一項研究也證實,如果學校中安裝空調,學生學習數學及語言的能力會有所提高。
更加不言自明的是,空調可以拯救生命,降低死亡率。2003年,西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熱浪侵襲,法國當地因酷熱死亡的人數比歷年高近兩萬人,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及心臟病。民眾因此怨聲連連,政府于是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頒布強制令,為老年居民免費安裝空調等。今年法國的夏天比2003年還熱,但因極端酷熱天氣死亡的人數比以往減少了許多。法國衛生部長發表聲明稱,2018年夏季因天熱而收治入院的病人數量只比以往有小幅上升。
整個歐洲都找到了抗擊酷暑的對策。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瓊·巴勒斯特所做的一份調研顯示,自1980年至2015年,盡管西班牙夏季的平均溫度升高了近1攝氏度,老年人的數量也一直在增加,但因暑熱導致的死亡率卻呈下降態勢。德國西南地區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斯蒂芬·穆瑟斯介紹,2003年和2015年夏天是德國近50年來最炎熱的夏季,2003年夏季死亡人數為1700人,但到了2015年,死亡人數減少了近25%。
然而,對于欠發達國家及地區,熱浪造成的死亡人數要多得多,且由于缺少空調,死亡率將呈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若不采取有效行動改變現狀,截止到2050年,不斷攀升的氣溫將會使死亡人數再增加25萬,幾乎等同于目前的難產死亡人數。
倘若對空調的定義不僅限于空調設備,還包括食品、工業加工及疫苗的冷藏鏈,未來整個冷藏設備的市場前景將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因此產生的效益也是持續而喜人的。據英國伯明翰大學的托比·彼得斯介紹,工業、食品及某些材料存儲所使用的制冷設備的耗能量比普通空調略低,實現冷鏈運輸和物流指日可待——冷鏈物流的冷藏保鮮效果完全不亞于冷氣大開的固定倉儲場所。
從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作物在收割后,有一半會受到鼠蟲的侵害。如今,在倉儲及運輸環節開放冷氣可以隔絕這類蟲害,大大提高了糧食收成的可用率,避免浪費,其效果遠超過發起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同時還降低了被浪費農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謂一舉多得。世界衛生組織估算,每年因食用被蟲鼠污染或保存不當的食品而患病的人數達到6億,死亡人數超過40萬;1/4的液態疫苗因冷藏存儲不當而失效,而正常情況下,全球每年接種有效疫苗本可使死亡人數減少1500萬,該數字比每年道路交通事故的致死人數還要高。總而言之,實現更強的冷卻冷藏效果可以大大降低上述各類損失和傷害。
然而,美國哲學家荷馬·辛普森對空調的深惡痛絕并不亞于酒精。他認為,空調同酒精一樣在解決人生愁苦的同時引發了新的問題。在2010年出版的書籍《不再冷靜》中,斯坦·考克斯列舉了空調的多條罪狀,諸如“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排放,以及貪圖經濟的盲目增長卻無視生態平衡發展等”。他甚至認為,長期坐在空調房中無所事事是肥胖問題嚴重的元兇。PLOS醫學期刊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到2050年,美國東部地區因空氣中PM2.5等有害物質增多將導致死亡人數再增加1.7萬。文章作者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大衛·阿貝爾及其同事認為,其中至少1000人的死亡要歸咎于空調產生的溫室氣體。
空調制造的溫室氣體來源有兩種。第一種是發電站為空調供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際能源署估算,目前每年為全球空調供能所消耗的電力為2000萬億瓦時,它產生的二氧化碳為40億噸,占年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12%。國際能源署估計,如果不改善空調巨大的能耗問題,2050年以前,該能耗將達到6000萬億瓦時。例如在沙特利雅得的一個炎炎夏日,在傍晚時分這一用電高峰時段,空調的能耗要求會達到能耗總量的70%。測算高峰時段的重要性在于,國家及地區必須建造出足夠的發電站以滿足高峰期的最大能耗需求。但是大部分時間里,能耗都沒有達到峰值,導致能源公司很少能從中獲利。因此能源公司盡可能將峰值成本降低,這意味著他們會代以煤或柴油等低成本原料來供能。就這樣,對空調需求的不斷升高迫使人們去建設更多的發電廠,而且是污染嚴重的那種。
第二,空調制冷需要人們常說的“氟利昂”,例如氫氟烴等。當空調機報廢或使用中發生氣體泄漏時——該情況非常常見——就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而氫氟烴的吸熱能力是同等質量二氧化碳的1000~9000倍,因此成為全球變暖的最大禍首。有專家認為,對空調進行改良在降低溫室氣體方面比其他任何手段都更有效。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比羅爾稱空調帶來的永無止境的能源需求是今日能源問題爭論中最缺乏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被人們所忽視的盲點將會慢慢變大。2017年,加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指出,如果解決了空調的污染問題,將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如果可以逐步淘汰氫氟烴,且提高全球空調的整體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到2030年以前,全球可關閉1000家平均容量為5億瓦時的發電站。屆時,空調的數量顯然會繼續增加,但是每臺空調所耗費的電量會有所減少。印度總理大肆宣揚2022年以前將在全國建造產能達1000億瓦特的太陽能發電站以節能減排,而與之相比,提高空調能效減少排放的舉措可以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太陽能發電站的3倍,相當于8座三峽水利發電站的產能。
來源:國際能源署
然而,要取得上述成果并非易事。一種常見的節能方式就是對建筑設施強制設定節能守則及最低能效標準,若低于該標準則責令整改。但各國的能源標準不盡相同,日本及歐洲就比較嚴格,美國則有所遜色,而那些不發達的熱帶地區國家甚至沒有相關的法規及標準。
此外,控制和減除冷凍劑有害氣體也需要政府機構的管控和監督,一份名為《基加利修正案》(以批準通過該修正案的地點盧旺達首都而命名)的國際協議因此而出臺。該協議對逐步淘汰這種有害氣體的進程制定了時間表。但目前的問題是,為了贏得熱帶國家的支持與配合,該協議允許他們用10年以上時間逐步摒棄該有害氣體,而一般空調的使用壽命都在10年以上,這意味著直到2038年《基加利協議》的作用才能完全發揮和起效,但此間,人們對空調等制冷設備的需求將只增不減。基加利的一家非政府組織——“清涼節能”公司的老板丹哈姆扎-古德艾克表示,該協議可以讓空調在改善民生、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不對全球氣候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不支持和遵循它,人們在享受空調帶來的安逸與益處時,將不得不付出高昂的環境成本。
[譯自英國《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