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儀 莫靜金 陸月儀


【摘要】 目的 分析撫觸聯合俯臥位對促進早產兒胃腸動力的影響。方法 86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每組43例。對照組早產兒采取小劑量紅霉素治療, 實驗組早產兒采取撫觸聯合仰臥位治療。比較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攝入奶量、胃潴留量、體質量增長及胃泌素、胃動素水平。結果 實驗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攝入奶量、胃潴留量、體質量增長分別為(4.4±0.8)d、(128.7±6.8)ml/d、(2.5±0.5)ml/d、(29.7±3.9)g/d, 均優于對照組的(5.7±1.1)d、(120.3±6.0)ml/d、(4.3±0.7)ml/d、(20.1±3.1)g/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早產兒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分別為(125.4±6.5)、(391.2±14.8)ng/L, 均高于對照組的(106.3±5.7)、(322.7±13.5)n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撫觸聯合俯臥位可有效的促進早產兒胃腸動力, 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保證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關鍵詞】 撫觸;俯臥位;早產兒;胃腸動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6.098
早產兒因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 所以胃腸能力比較差, 且胃腸激素水平比較低, 極易發生喂養不耐受的癥狀, 如嘔吐、腹脹等, 不僅增加了其住院時間, 更增加了院內感染的發生率[1]。胃腸動力差可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臨床為促進早產兒胃腸動力, 通常采用紅霉素治療, 然而新生兒肝腎功能發育較差, 對藥物的吸收、排泄等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實際應用中極易發生不良反應[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撫觸聯合俯臥位對促進早產兒胃腸動力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每組43例。對照組早產兒中男23例, 女20例;年齡10~13周, 平均年齡(11.0±2.2)周;分娩方式:順產26例、剖宮產17例;實驗組早產兒中男22例, 女21例;年齡10~14周, 平均年齡(12.0±2.5)周;分娩方式:順產27例、剖宮產16例。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早產兒均予以監護、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等措施, 并給予相同的配方奶進行鼻飼喂養。在進行鼻飼喂養之前, 先將胃內容物回抽, 若潴留的奶汁>奶量20%, 沒有腹脹感時, 可減少喂養量;若有腹脹感則應停喂1次。當早產兒喂養耐受比較好時, 則增加喂養量2 ml/(kg·d)。
1. 2. 1 對照組 早產兒采用小劑量紅霉素治療:紅霉素劑量為3~5 mg/(kg·d), 分2次使用等滲鹽水5~10 ml進行稀釋, 經微量泵予以靜脈泵注, 將其速度維持在5~10 ml/h, 每間隔12 h給藥1次。用藥時間為1周。
1. 2. 2 實驗組 早產兒采用撫觸聯合俯臥位治療:在兩餐喂養之間早產兒沐浴之后, 將溫度、濕度維持在28~30℃、55%~65%, 早產兒全裸并置于撫觸臺上, 對全身進行撫觸。在進行撫觸之前雙手上涂抹專用潤膚油, 自頭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進行撫觸, 按摩方向為順時針。在撫觸的過程中應加強與早產兒的交流, 撫觸時間約15 min, 撫觸1次/d。在喂奶后20 min將早產兒置于俯臥位, 頭部稍抬高, 并向一側偏, 使其四肢自然的向外伸, 將3M透明敷貼貼在早產兒的兩頰部位, 定期更換頭偏的方向。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攝入奶量、胃潴留量、體質量增長及胃泌素、胃動素水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攝入奶量、胃潴留量、體質量增長變化情況比較 實驗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攝入奶量、胃潴留量、體質量增長水平分別為(4.4±0.8)d、(128.7±6.8)ml/d、(2.5±0.5)ml/d、(29.7±3.9)g/d, 均優于對照組的(5.7±1.1)d、(120.3±6.0)ml/d、(4.3±0.7)ml/d、(20.1±3.1)g/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早產兒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比較 實驗組早產兒的胃泌素與胃動素水平分別為(125.4±6.5)、(391.2±14.8)ng/L,?均高于對照組的(106.3±5.7)、(322.7±13.5)n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早產兒具有吸吮能力弱、胃容量小、消化吸收功能差等特點, 且機體免疫能力比較差, 而又其因處于生長發育的階段, 所以, 早產兒對營養的需求量比較大[3]。撫觸主要是指通過雙手對機體皮膚有順次、有手法的進行撫觸, 通過撫觸可改善早產兒的各臨床癥狀[4]。撫觸聯合俯臥位可促進早產兒胃腸蠕動, 降低胃潴留量, 緩解腹脹癥狀, 更縮短了早產兒的住院時間。經撫觸對早產兒的感知覺產生刺激作用, 增加迷走神經的緊張性, 加速胃泌素的釋放、胰島素的分泌與腸蠕動, 進而增加早產兒體質量[5]。俯臥位不僅增加早產兒的舒適度, 更提高了早產兒的安全感, 促進胃腸蠕動、喂養量, 避免胃潴留、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使早產兒盡快恢復腸道功能[6]。
通過本次研究證實, 采取撫觸聯合俯臥位后促進胃泌素與胃動素的分泌, 并降低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胃潴留量, 且提高了攝入奶量及體質量增長。胃動素的生理作用為對胃腸運動產生影響, 加速分泌胃蛋白酶, 胃液素具有增加興奮迷走神經等功效, 胃液素對胰酶、胃腸、胃蛋白酶的分泌具有促進的作用。早產兒在俯臥位時將頭部稍微抬高, 具有膈肌活動好、肺下段同期好等特點, 可有效的改善動脈氧合, 增加呼吸率, 并避免心動過緩、低氧血癥的發生。此外, 通過俯臥位也可有效的改善早產兒動態肺的順應性與潮氣量, 并縮短胃排空的時間。在俯臥位時進行撫觸, 不僅增加了早產兒的體質量, 更提高了早產兒的機體免疫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早產兒在俯臥位時極易發生窒息, 因此, 早產兒在俯臥位時應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 在喂奶之后應采取豎抱并拍背, 在喂養20 min之后再采取俯臥位, 避免發生窒息現象。
綜上所述, 撫觸聯合俯臥位有效的促進了早產兒胃腸動力, 提高了機體免疫能力, 保證了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 高小燕, 吳小花. 撫觸聯合俯臥位促進早產兒胃腸動力的研究. 護理與康復, 2016, 15(3):213-215.
[2] 蒙艷青. 早產兒喂養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7, 11(2):188-189.
[3] 陳苗, 趙紅梅, 朱訓, 等. 早期微量喂養聯合撫觸預防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11):134-135.
[4] 顧建偉, 龔小慧, 范巧玲, 等. 腹部按摩改善早產兒喂養耐受性的臨床研究. 護士進修雜志, 2016, 31(15):1351-1353.
[5] 嚴萍, 魏晶晶. 淺談83例早產兒喂養的護理技巧.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22(57):219, 221.
[6] 吳開鋒, 陳佳, 劉億榮, 等. 中醫捏脊對早產兒胃腸激素分泌的影響.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6, 22(11):1551-1553.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