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程盛
摘 要 農業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重要的農業發展形式,但無節制的發展會形成巨大危害。新時代生態農業發展理念的確立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需要呼喚有機農業時代的到來。基于此,可以通過農民合作社、市民農園和消費合作社3種模式發展有機農業。
關鍵詞 農業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有機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63
1 農業工業化發展概述
福特模式是以大量生產大市場為特征的工業模式,該模式在農業中的盛行,加上化肥農藥的使用,使得擁有相對完整生態循環的傳統農場被大規模單種種養取代,即被專門大規模生產單一作物或動物的農場取代。雜草、昆蟲、害蟲被殺死,動物被趕入暗無天日的工廠般的畜舍。露絲·哈里森在其出版于1964年的名著《動物機器》中,形容這個時代的人們在他們所飼養的動物身上只看到“人類食物的轉換因子”,動植物在工廠式農場中生存[1]。2013年,時隔50年后,該書由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再版,凸顯其開創與劃時代意義。工廠式農場將耕作變成大規模生產程序,但也使得食物供給和農村未來遭遇嚴重且始料未及的后果。以數量取代品質即農業產品生產“劣幣驅逐良幣”是這種模式的直接后果,農產品市場的最低標準成為實際標準,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則被認為不經濟。
農業工業化正是指農業種養作業嚴重依賴能源、化肥、農藥、人工飼料、機械和轉基因等技術手段,嚴重違背動植物原有生活空間和生長速度的農業生產消費模式。該模式下生產出的產品往往要通過長途販運,即通過很長的“食物里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在帶來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和難以預知的生態風險。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農業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系統內部生態平衡和穩定性相對脆弱,而專業化、規模化和高度集約化的工廠式農場在生產中種養動植物種類和品種結構的單一化,導致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不斷泛濫的化肥、農藥使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土壤、野生動植物、有益生物、害蟲天敵等種群數量、結構受到破害,導致生物多樣性豐度下降、生態失衡。單一種養的作物極易受害蟲和疾病的侵襲,容易引發重大病蟲害的頻發和大流行。農業工業化客觀上導致耕地的肥沃程度降低、土地退化甚至貧瘠化。馬克思指出,這種生產方式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的持久肥力[2]。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由于農業工業化,人類賴以生存的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農產品營養水平在不斷降低,引發和導致各類嚴重疾患如癌癥等人類重大疾病的高發,威脅大眾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3]。農業工業化模式在現實實踐中的實踐邏輯是:寄望以最小的投入成本,創造最大的生產效益,結果卻是低端農產品的供過于求導致價格的惡性競爭和農民收益的遞減。
2 農業產業轉型的必然性和有機農業的發展歷程
傳統農業到農業工業化為標志的現代農業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是否定之否定的一個環節,但不是農業發展歷史的終結。相反農業工業化式的現代農業所導致的眾多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農村是人類生活與自然聯系最緊密的地方,當代城市人所展現的生活的忙碌,生命的疲憊,身心的倦怠,壓力、窒息、抑郁、煩躁、焦慮等是被迫中斷了與自然的緊密聯系的生活寫照。美好生活要求重建人尤其是城市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農業主要為人類提供農產品,到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創造國民財富,再到農業生態化、有機化和農村地區休閑化、城鎮化,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新時代,人們必須摒棄農業純GDP增長論,一定要認識到農業農村對人們的生態、休閑意義,這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根基,也是走向有機農業美好未來的理論依據。
在一茬茬的春種秋收中,在風吹草低見牛羊或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現實生態畫卷中,讓人融入秀麗山水風光,溫馨田園諧趣,厚重人文遺跡,是未來農業的理想模式。這種農業模式就是生態農業或被稱為有機農業模式,它展現的是農場作為一個主要整體,農場內所有的生命從土壤到動、植物到昆蟲到人類形成一個生命循環。遵循自然的生物群落和生態平衡,摒棄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和人工飼料、各種激素和添加劑等,生物物種間通過生存競爭、相互作用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性,同時也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由此展現給人類一個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
有機農業是對農業工業化的否定環節,與傳統農業有極大相似性,但不是對傳統農業的簡單回歸。在中國農業幾千年發展歷史中,中國農民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很早就開始嘗試通過對田地的改造和整治,利用生物種群的食物鏈體系,變廢為寶的物質循環利用,通過種養結合的思路進行探索和實踐,創造性地發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如農田間作套種、稻魚共生、水域立體養殖、桑基魚塘、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等,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馴化發展的農業生態文化[4]。20世紀80年代,在農業工業化開始逐漸影響改革開放的中國大地,桑基魚塘等農業模式開始衰微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桑基魚塘樹立為農業循環經濟的典范。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桑基魚塘為“世間罕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
從傳統農業發展到有機農業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1911年,美國富蘭克林·H·金教授在考察了中國農業數千年興盛不衰的經驗基礎上寫成了《四千年農夫》[5]。書中指出,中國傳統農業長盛不衰的秘密除了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還在于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一切廢棄物、塘泥等還田培養地力。1931年,英國植物病理學家艾爾伯特·霍華德則在研究富蘭克林·H·金教授關于中國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寫成了《農業圣典》一書,書中提出了有機農業的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農業工業化的危害日益顯露,現代農業帶來高度勞動生產率和豐富農產品的同時,環境和食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生態系統被破壞,土地肥力持續下降。在民間的強大輿論壓力下,發達國家政府開始重視和支持有機農業發展。到目前為止,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推廣,全世界有機產品市場不但在歐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機市場)拓展,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也持續擴大。
中國有機農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中國有機產品以植物類產品為主,野生采集產品增長較快。有機茶、有機大豆和有機大米是占比最大的3種作物。隨著城鄉人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有機農業有著廣闊的市場。
3 大都市發展有機農業的組織方式探討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的大都市農業發展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大都市有機農業。在大都市有機農業的組織和發展上,有3種組織形式值得重視。
3.1 農民合作社模式
近幾年,有機農業被熱炒,各類資本尤其是一些商業資本認為其是一個風險資本的新風口而紛紛加入。但有機農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仍不樂觀,主要問題表現為政府的主導作用和監管體系建設不夠健全,經營主體存在技術、資金或市場的欠缺,且大多缺乏產供銷一條龍的系統思維和持久作戰準備,導致有機產品在認證、銷售、物流等方面遭遇梗阻。商業資本在鄉村租地實施有機農業項目,開放或半開放種養狀態使得村民的道德風險(村民偷、盜甚至搶)很大。另外,一些資本以工廠化方式管理有機農場,找一個經理人,招聘一些中層管理和技術人員,再雇傭當地農民。看似很科學的經營方式,實際面臨的是手工農業勞動中績效監控的巨大成本短板,即要么存在雇工磨洋工,要么監督管理成本巨量上升。解決道德問題可以找本鄉村精英入股合作,通過本地精英去化解這個道德風險;解決農活效率可以由農民承包農活,但這些都不是最穩妥的方法。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組建農民合作社,引進的資本也要由商業資本為主變為主要是政府資助加上農民入股而組成。資本結構和技術結構合理的合作社是使有機農業產、供、認證和銷售一體化的理想發展形式,也是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未來組織形式之一。在合作社中,既要重視有機認證,更要通過技術和管理加強對小農生產過程的約束,堅決避免為了解決短期或局部經濟利益降低的問題而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降低技術和操作標準的情況發生。為此,農業合作社要延攬各類專業人才,構建或利用農業服務體系,為有機農業的育種、病蟲害防治、土壤培肥、產品保質等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撐。尤其在當前鄉村農業專業服務體系建設不足的背景下,體量大的合作社能有效通過集體的力量去獲取技術標準、生產管理、產品認證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合作社的技術人員也是培訓合作社農民科學發展有機農業的關鍵。只要保證有機農業品質,在有效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后,有機農業就能獲得持續發展。
3.2 市民農園模式
市民農園也可稱為社區農園或社區園圃,是指讓城市居民聯合起來在農村承租小塊土地進行農事耕作與園藝開發的一種模式。市民農園在歐美國家已有一個較長的發展歷程,在我國則是一個新鮮事物,目前正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迅速發展,但對其發展理路則各有側重。在總結國內外經驗基礎上,市民農園被認為是現有農產品供給體制下快速提升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的最好通道。由于市民農園基本是租用農民承包地,且為了耕作方便還要雇請承包地原耕作農民打理大部分農活,從而該模式也是將優質農業要素尤其是先進農業理念和有機農業模式植入城市周邊農村的最有效方式。市民農園是閑暇時間兒童和青少年的游樂場和伙伴交流空間,是生物學的實踐課堂。由于市民農園地處城市周邊,空間距離近,市民周末或其他閑暇時間去農場既經濟也可行,因而也是城市勞動者綻放生命精彩、減輕工作壓力的最佳場所之一。居民們在市民農園收獲的有機作物在供自己享用之余,還可以分送鄰居和朋友食用。通過食物贈送或交換的方式客觀上又彌合了人們在現代都市生活中的相互疏離。市民農園的建立,必然會使市民將回歸田園生活作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就要求交通等基礎設施和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務必須完善。只有提升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才有利于縮小農民與市民的差距,加強他們之間的交融。市民農園是發展有機農業的助推器,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3.3 消費者合作社模式
有機農業由于其自身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一種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而產品消費及時的農業形態。所以要尊重有機農業發展規律,避免因資金鏈斷裂而導致項目失敗。有機農產品在目前的社會信任體系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客戶和維護客戶的信任,從而使有機農業走入良性循環軌道。目前,我國的有機農業仍然處于初始階段。種養、管理、收獲、認證、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還需進一步完善,尤其是銷售渠道可能成為有機農業從業者的生死劫。我國有機農業先驅們嘗試了社區體驗店、城鄉市集等各種新型渠道,但收效甚微。中國有機農業銷售之路還沒有一種現成的高效模式。因此,供需緊密結合的消費合作社模式不失為我國有機農業創新之路的第3種有效模式。即一定區域的有機農產品消費者聯合起來組成消費聯盟,再與包括農民合作社等生產主體合作在內的生產主體進一步聯合,實現有機農產品的點對點銷售,既減少了流通環節,節約了大量的流通費用,降低了產品價格,更保證了包括農民合作社在內的生產主體的銷售渠道的暢通,是當前有機農業發展中最有前途的組織模式。
4 結語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稟賦和城市規模及發展水平的差異,必然還會有其他各種模式涌現出來,只有敢于創新,勇于實踐,才能不斷完善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組織形式。
參考文獻:
[1] 露絲·哈里森.動物機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世書.農業工業化的生態風險及其防治[J].廣西社會科學,2012(10):71-74.
[4] 韻曉雁.桑基魚塘:古代農業生態系統的典范[J].農村·農業·農民,2016(10):55-57.
[5] 富蘭克林·H·金.四千年農夫[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