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玲
摘 要 在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建設不斷發展進步的形勢下,如何通過教育培訓將農民培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農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農民的培訓教育提供了新途徑。基于此,針對開展農民培訓教育的重要性,探析“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培訓方式。
關鍵詞 “互聯網+”;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式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76
1 開展農民培訓教育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
職業農民是農民隊伍發展的必然方向,這是農業產業化及現代化發展中產生的一種新型職業,有著其獨特的職業屬性。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在生產上采用專業化手段,并在市場化的引導下,培養出新型的農業從業人員,相較于傳統的農民,職業農民在收入、素質以及作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1]。與此同時,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是集資本、技術及人才的密集型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物質技術設備、從業人員的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如果農民不能熟練運用農業生產中的新技術、新設備,仍沿用傳統方式,則勢必會制約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1.2 積極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當前正是農業進行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大部分地區都在積極開展現代化農業,努力打造以綠色、生態以及節能為理念的農業。農業生產應由單一化的農業種養、手工勞動為主,向著多元化生產轉變,在農業的生產領域上得到拓展,在生產過程中廣泛運用農業機械設備與現代化科技,推動農業生產實現轉型發展。并且現代農業是集第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的一種新型產業體系,這就需要在管理上配備素質高、能力強的農民人才隊伍。因此,對農民加強培訓教育,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并達成農業轉型升級的目的。
1.3 創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創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尤為重要,農村土地不能被荒廢掉,因此地誰來種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這就需要創建全面、完整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充分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農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龍頭企業等[2]。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新型職業農民充當骨干人員,因此必須針對廣大農民加強培訓教育工作,并將農民培訓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事業開展,逐漸提升農民的綜合能力,從而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更加專業化、綜合素質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而使得農村發展更加具有活力。
2 “互聯網+”時代農民培訓教育的方式
2.1 在教育內容上拓展,強化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培訓
2.1.1 強化職業道德培訓教育
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必須積極創建懂農業、熱愛農村及農民的服務于“三農”的工作隊伍。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使農民充分掌握技術、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農民的職業道德培訓,傳遞給廣大農民更多新理念,切實改變農民的思想觀念,使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性,加強培養農民的誠信、自律以及行業意識,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順利發展[3]。
2.1.2 加強技能培訓
農民培訓教育的重點是培訓農民的技能,現代技術更新速度快,很多新的技術及方法都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培訓教育的過程中,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教育尤為重要,對于教育內容要確保其精準性,教育內容必須符合農民的切實需求,讓培訓落實到實處,真正為農民所用。但當前在農民培訓過程中會發現農民缺乏積極性、培訓資源配置不足以及培訓效果不顯著等情況,因此必須轉變農民培訓教育方式,并始終秉持學以致用的原則,讓農民可以學習到更加具有實用性的知識內容,并能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技術及技能充分運用其中,而不是在形式上學習知識。
2.1.3 培訓內容必須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
培訓內容應包含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技術,這樣農民就可以對互聯網經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并可以充分借助現階段的互聯網平臺進行營銷,從而有效解決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4]。在農民培訓教育過程中,電子商務是重要內容,這是由于在農村中電子商務已經被普通使用,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農民已經對網絡的作用有所了解,并逐漸嘗試將農作物產品放置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銷售。因此,培訓機構必須有效地擴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相關培訓內容,在基本的網絡技術、第三方支付平臺技術以及物流常識等之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對電子條碼、圖像處理技術的培訓,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更深入地了解移動電商領域,從而讓移動電子商務成為電子商務發展新的推動力。
2.2 開展線上和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
相關培訓機構采取的一種重要培訓方式就是積極組織農民進行集體性的培訓活動,但在農民開展培訓教育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地停留在課堂上。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培訓方式也隨之靈活多變,應充分借助互聯網相關資源,顯著提升農民培訓的實效性。相關培訓機構必須充分掌握不同的培訓方式,并了解各種培訓途徑,從而促使農民培訓工作能夠順利開展[5]。例如,農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智能化設備學習線上開展的相關培訓課程,不用再到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學習。農民在接受完培訓之后要參加考核,當考核成績合格后才能夠畢業。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線下實地培訓,例如在培訓農民操作農業機械技巧時,應將課堂設置在田間地頭,這樣農民在充分了解農機的使用技巧后便可以在田間及時進行實踐操作,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農業生產中。相較于單純的課堂講解,此種方式會更加行之有效。通過線上和線下培訓有效結合,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途徑,有效提升農民的綜合能力。
2.3 注重應用網絡資源
在“互聯網+”被廣泛應用的形勢下,“互聯網+”已經被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的各個方面,如灌溉、種植以及銷售等方面,對“互聯網+”技術要進一步加強應用,能夠充分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6]。例如,微信等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民培訓教育工作順利開展,農民可以借助這些平臺更加及時地掌握農業相關的資源信息,并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知識,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到豐富,提升綜合素養。
3 結語
為推動農村經濟更好地發展,當前必須高度重視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在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過程中,應培養農民朝著新型職業農民的方向發展,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及相關資源,讓廣大農民可以在知識、技術以及思想上取得發展進步,并將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從而為農業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讓農業朝著現代化、產業化的方向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黎昂,趙水民.“互聯網+”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8):563-567.
[2] 漆彥忠,馬孟云.“互聯網+”時代職業農民的培育與人力資源開發[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2):154-155.
[3] 李城,李磊.“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應用困境及對策[J].農家參謀,2018(18):60-64.
[4] 呂莉敏,馬欣悅.“互聯網+”時代新生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政策支持[J].職業技術教育,2018(4):63-66.
[5] 王雪松,趙丹.“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應用困境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8(1):60-64.
[6] 鄧根生,裴璐華,李一博,等.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4):28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