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平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纲R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主持人
清代宮廷元旦前后要在指定地點豎立天燈和萬壽燈。為舉辦故宮博物院二〇一九年春節賀歲展覽,展示清宮過年的原貌,特恢復制作了天燈和萬壽燈。但是讓天燈、萬壽燈「復活」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天燈、萬壽燈是在何時、何處豎立?其形制究竟如何?又有哪些不為人注意的細節?
民間過年有掛燈籠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但較之民間更有新年氣象。清代宮廷沿明代舊制,元旦(即今日春節)前后要在乾清宮丹陛上下各立一對天燈和萬壽燈,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開始在皇極殿各增立一對。按《國朝宮史》記載,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設天燈、萬壽燈。天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撤出,萬壽燈至正月十八撤出。隨著清朝國力逐漸衰弱,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年)下諭,此后天燈和萬壽燈停止豎立。時至今日,乾清宮、皇極殿丹陛上下只有燈座遺存。
天燈一般為人所熟知。舊時新年前后,民間有在高處懸掛燈盞之俗,此燈徹夜通明,謂之「天燈」。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祀灶」記載:「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竿,懸掛天燈。」
但是關于萬壽燈卻知之者甚少。「萬壽燈」最早筆者只在閱讀《國朝宮史》時看到這個詞語,知道是新年儀物,具體為何卻并未深入研究。胡德生《天燈·萬壽燈》(見載于《紫禁城》一九九三年第三期)一文中繪制了兩張示意圖,使萬壽燈的形象清晰了很多。楊新《天津驚見乾隆千叟宴燈聯》(《中國文物報》副刊《收藏鑒賞周刊》,二〇〇五年四月六日)一文介紹了一對萬壽燈聯的基本情況,重點對燈聯與千叟宴的關系及其文辭用典進行了考證(其實,這對燈聯雖用詞與千叟宴等有諸多聯系,但卻不是為千叟宴所制,而是為乾隆五十五年皇帝八旬萬壽節而制)。林姝《皇極殿前的天燈、萬壽燈》{《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紫禁城出版社,二〇一一年}一文引用了大量相關檔案資料,特別對萬壽燈的燈聯制作過程及豎立情況進行了揭示。
以上是目前對清代宮廷天燈與萬壽燈的所有研究成果,其他相關文章及各種形式的介紹不過是對胡德生與林姝文章的「轉寫」而已。
故宮博物院決定舉辦二〇一九年「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筆者因曾梳理過宮中過年的「流程」,有所發現和心得,所以承擔了該項展覽的籌備主持工作。在設計展覽的總方案時,為烘托過年氛圍、展示宮廷過年的特色,計劃在宮中張貼對聯、門神(實際上,清代宮廷是將對聯和門神做框懸掛,而非張貼),掛上宮燈,豎起天燈和萬壽燈。這便涉及天燈與萬壽燈的復原問題,而復原工作的具體實施卻因缺少堪比對象,陷入困境。
依據胡德生《天燈·萬壽燈》一文,并在故宮博物院相關研究人員的協助下,籌展組最終在故宮博物院宗教科祭法器庫內找到了萬壽燈的模型。萬壽燈形制、結構即主要按此復原。
萬壽燈聯的樣式為何?經筆者搜尋,二〇〇五年天津曾拍賣過一對萬壽燈聯,二〇一八年北京也拍賣了兩幅燈聯?;I展組據此,并結合《國朝宮史》及其續編上著錄的燈聯文字,進一步尋找到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藏有兩幅萬壽燈聯,芝加哥美術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藏有四幅,紐瓦克博物館(Newark Museum)藏有兩幅。這些燈聯均為緙絲工藝,縱向尺寸在一百七十六至一百八十五厘米之間,橫向尺寸約為二十二厘米。此外,籌展組還陸續聯系到了前述天津拍賣和北京拍賣的燈聯買家,并前往觀摩。
令人激動的是,籌展組又在故宮博物院祭法器庫房中發現辨識出了數件萬壽燈聯小樣。這些萬壽燈聯小樣均為緙絲工藝,雖不能成組配伍,但同樣為復原燈聯提供了重要依據。此次燈聯小樣的發現,鼓舞著筆者再次仔細搜尋故宮博物院一百八十余萬件文物中可能為燈聯的文物,其中一件黃色緙絲繡聯句幡引起了筆者注意,尤其是「聯句」(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每人作一句,連結成篇)二字十分符合燈聯應有的特征。所以,即使其存貯庫顯示為坤寧宮————與使用萬壽燈聯之處相去甚遠,筆者還是抱著僥幸的心理請同事去庫房查看情況。而從庫房傳來的樣圖讓人興奮不已,這件文物恰是一套完整的乾清宮萬壽燈聯!
繼而,另一件明黃色緙絲云龍紋嵌銅件小佛幡,通過核對其上文字,也被確認為乾清宮萬壽燈一幅燈聯的小樣。經過全面梳理,總計共找到了尺寸不同的緙絲燈聯七組,其中:乾清宮三組,有一組是完整的一套十六幅;皇極殿四組,均不成套。其尺寸長度多在四十至六十厘米之間,最長的一組是皇極殿的,為一百一十六厘米。
盡管找到了萬壽燈的燈桿模型、燈聯小樣,但要還原成能豎立起來的實物,還需要更多的細節補充。繼續篩查「奏銷檔」、「奏案」以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經分析這些檔案記載,并結合萬壽燈的模型,基本明確了萬壽燈的細節。
燈樓,即萬壽燈頂部的亭子,有不同的式樣————乾隆朝以前是彩漆六角重檐亭,至遲在嘉慶十三年(一八〇八年)以后是金罩漆圓形攢尖重檐亭,而我們如今在乾清宮與皇極殿丹陛上所見的萬壽燈座是六面體,當與六角形燈樓相呼應。(但因種種原因,此次還原的是圓形攢尖重檐亭而不是六角重檐亭)燈樓內部安畫像仙人風扇六扇,即圍繞一個木柱嵌有六扇繪有仙人的扇面,扇面可轉動,類似走馬燈。燈樓下部有一半圓托,檔案中稱「云托」(上刻有云紋)。檔案中稱云托之下有「蹲龍」,即呈蹲姿的龍形八叉,龍口內有環,用以挑起燈聯。為穩固八叉蹲龍,其下還有弧形的支撐桿,形同戧木,因其上亦有云紋,故稱云戧。蹲龍之上還對應有八仙人雕像(萬壽燈模型上的八仙人已完全脫落,經多次找尋而未找全,失去了復原的原型,只得通過對故宮博物院藏竹根雕八仙慶壽進行掃描后等比例制作來進行復原)。為防止燈聯隨風飄動,其下設有墜風甜瓜式銅鼓,每聯一鼓。為穩固整個燈桿,下面還有四根戧木、四個銅回回(燈座四周用來穩固天燈的墜風銅人銅)墜。
萬壽燈上不僅僅只掛燈聯,有時還要掛成串的燈。據《國朝宮史》記載,每年臘月二十四日上燈開始,每日上燈聯(亦即每日卸下)。但依清宮規制,萬壽燈在除夕、元旦、正月十一、正月十四至十六則均要「撤聯安燈」。所謂「撤聯安燈」,即指撤下燈聯,安設成串的燈,《大清會典》記載「進萬壽燈十六掛,共大小燈一百二十八盞」,所以每掛成串的燈為八個,也就是說每一個燈聯撤下后,要掛一串八盞燈。再研讀文獻,「乾清宮……進萬壽燈十六掛,共大小燈一百二十八盞……寧壽宮……進萬壽燈九十六盞,葫蘆燈十六盞,魚瓶燈十六盞」(《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冊四「廣儲司卷三」),可知那一串八盞燈的大小、式樣是不同的,寧壽宮(即指皇極殿)前的萬壽燈,一串上應有一盞葫蘆燈,一盞魚瓶燈,另外六盞燈的形制尚不能確定。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新年元宵景圖》(又名《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中繪有一高柱子上懸掛花燈,其燈樓的樣式與前述萬壽燈燈樓模型基本一致,其上所掛成串的燈籠可謂極盡巧思,有繡球形、娃娃形等。清代的花燈形式亦十分豐富,除人形燈之外,現今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魚燈、葫蘆燈等。
閱讀鏈接
◎ 實際上,乾清宮安設天燈、萬壽燈的時間隨著朝代有所變化。嘉慶朝《大清會典》載,清代康熙年間定,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開始安設,到乾隆朝改為二十四日。增設皇極殿前天燈、萬壽燈后,其于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豎立。嘉慶六年(一八〇一年)奉旨,乾清宮安掛萬壽燈、廊燈,嗣后著于每年除夕前一日安掛。
根據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奏銷修繕乾清宮前天燈等項用去工料銀兩事折》,乾清宮一處的萬壽燈燈桿為彩漆云龍紋裝飾,自石頭底座以上至云托之下高二丈三尺九寸(其直徑一項未載,但有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庚子《總管內務府大臣事務多羅質郡王永瑢等奏為查核設立天燈萬壽燈需用工料銀兩報銷事》中記載燈桿高二丈三尺六寸,徑一尺六寸,可就此按比例折算出直徑)。云托高九寸,六角重檐亭高四尺七寸,徑二尺六寸,亭內安畫像仙人風扇六扇。八叉龍頭、云戧、蹲龍、仙人則按嘉慶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為查驗修理寧壽宮天燈萬壽燈等工核減銀兩數目事》中的比例折算。燈聯所繡金字大小按乾隆五十一年二月《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事錄》的比例折算。甜瓜式銅鼓的高度按天燈的銅回回比例折算。
檔案中的尺度按丈尺計量,并依據清代工部營造一尺等于三十二厘米折算成米制,折合出燈桿高度為七點六四八米,總高十點八米。戧木四根,原長二丈六尺二寸,即八點三四八米,為減少其外圍占地空間,給觀眾留有更多參觀空間,作了一定的縮短,支立的角度也調小了一些。
天燈缺少復原的模型,幸而在《雍正十二月令圖》的「正月觀燈」一幅中發現繪有一盞天燈。該燈的功能應屬于高位照明燈,既與乾隆皇帝御制詩《立天燈》「金龍護柱長數丈,四柱撐如巨靈掌。彩燈左右列丹墀……」相合,也在檔案中找到了相關尺寸,包括其挑掛大燈籠的龍頭、龍尾的尺寸,即當燈桿高三丈六寸五分時,龍頭長四尺四寸,寬一尺八寸,厚一尺(依據嘉慶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為查驗修理寧壽宮天燈萬壽燈等工核減銀兩數目事》),墜風古銅色銅人高二尺四寸。最后折算出天燈的燈桿高十點七五二米,總高十二點六四米。
乾清宮、皇極殿前的這些燈座曾經靜靜地坐在宮殿前,閱盡了人間滄桑,世事劇變?,F在,它有幸復活起來,讓今人一睹它當年的風姿,為盛世中華再添華彩,為民眾送去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