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
徐揚畫《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結合了乾隆御制詩《生春詩二十首》,展現出了一幅生動而詳實的清代乾隆朝過年景象。
畫中活動有重華宮開筆書福、鳴臘鼓、閱冰戲、頒賜群臣、貼春帖子、掛春屏彩勝、元旦獻歲、頒布政令、掛仙木、食五辛盤、祈谷禮、慶元夕節等……宮俗和民俗一同呈現,共迎新春、其樂融融。
故宮博物院二〇一九年「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中,有一件展品尤為引人矚目————《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此件作品由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繪制,畫面主體內容為清代乾隆時期的紫禁城全貌、前門大柵欄以及周邊著名地區。在畫面的不同位置還配有乾隆皇帝御制詩,共二十首,為乾隆朝重臣于敏中所書。此幅畫卷詩、書、畫、意相得益彰,融洽異常,立意為迎接新春,表現出皇家與民間共迎新春、欣欣向榮的景象。
徐揚,字云亭,蘇州府吳縣(今屬蘇州虎丘區)人,家住蘇州閶門內專諸巷。據《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記載,徐揚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年不詳。(秦國經主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二十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頁四七五)《蘇州府志》記載,徐揚前半生勤于讀書,善畫花鳥、人物、山水、界畫。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蘇州,徐揚獻上畫作,頗得賞識,被選拔到宮中成為宮廷專職畫師,供職于如意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記載:「(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二日,員外郎郎正培奉旨:畫畫人張宗蒼、徐揚每月錢糧公費照余省、丁觀鵬一樣賞給,于六月起。欽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代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十八冊,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頁三四六)丁觀鵬(雍正二年入宮供職)、余省(乾隆二年入宮供職)都是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師,徐揚初入畫院,就能與入職多年的一等畫師享受同樣優厚的待遇,這是乾隆皇帝特別的恩待,可見徐揚的畫藝水準之高。《乾隆起居注》記載:「奉諭旨:內廷行走之縣丞張宗蒼,監生徐揚、楊瑞蓮效力皆已數年,甚屬黽勉安靜。張宗蒼年已及暮,著加恩賞給戶部額外主事,徐揚、楊瑞蓮著加恩賞給舉人,一體會試。丙戌會試后,授內閣中書。」(《乾隆起居注》乾隆十八年九月十二日)由此可見,乾隆皇帝不僅給予了徐揚優厚的俸祿,還特恩賞舉人和欽賜內閣中書。
徐揚入宮供職后陸續繪制了一系列名篇巨制,如《乾隆南巡圖》、《平定回部獻俘禮圖》、《平定兩金川戰圖》、《盛世滋生圖》、《西域輿圖》、《蘇州府城圖》等。他非常善于構思和創作此類重大政治題材的鴻篇巨制,這一系列以描繪軍政大事和社會生活場景為主的寫實作品,記錄并歌頌了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及乾隆朝的繁榮昌盛。《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也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這在此畫上徐揚的題跋中也可得到印證。題跋還說明,此畫是以乾隆皇帝的《生春二十首》御制詩為創作主題,在構圖過程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親自指導,歷時四個月完成。
《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以紫禁城、前門大柵欄為中心,北面為煤山及北海瓊華島、白塔、團城,最北為燕山山脈,最南邊為大柵欄南端,最東邊可辨處為天壇祈年殿,最西邊為西苑太液池(現中南海)。畫中街道、建筑以寫實手法描繪,地標建筑清晰可辨,準確地表現了清乾隆年間北京內城和外城的景象。通篇觀之氣勢恢宏,構圖精妙準確,畫作較好地將西畫散點透視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融合,特別是細節的刻畫更加寫實,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
《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中最為難得的是有乾隆皇帝《生春二十首》御制詩配在畫面不同位置。畫中御制詩在《乾隆御制詩集》中題名為《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韻》(《乾隆御制詩文全集》第五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三七四),每首詩第一句都汲取了元稹《生春二十首》中「何處生春早,春生……中」的體式,整首詩的韻腳都采用「中」、「風」、「融」、「叢」,內容結合了天象、氣候、宮制、民俗等方面,表現了清代宮廷和百姓共迎新春的景象。
閱讀鏈接
◎ 乾隆皇帝四萬余首御制詩中有相當一部分追和唐代詩人,其中對元稹詩作的模仿尤其多,如《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韻》、《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詩韻》、《生秋詩用元微之生春詩韻有序》、《生冬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詩韻》、《夜合用元微之韻》、《雜和唐元稹東川詩四首》、《擬元白詩二首并用其韻·元拾遺微之(種竹)》、《古筑城曲效元微之體亦反其意也兼用其韻》、《反元稹將進酒樂府》等。乾隆皇帝對元稹生春詩韻反復追和——將春、夏、秋、冬四季都用此韻創作,寫就八十首追和詩。此外,還有朝中大臣唱和此類御制詩,如錢陳群《恭和御制生春詩二十首元韻》、《恭和御制生夏二十首仍用元微之生春詩韻元韻》,彭元瑞《恭和御制生春詩元韻》等。
首先是關于天象和氣候的兩首詩。其一「春生斗柄中」詩位于畫面東北方的天空中。「斗柄」是指北斗七星,其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詩中「指艮轉東風」,「艮」作為八卦之一即位于八卦圖的西北方,按照北斗七星運轉的軌道,當斗身「天璇」和「天樞」星指向西北的時候,斗柄「開陽」和「瑤光」星指的方向正是東方,恰合詩中所述「轉東風」。《鹖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鹖冠子《鹖冠子》,中華書局,一九二〇年刊本影印版,頁五七)乾隆皇帝以此作為贊頌新春的開篇詩,符合其一貫推崇的「敬天法祖」思想,起統領全局之用。
其二「春生積雪中」詩位于畫面遠山處,徐揚采用留白的方式,表現出燕山山脈積雪的景象。詩中由遠山到紫禁城中的建筑,由積雪到「離離閃」、「滴滴融」,都表現出冰雪消融,一派生機勃勃、萬物復蘇畫面,以此預示春天不再遙遠,已經來到身邊。
接著為宮俗相關的詩十首,所描繪相關畫面均位于紫禁城皇家屬地內,可以歸為清宮典禮的范疇,乾隆皇帝是詩中的主角。「春生書福中」詩位于重華宮。詩中「迎年應臘朔」所指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皇帝開筆書福迎接新春,開啟了元旦的序幕。「施恵守家風」,表明乾隆皇帝在臘月開筆賜福是延續了祖訓,是「敬天法祖」思想的又一具體表現。圖中重華宮外有太監手捧紅色龍箋等敬候,正是開筆書福的場景。
閱讀鏈接
◎ 每歲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領太監陳龍箋、大筆、墨海于重華宮祗候,皇帝以“賜福蒼生筆”書“福”字十余幅貼各宮。自是將軍、督撫奏函至,并御書緘賜之。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等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乾清宮(先期,奏事處具名簽以請,欽定若干人,分日頒賜,乃下內閣通傳,至日集乾清門祗候),賜“福”字。其儀:王公、大臣等與領“福”字者,俱以次集階下肅俟(宮殿監豫傳各首領太監集庭內執事),皇帝御座。(重華宮于殿中,乾清宮于西暖閣)懋勤殿首領太監具高案筆墨,皇帝親灑宸翰,書“福”龍箋。每書一幅,王公、大臣等一人進至御案前跪,書畢,叩首祗領,興,太監二人恭捧前行,隨而出。余依次跪領如儀。
——【清】鄂爾泰編《國朝宮史》卷之五“典禮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六九
「春生冰戲中」詩位于西苑太液池的中海。冰戲,亦稱冰嬉,是清代宮廷傳統迎新春的項目之一。在《乾隆御制戲為「國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二十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文集》「冰嬉賦序」中,乾隆皇帝稱冰二八三)《日下舊聞考》中也提及太液池「冬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閱武事而修國俗云」。(于敏中編《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國朝宮室·西苑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二五九)《清稗類鈔》記載:「年例,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閱冰嬉。」(徐珂《清稗類鈔》第一冊「巡幸類·高宗閱冰嬉水圍」,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頁三四三)詩中「論功遍行賞」,說明宮廷還為冰戲典禮制定了獎賞制度。具體的獎賞額度可見《皇朝文獻通考》記載:「陳伎畢恩賞銀兩,頭等三名,各賞銀十兩;二等三名,各賞銀八兩;三等三名,各賞銀六兩;其余兵丁,各賞銀四兩,俱由內府廣儲司支給。」(清高宗敕撰《皇朝文獻通考》卷一七五,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影印本,頁二七)乾隆皇帝觀看冰戲除了有檢閱皇家武事、迎新春含義,又是其奉母盡孝的一種方式。《臘日悅心殿侍皇太后膳即景得句》:「彩屏節事遐齡祝,鏡浦冰嬉例賞行。此日悅心真是悅,然吾豈敢忘持盈。」(《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卷三十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一六七)《乾隆起居注》記載每年臘月前后,乾隆皇帝都請皇太后赴瀛臺閱冰戲。以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為例,乾隆皇帝至大高殿行禮后,侍奉皇太后在悅心殿用早膳,于瀛臺遐矚樓閱冰嬉。(《乾隆起居注》乾隆十七年十二月)
「春生春帖中」詩位于文華殿。春帖,又稱春帖子﹑春端帖﹑春端帖子,是于「立春」日貼在宮中門帳上書有詩句的帖子。《臘月廿五日立春擬春帖子》:「萬物含韶律,千門飏瑞煙。雙春連一歲,一氣轉雙年。鴻龍玉斗運無休,京兆青旗迓土牛。臘鼓喧鳴春草發。一年農事又從頭。」(《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卷三十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一六七)清代「進春帖子」制度見于《國朝宮史》:「每歲立春之前,南書房翰林等恭進春帖子詞。歲內立春者,在二十日以前進;新歲立春者,在二十日以后進。交懋勤殿首領太監恭呈御覽后,陳設乾清宮西暖閣溫室內案上。將舊歲春帖子詞換出收貯懋勤殿,仍頒賜諸翰林福字箋暨筆墨、箋紙等物。」(鄂爾泰編《國朝宮史》卷之八「典禮四·進春帖子」,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四八)「春生春帖中」詩中「傳字惟蘇軾,談經孰馬融」,提到蘇軾是因為春帖盛于北宋,且在乾隆年間仍有大量蘇軾春帖子的墨跡和碑帖存于三希堂;馬融則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尤長于古文經學。文華殿正是清代舉行經筵之禮的地方,所以該詩也是對朝中翰林的期許和褒獎。
「春生頒賜中」詩位于西華門內,人來人往,或一人肩上扛著羊,或兩人抬著鹿,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元旦頒賜亦為清代宮廷傳統,「(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是日,上頒賜在京大小各衙門官員鹿、狍、鮮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歷朝起居注合集》卷十四「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中華書局,二〇一六年,頁三九二)乾隆朝除了賞賜「北羊」、「東鹿」,更有優待文人之制:「頒賜彩箋、筆墨有差,諸臣謝恩。」(《乾隆起居注》乾隆四年正月)正如詩中所言「彩箋粉碧融」,乾隆皇帝以此恩待宮中各級官員,共慶元旦佳節。「春生獻歲中」詩位于慈寧宮。畫中乾隆皇帝身著龍袍,率領王公大臣在長信門外,正準備往慈寧宮向崇慶皇太后獻歲行禮拜年。正合《國朝宮史》記載:「(元旦)皇帝率王公、文武群臣詣慈寧宮行禮。」乾隆皇帝向皇太后行禮過程中,還要奏中和韶樂,即詩中所謂「秩陳禮樂融」,《國朝宮史》中也有記載:「元旦奏『元平之章』,曰:維天眷我皇,四海升平泰運昌。歲首肇三陽,萬國朝正拜帝閶。云物奏嘉祥,乘鸞輅,建太常。時和化日長,重九譯,盡梯航。」(鄂爾泰編《國朝宮史》卷之五「典禮一·皇帝萬歲、元旦、冬至三大節內廷慶賀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八一在)《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中,乾隆皇帝自己的形象只出現過一次,即是此處「春生獻歲中」詩所在的慈寧宮前,這也是乾隆皇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一種體現。
「春生元會中」詩位于太和殿前。元會,亦稱元會宴,即指皇帝于元旦朝會(古代臣見君為朝,君見臣為會,合稱為朝會)群臣。清代朝會有兩種,一為大朝,一為常朝。大朝指皇帝于萬壽、元旦、冬至及大慶之日御正殿授群臣朝賀;常朝指皇帝平日召見文武官員,處理政務。是年為乾隆三十三年元旦,描繪的是大朝場景。
「春生布令中」詩位于紫禁城外箭樓城墻上。詩中所述「十行無靳澤,萬里有從風。水旱加月賑,閭閻幾景融」,可知布令內容為賑濟發生水災的地區。《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韻》「布令中」后有小字注:「凡歲臘例定恩旨,于新正以次頒發上年江南、江西、湖廣、濱江之區,因江漲泛溢,被水者除循例撫恤外,并諭按戶分別展賑一月兩月有差。」《清實錄》記載:「(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春正月)諭:上年湖北省黃梅等十三州縣,并屯坐各州縣之武昌等七衛,夏秋閑被水災,業經該督等,照例分別撫恤加賑……又諭:上年江西省南昌等一十三縣,偶被偏災,業經降旨該撫等,各加賑兩個月。」(《清實錄》第十冊·卷八〇二「高宗純皇帝實錄」,中華書局影印,一九八六年,頁八一〇)皇帝往往在每年臘月恩旨賑濟受災之地,新正時頒布政令撫恤加賑,以此恩待百姓,迎接新春。
「春生彩勝中」詩位于箭亭前。彩勝又稱為幡勝,以五色紙或絹制成,剪制成小旌旗、燕、蜂、蝶、金錢等形狀,或掛于竹竿上為春幡,或戴于頭上為勝,以迎接春天到來。清代宮廷中,懸掛春屏彩勝是每年立春日又一重要典禮活動。《國朝宮史》記載:「每歲立春日,宮殿監傳知各宮殿首領太監等懸掛春屏彩勝,次年二月初三日徹(撤)下收貯本處。若遇新歲立春,則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懸掛春屏彩勝,其徹(撤)收之日與前同。」(鄂爾泰編《國朝宮史》卷之八「典禮四·懸掛春聯彩勝」,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四八)
「春生挑菜中」詩位于西苑太液池西側。詩中「七種堆盤翠,五辛熨齒融」,為清代宮廷年節習俗。「七種」指「七種羮,原《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以七種菜為羮」。「五辛」指「五辛盤,原《風土記》月正元日……本草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辛辣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李光地《御定月令輯要》,吉林出版集團,二〇〇五年,頁二九三)
「春生祈谷中」詩位于祈年殿。《大清會典》記載:「順治元年定,每年正月上辛日,祭上帝于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改名為祈年殿),行祈谷禮。」(伊桑阿編《大清會典·康熙朝》卷五十七,鳳凰出版社,二〇一七年,頁一〇三)祈谷禮的時間并不一定在上辛日(農歷每月的第一個辛日)舉行,次辛日和下辛日舉行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余下的御制詩所述為迎元旦的民俗活動,許多習俗仍然傳承至今。「春生臘鼓中」詩位于圖中宮墻外住宅街巷中。畫中小童左手持鼓,右手敲擊,表現出喜氣洋洋迎接新春的氣氛。擊臘鼓多在民間臘月時流行,《荊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宗懔《荊楚歲時記》,影印本)《清史稿》中記載:「臘鼓催春天地通。」(《清史稿》卷七十九「志五十四·地理二十六」,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頁八九一)事實上臘鼓已經不止于為民間的習俗,在清代宮廷元旦慶典中也有體現。《臘月二十一日立春擬春帖子》:「臘鼓摐摐奏雅寅,不須人日始成人。金屏玉帖迎青令,甲子中元第一春。」(《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卷十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五二一)
「春生三素中」詩位于畫中右上大片云彩之上。所謂「三素」,即三素云。《云笈七簽》記載:「立春清旦北望,有紫、綠、白云者,是太上三元君三素飛云也。」(張君房《云笈七簽》,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頁七五)由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于漢地元旦文化接受至深,道教方面亦有影響。其御制詩中,在立春前后常提及「三素」,如《(乙亥)歲朝試筆》:「銀燕祥凝春日帖,銅仙慶葉歲朝圖。曉來三素云東見,聞說三元謁玉都。」(《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卷五十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一八二)《(乙酉)元旦試筆》:「曉瞻三素麗璇霄,元祚虔求玉燭調。喜爆聲霆巖穴聽,祥霙積地簸鐘消。」(《乾隆御制詩文全集》卷四十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三年,頁三七一)
此外,畫中還有「春生盆卉中」詩、「春生饋歲中」詩(饋歲源自北宋的年俗,指年底人們互贈禮物)、「春生守歲中」詩、「春生爆竹中」詩、「春生仙木中」詩(仙木是指元旦用桃木板懸掛門上,以辟邪鬼)、「春生元夕中」詩(元夕,即上元節、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春節習俗。
徐揚畫《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結合了乾隆御制詩《生春詩二十首》,展現出一幅生動而詳實的清代乾隆朝過年景象。這二十首御制詩按時間順序排列,由臘月初一起首,到除夕、元旦,終于上元節,清晰地將清代年節宮俗和民俗文化一同呈現。圖中描繪臘月進行的活動有重華宮開筆書福、鳴臘鼓、閱冰戲、頒賜群臣、擺放盆卉、觀三素云、饋歲;立春日則有貼春帖子、掛春屏彩勝;除夕進行的活動有放鞭炮、合家守歲;元旦獻歲、舉辦元會、頒布政令、掛仙木、食五辛盤;正月舉行祈谷禮、食七種羹、慶元夕節。此幅徐揚畫《弘歷生春詩意北京圖》軸,是清代宮廷敘事畫研究的極好資料,為研究清代元旦典禮展現出清晰的主線,意義非凡,更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