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情景模擬是提升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感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師在閱讀教學前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情境,從而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生生活閱歷、情感經歷有限,有時無法完全理解閱讀文本中的情境,因此教師借助現代教育手段模擬情境, 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產生“感同身受”的真實體驗。 情景模擬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利用貼切語言表達創建情境、 運用課堂表演創設情境、運用與文本情感基調相符的音樂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等。
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鄉愁》一文,將教學設計為四步,即創設情境激發情感、運用多媒體與音樂引入課文、背景知識介紹、拓展延伸并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上課之初,教師先運用語言以“香港、澳門的回歸”切入課堂教學的主角——“臺灣”,并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掌握的“以思念為主題的詩或詩句”。 之后教師板書《鄉愁詩二首》,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 學生聽完后,教師介紹這首歌,歌詞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詩,進而介紹余光中先生以及該詩的背景。 讓學生閱讀這首詩,并談談感受,這時學生普遍讀出了“對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渴望之情”。 之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席慕蓉的《鄉愁》,和學生一起誦讀,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其對“祖國母親”的情感進一步升華。
在誦讀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誦讀,在教師的指導下, 充分調動五官感知, 結合自身知識與經驗,聲情并茂地誦讀,并感悟文本,體會作者情感。 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與聯想, 將文本內容在腦海中轉變為畫面,進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獲得個性化、獨特的體驗。 教師需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避免出現盲目誦讀的現象, 要讓學生結合自身學情構建文本意義, 而非“天馬行空”。 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誦讀技巧,在課堂閱讀教學前進行有效的范讀,然后才讓學生自讀,而在學生誦讀過程中要及時給予指導。
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我愛這土地》一文,教師先讓學生自讀一遍,然后提醒學生誦讀技巧的運用,處理好誦讀中的重音,比如“激怒的風”中的“激怒”要用悲傷、有力的語調,“溫柔的黎明”中“溫柔”要用愛意、溫和的語調等。 之后學生再次誦讀一遍,并指導學生注重其中的情感詞, 如何才能讀出詩人在語句中傳達的情感,真正的將情感“融進去、迸發出來”。 然后指導學生關于“破折號”“兩節間的停頓”的細節的處理,最后總結誦讀效果,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只要有心、用心,就能成為朗誦家”。
對于讀者而言,文本最大的魅力在于“空白”與“不確定性”,這能夠“召喚”讀者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構建文本意義, 并在閱讀過程中完成“輸入/輸出”。 在閱讀中自己想象并構建畫面、小說人物形象等,而不像電視電影那樣被動接受人物形象,因此閱讀給他們帶來的體驗感更強。 教師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優勢,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經驗、情感遷移到文本人物中,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提升閱讀的體驗感。
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文,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分組討論的模式, 讓學生分別扮演文章不同的人物角色, 要求在閱讀中認真揣摩各自心理,討論他們都在“想什么”“他們跟別人如何講述這個故事”等。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扮演的角色,適當提出問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產生情感共鳴。 在激發學生想象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空白處”,讓學生從“空白處”發揮想象,補充空白,從而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當課堂結束后,為進一步延續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豐富情感體驗,教師提出問題“整篇文章結束后,是否還有沒出現在故事中的人? ”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在課后再次閱讀,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 則可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借助學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強的特點, 開展游戲參與式的閱讀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手段。但在具體應用中,教師要以教學目的而設計游戲,且游戲不易過長、過多,要注重游戲的啟發性和體驗性。 教師還需考慮到初中生心理特點,強調“學習第一、游戲第二”的道理,要在游戲中滲透教學難點與重點,使其成為課堂閱讀教學的“引子”,而且整個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及時、準確的評價。
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一文,將該課設置為“游戲活動”的教學模式,運用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在課堂伊始先創設情境,將游戲的大致方案介紹給學生。 教師以導游的角色講解桃花源, 其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然后師生共同思考和討論,其中教師也適當的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師進一步延伸,讓學生站在陶淵明的位置,對桃花源做出評價,并聯想陶淵明的心理,以及創作《桃花源記》的思想。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教學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明確語文閱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體驗式閱讀教學是有效提升學生閱讀體驗感的教學方法之一, 體驗式閱讀學習的過程可細化為七個環節,即誘知、感知、生情、理解、想象、外化、反思。 但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種策略并非獨立存在,而是需結合教學需求和學生學習需求,靈活掌握,可以幾種方法融合使用,依照教學需求有主次之分,方可獲得高效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