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娟
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 ”巧于“設疑”,善于“質疑”,勇于“解疑”。 “設疑法”用在語文教學中不但利于課堂教學開展,調動學生探究積極性,促進學生思辨思維的發展,更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投石沖破水中天,設疑探究活思維,且看“設疑法”如何令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1.導入設疑激趣,生發探究欲望。 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只要我們用心挖掘設疑點,精心設疑導引,用心設計懸念,定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腦子動起來。 如有教師在教授《黃州突圍》時,這樣設疑:展示一幅圖片,圖片里是一雙跳芭蕾舞的腳,左腳脫掉了鞋子,丑陋不堪;右腳穿著芭蕾舞鞋,光鮮亮麗。 一左一右形成巨大的視覺落差,沖擊心靈。 老師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 能為這幅圖擬一個題目嗎? 學生頓時炸開了鍋,七嘴八舌討論起來,探究氣氛相當濃烈。 等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后,老師展示出一段小詩。 隨后請學生拿出導學案,拋出一個問題:蘇軾在黃州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 請根據詩文說出你的理解。 這時,學生紛紛動起筆來,沉醉在蘇東坡的詩文里。
精心設疑,猶如一方平湖投下小石,讓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做學習的主人。 設疑精、小、準,富于啟發性,能讓學生產生頓悟,不斷提高學習興趣,提高閱讀積極性。
2.巧妙提出問題,設疑走向深入。學問,就是學習中要有疑問,學會提問。 教師抓住文章重點來設置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引導學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探究的佳境,是課堂教學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恰如其分的問題,可以成為學生理解文本的導向,也是實現“20+20引展探評課堂教學模式”的“展”的重要途徑。 如有教師在講授《王維寫景類詩文賞讀》時,注意關注學生的認知實際,認真研究學生作為學習者的接受心理,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抓住文本的鑒賞關鍵點,引導學生從王維寫景類詩文的一般特征入手,深入思考,找出規律,總結規律,得出結論:王維的詩文具有畫面美,詩意美。 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在學古詩文時關注同類文本聯讀,群文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接下來,巧妙設置疑問,引導學生的鑒賞走向深入。 老師問:這封信是王維寫給裴迪的,大有深趣。 深趣在哪里? 裴迪會應邀嗎? 一個問題拋出,學生的探究熱情持續高漲,分組討論十分熱烈,還在課堂上模擬王維與裴迪見面的場景。
提問是為了讓學生動腦,引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思辨思維,從而達到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因此,提問的目標性和針對性是十分關鍵的,能抓住有利時機設疑提問,必然可以使課堂更加高效,成為有趣有料的思辨課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說:“根據自己的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要上好一堂語文課,上出有智慧的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善于有計劃、有步驟引導學生質疑,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具體的實踐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層層深入,關鍵地質疑,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如講授《石鐘山記》時,首先用五個問題串講了整節課, 引導學生探究出蘇東坡找到石鐘山之所以叫“石鐘山”的原因。 隨之,展示一問:“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你贊同嗎? ”提出蘇東坡關于石鐘山的命名由來的定論也不全面。 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全面的表述。 經過小組激烈的討論,適時展現石鐘山的圖片,最后學生得出結論:除了蘇東坡質疑探究出的結論外,還有“該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故,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既有鐘形,又有鐘“聲”。
不滿足于一知半解,在語文學習中尋根究底,打破沙盤問到底,心中自然會產生更多疑惑。 在學習里,教師以分析、比較、辯證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學中問、問中學,以挑剔的眼光來研讀文本,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有效途徑, 也必將會使語文課堂更具智慧。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解決學生的疑問是教師的天職, 引導學生自行解疑更是教師的智慧。 在“探疑”“解疑”的環節里,教師根據生成的問題,結合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師開始精講,對本節知識進行探究,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如指導學生對《小石城山記》的作者柳宗元作為貶官代表背后所蘊含的貶官文化進行深入閱讀和探究,如何上出語文味? 老師打破傳統教學對教材的處理方式,在“貶官文化”主題的核心下,巧妙地重新組合教材。 還將學生分為8個探究小組,采用分組解疑法對歷朝歷代的貶官作品進行分組討論、解疑、匯報。 當學生能夠獨立解決一問題時, 稱這種問題處于該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區);當其不能獨立解決某問題,卻能在教學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同伴的幫助下解決該問題,則稱此問題處于其“最近發展區”。 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斷地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換為現有發展水平,或者說,就是不斷地創造新的更高水準的最近發展區。
老師先根據文本、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學生氣質特點進行文本選擇,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些是他們在被貶期間創作的? 并提供拓展資料:中國被貶文人被貶期間的作品。 確定研究對象是柳宗元、歐陽修等人,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每個小組討論一到兩個作家,要求結合作品來探究規律。 課上提出學生感興趣且能夠深入探討的問題: 古代被貶文人在作品中寫了什么? 表達何種思想情感? (從作品內容來看)。 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再圍繞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 交流來代替教師的機械講授以及主動灌輸。 最后學生總結出古代被貶文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及方式:寄情山水,曲折達情;緬懷偉人,羨慕贊嘆等等。 這節課成為學生探疑的天地,解疑的樂園,輕松有效,充滿語文味。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積極運用設疑教學法,精心設疑,導引學生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讓“疑”成為實用的教學法寶,使高中語文課堂注入動力,增添活力,變得有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