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華
學生閱讀寫作的源頭在生活,而生活中的好素材需要及時捕捉和記錄, 但繁重的學業讓學生疲于應付,對需要長期“養成”的點滴積累缺乏耐心。 縱有老師布置的讀寫任務, 學生也多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流于形式;或是東抄西湊,應付檢查。 “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的出現,為中學語文閱讀寫作,尤其是素材的挖掘與積累、習作的交流與升格,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的“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著力于 “用成長記錄平臺解決綜合素質評價難題”,但該平臺“開放性、即時性、交互性、真實性、激勵性、發展性、永久性”等特點,讓其在中學語文閱讀寫作中別有妙用。
學生由于缺少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 寫作時常常難為“無米之炊”,要么搜腸刮肚,東拉西扯;要么生吞活剝現成材料,近似抄襲。 對癥下藥,需要讓學生有對生活的深切感悟和豐富的閱讀積累。 要蓄得寫作的源頭活水,先得開鑿閱讀體悟這半畝方塘。 源頭活水來自何處? 一是鮮活多彩的學習生活;二是民風民俗、鄉土文化;三是在閱讀中窺見的大千世界。
“鄉土文化,民風民俗”來自閱讀,來自走訪采風。學生從小學、初中一路走來,手頭總有一些積累,了解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民歌民諺、民間故事等, 需要做的是引導他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這里要新增的一個環節是,請學生將相關的圖文,比如說旅游、觀影等的相關感悟文字,拍攝的照片,甚或是音視頻材料上傳到“學生成長平臺”。 電子平臺的開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真實性, 因為學生若虛構捏造,有很大概率會被知根知底的同窗揭穿,所以大多能做到“我手寫我心”。 這既是學生一路走來的腳印,更是可以培育創作幼苗的沃土。
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著眼當下關注生活, 捕捉生活中看似普通事物的不平凡之處, 從平常但不平淡的生活中提煉出“作文事件”,留下“今生今世的證據”,并且在有所思有所悟之后還可以隨時回顧隨時增補。 這樣可真正做到新課標中要求的“能夠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這些進步與成長,都將由“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一一見證并記錄。
“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具有豐富性、即時性、發展性的特點,能夠連綴“碎片化閱讀”,推進“整本閱讀”。 “碎片化閱讀”有利更有弊,但又是不可回避的客觀存在, 學生將此類閱讀的感悟認識展示在電子平臺上,在同學們或點贊或質疑的“反饋”下,常常會給出“續章”,從而將“被中斷的思考”接續下去。 “整本書閱讀”是當前閱讀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重視教者的系統指導和學生的連續閱讀。 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南通市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在高一年級完成《紅樓夢》和《三國演義》兩本書的“整本書閱讀”。 過去我們的辦法是以練帶讀、以考促讀,結果學生干脆捧著講義看,就著練習讀,原著被丟到一邊。 借助“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我們要求學生撰寫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悟,將分散在幾個月時間的閱讀行為通過“打卡”的方式串珠成線, 閱讀過程中隨手寫下的或一二十字或一兩千字的感悟,都逐次記載,完整呈現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心路歷程。
生活在當今這個多姿多彩的信息時代里的中學生們,盡管還不夠成熟,但是,他們個性張揚、鮮活靈動,他們渴求對話、盼望溝通,他們不甘寂寞、尋求合作,他們將永葆一顆“好奇心”,并不斷生成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瞻望未來的成長動力。 簡而言之,他們需要展示自我舞臺,渴望“秀”的機會。 而這,恰恰是“學生成長平臺”的優勢之一。
“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具有公開性、交互性、激勵性的特點,可以讓同學、朋友、老師、家長,非常便捷地徜徉于這片方塘上的“天光云影”。 同學好奇的拜讀與真誠地點贊,競爭對手可能的挑剔與暗暗的競爭,老師適時的督促與熱情的鼓勵, 家長積極地支持與欣慰的笑容……這份電子素材集必將豐富而鮮活。 這種基于交互語境的閱讀積累模式, 融入的同伴反饋等多元激勵方式,“通過閱讀平臺上的社會性工具, 實現觀點的共享與改進,促進集體和集體的知識構建、發展和增長”,更易為學生接受。
學生完成作文后,老師幫助學生評改升格后,借助“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可以得到展示的機會。 學生通過修改或二次寫作,在原來的等級基礎上升一格,提高一個檔次,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寫作,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把寫作當做是生活的必需內容,真正為人生而寫作。 這樣必能形成寫作的熱情,讓寫作與生活共精彩。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 我們常常需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作文賽事。 組織學生“在國旗下成長”征文大賽的過程中,我在接受媒體書面采訪時曾經這樣寫道:對于祖國,學生心中都有“愛你在心”的赤誠,只是很多時候少了一些“訴諸筆端”的動力。 這次的征文大賽活動是一個契機,讓學生百花爭妍展才思,暢所欲言訴衷腸,在鍛煉文筆之外,更涵養了家國情懷。 積極參加作文賽事有助提升學生寫作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能獲大獎的、發表的,終究是極個別學生,作為同樣付出了熱情和努力的“沉默的大多數”,似乎在投稿之后就悄然退場、全無痕跡了。 借助“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我們可以記錄下學生參加的每一項賽事,撰寫的每一篇習作,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讓這些未能獲獎的參賽作文有了更長久的生命力, 讓學生在多元反饋中得到被閱讀、被欣賞的喜悅。
學生借助“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打造個人定制版素材庫,不僅實現了素材的積累、生活的積淀,也拓展了閱讀面,實現了寫作的語句、方法和技巧的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為課堂作文及考場作文寫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閱讀有無限空間,未來才有無限可能。
寫作是一種高層級的語文能力, 更是一種復雜的學習活動。 寫好作文,要有長期高質量的素材積累,要有一篇篇記載前行腳印的習作, 要有老師同學這些陪伴者的歡呼與喝彩, 更要有學生自己真切的體悟和不竭的熱情。 如今,有了“學生成長平臺”的助力,學生對語文讀寫有了盎然的興趣、 樂在其中的趣味與沉甸甸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