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鋅坪
在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 入選了大量的經典小說節選,如,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入選的三篇作品《紅樓夢》節選、《祝福》和《老人與海》和必修五里面的三篇作品《水滸傳》《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節選等,這些都是國內外小說中的經典。 但是由于時代、社會背景等一些原因,學生在自己讀的時候,只是會被小說中曲折的故事情節吸引, 卻很少能夠把作品中蘊藏的深刻內涵準確地提煉出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被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在視覺和聽覺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近些年,許多文學經典被改編成電影,吸引著更多的人去“悅讀”,引導學生利用影視中蘊含的學習資源去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故事情節和深層內涵等, 不僅對學生學習教材有積極的意義,對學生今后各種生活閱讀也大有裨益。 因此,要想解決高中語文小說難教的問題, 將影視資源引入到高中語文小說的課堂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影視作品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既是視覺藝術,又是聽覺藝術;既是時間藝術,又是空間藝術;既是人文藝術,又是社會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它的使用價值也是很明顯的。
1.影視作品可以拓寬學習渠道、拓寬學生的視野。影視作品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人文、自然、社會等眾多領域,這些影視作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過程,也是知識與學生思維相融合的過程,為學生抽象知識的學習提供一種真實的情境。 通過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加上教師對學生適時的引導,用這種潛在的、非預期的學習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和心理素質的成長等。
2.影視作品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一定的場景。學生不再是僅僅被局限于課本中的小世界, 或者是空間固定的教室里, 而是根據影視作品中提供的場景進行積極思考, 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有積極作用的。
3. 超文本形式的影視資料比文本教材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更有效、更長久地保持記憶,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有著其他教學手段都沒有的優越性。
1.導入情境
將影視資源作為小說教學的導入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直接在這堂課的開始部分時應用影視資料進行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一種是在這節課上課前進行“導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及相關背景的學習。 在這堂課開始上課時,利用影視資料進行導入,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以迅速地集中到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上來。 尤其是針對一些敘述語言較多、開頭內容較枯燥的作品。 學生在開始時較難被小說吸引, 教師可以在這堂課開始上課時運用影視資料進行課程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一種導入是在這堂課還沒有開始講時進行 “導入”,這主要對一些篇幅較長的小說作品而言的。 運用這種課前導入的方式,在上課時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
2.深化文本
教師在深化文本內容的時候可以借助影視資源的特點,更好、更有效地進行深化。 這里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說。 一種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影視資源,另外一種是學生不太熟悉、文章內容又較難理解的影視資料,同樣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的選擇,在深化文本的時候,利用選擇好的影視作品,鑒賞典型環境、分析中心人物的特點,利用對影視資料的鑒賞,推進課本中相關故事情節的展開, 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文章中出現的較難理解的部分,將學習過程變得較容易些。
3.主題表述
課堂的結束環節, 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小說結局的理解或者是對小說主題的揭示進行表述,然后在本堂課結束前的幾分鐘里播放影視作品片段里的結局,這樣可以利用影視作品的音、形、像的特點,使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更加深入人心, 留給學生更多意味深長的回想。 在一節課的結尾部分運用影視片段作為收束,既是對小說內容上的一個總結,又是對學生的思考提出了一個新的啟發點,對學生的影響是持久的。 教師在這個時候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 比如可以談談關于影視作品中展現的故事情節和小說中描述出的故事情節之間的對比、人物形象的對比、小說主題的探究、小說的續寫、影視作品的觀后感等等。
1.備課階段
備課是一個老師上好課的前提, 只有把課備得充分,教師在課堂上才會操作自如。 備課需要教師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學生,一是教材,還有一個是教學方法。 學生方面,教師應該了解到學生都會有一些獵奇心理,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地插入一些影視片段,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方面, 教師首先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有明確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才能選擇合適的影片插入到教學過程之中。
另外一個是教法,教師需要課前做好預設,這節課應該怎么上,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這就需要教師將課上需要的影視資料的片段進行整合。 教師切忌在自己還沒有充分理解教材內涵、 設計好教學方法時,就去選擇相關電影當作教材的補充進行引用,這樣的教學后果往往會導致學生對教材中作品的內涵理解含糊不清。 教師也不能簡單地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選取不太恰當的影視作品應用于教學當中。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影視資源要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工具, 影視資源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 其形式上或內容上無論是多么的逼真、形象,也都是加工之后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還是要從語文教材上, 品析原汁原味的文章,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魅力,切忌僅憑影視資源來代替語文教材內容的學習。 并且在授課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選擇,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必須借助影視資源才能進行, 不能為了使用影視資源而去使用影視資源。 因此,教師在備課選擇影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 可以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影片,這就需要教師有高度的甄別、鑒賞能力。
2.授課階段
教師甄別篩選出合適的影片, 協調平衡語文教學需求與學生審美興趣之間的矛盾, 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但教師還需要把握一個度,即適宜運用。 適宜就是影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插入, 何時插入和插入時需要播放多長時間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一點就是,影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中, 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的進行,起到輔助教學作用的,因此在運用時要有一定的限度,切忌造成喧賓奪主。 影視資源運用于教學中的例子很多, 但更需要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接受度相結合,不能濫用。
3.課后階段
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是短暫的, 它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更多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還需要課下的不斷積累。 影視資源往往觀看時間長,要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高中學生的課業比較繁重,但是作為高中階段在課上需要精講的小說文章并不是很多, 所以教師還是有必要在學習完教材上的內容后, 利用自習課或者其余時間,完整地給學生播放一些影片。 相信通過課上師生的討論、學生的思考,再加上課后整部影片的完整展示,學生的體會更深刻,此時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不再僅僅是局限在教師上課的講、學生自己的探索,還包含在影片所提供的學習情境下更深刻的思考。
影視作品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在各個學科中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結合影視資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將影視作品引入到教學中也是形勢所需, 它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也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