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蘭
語文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直接對應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該任務群貫穿整個高中階段,其中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均安排了學分,而且在這兩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貫穿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與其他任務群的語文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該任務群與其他任務群的關系來看,可以說它處在基礎的位置,其他任務群的學習都在直接或間接地為該任務群提供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促進語言素養的發展。但是,學習任務群這種全新的結構課程內容的方式,與傳統的選文式教材、依靠篇章教學相比,是革命性的變化,會讓人覺得無從入手。“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無處不在,內容又極為繁浩,更需要開發若干專題,從“專題學習”中了解相關語法知識,在真實具體情境中歸納語用規律,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言語現象,從而內化語言素養。
語文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目標,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在語文活動中,積累漢字、漢語的有關現象和理性認識,了解漢字在漢語發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鞏固和加深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漢字知識;體會漢字、漢語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及漢語的民族特性,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2.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
3.通過文言文閱讀,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系,又要避免用現代意義理解古義,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
4.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結構的過程中,體會漢語句子的結構特點和虛詞的作用,進一步領悟語法規律。在學習文學作品時,觀察詞語的活用、句子語序的變化等,體會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5.在運用口語和書面表達的過程中,對比兩種語體用詞和造句的差別,體會口語與書面語的風格差異。
6.反思和總結自己寫作時遣詞造句的經驗,建構初步的邏輯和修辭知識,提高語用能力,增強表達的個性化。
2.1 生物多樣性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定義,自然保護區是“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由此可見,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今天,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方法。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學習內容包括漢字、詞匯、古漢語語法、現代漢語語法、語體、修辭、邏輯等語法知識、語用規律和語言現象。這其中蘊含大量專業知識,而諸多專家、學者對此有全面的研究和系統的講解。因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針對學習內容,可通過專門文章的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整本書閱讀”是專題學習的必需。許慎的《說文解字》、萬獻初的《<說文解字>十二講》、左民安的《細說漢字》等可以帶領學生走入漢字的世界,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張聯榮的《漢語詞匯的流變》、徐默凡和劉大為的《漢語語用趣說》、張中行的《文言和白話》,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今詞義的流變、語義語境的關系、語言運用的規范、語體風格的差異。布萊登《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和威廉姆·沃克的《邏輯十九講》可以為學生打開奇妙的邏輯之門,讓學生擁有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
除了這些專業書籍,還可以選擇一些語料充分、具有啟發性的文章讓學生閱讀,“群文聯讀”也很有必要。如蔣勛的《甲骨》、石安石的《語境與語義》、吳禮權的《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曹煒的《現代漢語口語詞和書面語詞的差異初探》等等。
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一方面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資料檢索意識,讓他們開始學習資料查詢的方法。但是,這些文章專業性很強,對學生來說,閱讀和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在閱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扣住專題的主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比如,“根據文章內容,請用100字概括xxx的含意。”在閱讀關于“詞義的變化”的文章后,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舉教材中的古今異義詞,讓學生分析。閱讀關于“熟語與典故”的文章后,可以提問“搜尋你的記憶庫存,你是否聽到過有關xxx的諺語、俗語和歇后語?請寫幾條。”
2.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文章內容。例如在《現代漢語口語詞的識別與運用》專題學習中,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通過百度網盤發布學習資料;
(2)發布學習任務,學生組建四個學習小組,閱讀網盤中教師上傳的共享資料,做閱讀筆記,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嘗試解決。學生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其他方式查閱“語體”“口語”“書面語”“方言”等概念,并進行近義概念的區分。一周時間內由組長組織組員上交電子檔;
(3)優秀作業和優秀小組展示。選取優秀作業和優秀小組,由組員分工,制作、講解現代漢語口語、書面語PPT,并向其他同學講解、展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18個語文學習任務群構成內容標準,倡導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專題學習,在真實語文生活情境中深度學習、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專題學習設計流程主要包括“學習情境預設—學習任務驅動—語文實踐活動—學習成果化與經驗分享—學習延展與教學補償”等環節。
下面以張永飛老師設計的專題學習 《修辭——讓廣告悅耳入心》為例來說明。
1.學習情境預設。學習任務群視野下的專題學習活動,需要設置真切的活動情境,以保證學習活動真實、充分地展開。情境包括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是當代社會的語言現象,“當今社會,廣告無處不在,影響著每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們生活在廣告這一語境中,專題學習就要讓學生關注廣告,置身現場。“高一學生小蔡報名參加了學校‘廣告創意寫作’選修課程,懂得了優秀的廣告語往往離不開修辭的恰當運用,而周末,小蔡到廣告公司實習,他將要將這些知識用于實踐。”這就是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是語文實踐活動展開的背景。專題學習開始時讓學生猜商品的廣告語是情境導入,結束時“可欣姐姐美甲店需要一個新店名”和“農民推銷土雞蛋需要一條廣告語”也是學會運用修辭的情境。情境中暗含問題或任務,學生為解決問題,必須在情境中學習。
2.學習任務驅動。新型的學習驅動機制,要學生根據情境的需要來實施具體的課程內容學習。這樣的學習,把生活需要與課程學習的需要緊密結合,把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這種樣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活語文化和語文生活化。“小蔡組織同學搜集廣告語,并精選出喜歡的2—3句,開展廣告語點評交流活動”這就是任務驅動。
3.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需要復合聽說讀寫思等行為,進行綜合性學習。專題學習“修辭——讓廣告悅耳入心”的活動有搜集廣告語,開展廣告語點評與交流,思考廣告語中所用的修辭手法,探究廣告語獲得好的廣告效果的原因,以及為美甲店老板可欣姐姐重擬店名,幫農民李某推銷土雞蛋寫廣告語等。從外顯的活動看,匯報、思考、討論、記錄、寫作均有涉及。從活動的價值看,有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的探究活動。這個專題最有價值的探究活動就是發現、討論、概括提升廣告語語言表現力的修辭手法,在語文技能的訓練上很有效果。
4.學習成果化與經驗分享。專題學習有沒有效果,主要看學生對該專題是否形成建構。不管是學術性的項目探究,還是社會化的實踐活動,學生經過學習后,對該專題都要形成系統化、條理性、相對完整的認知體驗和價值認同。它的外在標志,就是有一個可視化的學習成果。所謂可視化,就是該成果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現,能保存、可檢測、有評價。當然,成果可以有優劣,有大小,有精粗,一則筆記、一篇文章、一次發言、一種制作、一次活動,均可以是成果。在專題學習“修辭——讓廣告悅耳入心”中,同學們為美甲店新擬的店名和幫助農民推銷土雞蛋所寫的廣告語就是學習的成果。
5.學習延展與教學補償。這個環節是指在任務完成并且進行集體交流和評價之后,針對暴露出的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學習。小蔡發現有些同學把修辭說法說錯了或說漏了,就用分組競賽、搶答的形式組織同學進行了一次“辭格大闖關”,給大家補上了修辭格這一課,這就是補償學習,這時教師輔導要跟進。這也可以成為下一次專題學習的緣起。
語文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專題學習”的基本價值導向包括:其一,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扭轉重教輕學的傾向。其二,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與綜合性,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語文素養。其三,突出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通,注重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