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同樣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活動。”而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識字學段目標要求學生在情感上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寫字。知識和過程上則需要掌握漢字的筆畫和偏旁。這對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小朋友來說并不簡單,尤其現在使用的部編版教材讓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的編排,學起來更是不易。因而在教學中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喜歡漢字,掌握漢字成了問題。
根據教育部規定,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我國的中小學都將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自此,“一綱多本”的時代終結。新教材打破傳統的先學拼音再學漢字方法,先學漢字再學拼音。例如一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先學“天地人,你我他”“口耳目手”“金木水火土”之后,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學習,這無疑加大了學生學習漢字的難度。并且總主編溫儒敏表示新課本更是增加了閱讀量,識字的閱讀的基礎,可見尋求恰當的新方法進行識字教學勢在必行。
總的來說,低年級學生本身對漢字的學習就沒有那么健全的認知和學習方法,更何況使用新教材以后識字量并沒有減少,反而從難度和識字量上有所增加,例如同一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人教版我會寫的字要求6個,部編版要求9個。人教版會認的字要求有8個,部編版教材則要求認識15個字。再加上每個語文園地新增加的“識字加油站”需要識字10-20個不等,這無形中更增加了識字的難度。在此背景下,學生對語文識字的興趣度也會愈下,識字效率自然會降低。例如筆者教學的班級中不少家長都反映孩子對數學和英語的興趣都遠大于語文。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對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換了新教材之后,新的識字教學方法也應與時俱進。低年級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等特點,但是不少老師仍舊堅持舊方法,不能夠滿足當前的識字教學。這無疑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老師難教,學生也難學。例如很多老師仍舊堅持傳統的“音、形、義”一體的識字教學,固定地采用隨文識字或集中識字兩種教學方法,不能夠與時俱進學習和利用新的識字教學資源。
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汲取營養,積極為當下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服務,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自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具有教育的意義和作用。而在部編版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運用生活的教育的方法進行教學無疑是有效而得力的。
例如筆者所帶的班級有位男生在短短兩個月內語文學習突飛猛進,在和家長的溝通中發現正是運用了生活教育的方法。家長讓孩子培養出在生活識字的習慣,吃蘋果前,先問孩子這是什么水果,想想如果寫出來該怎么寫,孩子自然聯想到蘋果是長在樹上的,進而記住了“蘋”的草字頭。玩拼圖前,問孩子為什么“拼圖”中的“拼”是提手旁,孩子自然也會想到因為拼圖需要動手。就這樣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孩子記漢字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習自然也越學越好。再比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課《小青蛙》時,通過編唱兒歌使學生記憶本課的易混字“青、請、情、晴、清、睛”,但發現效果不明顯,學生的記憶并不清晰。然后進行了以下片段的教學:
師:你們看,窗外陽光燦爛,今天是什么天?
生(齊答):是晴天。
師:那么“晴天”的“晴”的偏旁你猜是什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生開始討論和交流。)
生1:應該是日字旁,因為晴天的時候天空中有太陽。
師(適時表揚生1):你真棒,一下子就記住了“晴”這個字。
師(指名生2):你有一雙清澈的大眼睛,真好看。但是你知道眼睛的“睛”是什么偏旁嗎?
生2:目字旁!因為之前學過的“口耳目”,眼睛是人體器官。
師(繼續表揚學生):你更厲害,不僅回答了老師的問題,還學會了聯系學過的知識,老師不禁為你豎起大拇指。
這樣讓學生從生活進行學習的方法增加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度,行之有效地幫助他們識字。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于顧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松,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教師不單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快樂。如果把教師當成職業來做,當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勞。如果把教師當作快樂的來源,一切都將不一樣。然而如何才能愛上教師,擁有快樂呢?教學合一就是關鍵。總之,教學合一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迫切要做的,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